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探讨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探讨

摘要: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建议商业银行重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外部环境,制定具体明确的风险管理策略,优化升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加强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共享机制及风险预警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在开展各项业务管理时,均要求全体银行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注重业务的风险大小与收益是否匹配,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丰富业务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案,以打造高效、健全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征

1.风险发生率及危害程度高于一般企业。相较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商业银行经营产品为货币,因此其日常经营过程中更易产生资产亏损、经营亏损等问题。而商业银行若存在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将更有可能引发经营风险,导致的后果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也更为严重。若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社会整体发展将大有裨益。例如,可为大量私营中小企业提供可观的经营资本,促进国内企业快速成长。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金融发展越来越快,人们愈发依赖银行管理储蓄或进行第三方支付活动。因此,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若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时突发经营风险致使其倒闭破产,那么情况严重时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商业银行经营性质决定其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可被看作一个间接生产的企业,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管理存在不足,即由于管理存在疏漏造成资金亏损等问题,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第二,外部客户存在风险,即由于客户从商业银行申请了巨额借款,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导致银行出现贷款损失等问题,影响银行的经济效益[1]。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时出现的风险不会单独爆发,一旦风险因素积累至一定程度,将同时爆发多种危机问题。

(二)风险管理机制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体系通常包含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合规管理等内容。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作用:首先,风险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效果。严谨的风控文化有助于将内控失效风险、合规风险等风险爆发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风险管理有助于促进内控制衡约束机制的形成,包括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以及会计系统控制等,尽可能降低发生欺诈与舞弊事件的可能性;此外,内控纠偏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了解目前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次,风险管理机制具有引导效应。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借助调整资本回报率的方式进行银行的业务与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决策、处理的步骤进行风险管理,努力寻求最佳的损益平衡点,此举可有效帮助银行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较落后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管理重心侧重于如何开展更多的业务,而非协调各业务效益与风险间的关系,认为风险防范工作并不重要,甚至将两者视为对立的关系。即便部分银行认可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但其管理者认为只需缩小业务范围、减少业务类型即可有效将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内。事实上,无论持有以上何种思想均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毫无作用。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仍沿用传统的、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即使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未意识到仅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努力,远无法有效管理全部风险。金融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同样值得企业管理者的重视[2]。此外,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仅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并未立足于全局进行风险管理。

(二)管理基础薄弱,体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与不足,距离建成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若继续沿用当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当其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极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从而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未明确细分各个岗位的职能,因此风险管理工作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此外,在商业银行进行内控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系统化的全局管理,加之较多商业银行并未引入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导致风险防范工作经常陷入力不从心的地步[3]。

(三)风险管理的方法落后

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存在明显不足,所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极为落后,大多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判断,而非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同时,在此前的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更多关注的是贷款投向是否合理,且大多依靠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对风险的识别、监测及管控等工作均不到位。此外,目前商业银行偏向于关注事后的风险应对,例如如何核销风险、转化风险,尚未意识到事前及事中风险防范工作同样重要。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均未根据自身实际业务需求建设专属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导致在风险监测及管控工作部署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管理者在获取、整合市场信息、业务信息时并未注重时效性,所设计出的资产管理模型及风险管理模型实用性较差,无法发挥理想的效用,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同样无法实现对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控[4]。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导致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时极易出现失误,无法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

三、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重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与基本保障。银行的管理氛围是否融洽将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其风险管理工作能否有序开展。因此,商业银行为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和谐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下有效开展管理工作。为实现该目标,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支持、尊重银行的管理文化,并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

(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商业银行管理者应意识到外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外部监管,排查、汇总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针对各类风险提前制定相应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因此,银监会作为商业银行监管者应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积极开展事前监管工作,帮助银行管理者意识到事前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由事前至事后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此外,政府应更加注重法制建设、推出更多规范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法律文件,督促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为信用风险管理,因此政府应一并加强征信系统的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信用水平,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制定具体明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若能制定出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案,将对其未来发展大为有利,且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管理方案是否可行。因此,商业银行可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的方式,建立专业的考核体系,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定期对银行普通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表彰风险管控工作完成较好的工作人员,对于未认真完成风险管控工作的员工则应采取惩罚措施,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程度。

(四)优化升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是否具备科学的组织架构同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应对自身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改造与优化,使其与银行整体组织架构匹配,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灵活应对风险。例如,银行可安排“首席风险官”岗位,该岗位员工有权对各个部门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监测,促进信息共享,帮助决策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内部风险。此外,风险管理部门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将风险管理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中。

(五)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是否专业有效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管理效果与质量。首先,银行可根据国际通用的风险全面管理理念,打造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为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工作,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企业顺利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打下基础。相较于国内,西方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更丰硕,因此商业银行可借鉴与吸收其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改造,以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其次,商业银行应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引入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性人才,银行可适当提升人才选拔的门槛,以吸引更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推动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为落实风险管理工作,除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外,应同时注重对现有员工的培训,例如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法律知识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再者,银行应努力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自身作为单位的一份子,应专注于工作,提升员工的责任感。

(六)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共享机制及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银行应努力弘扬主动搜集、共享信息的数据管理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内部信息共享体系,设置科学统一的数据处理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开展数据对接与加工工作,定时完成数据的分类整合工作,为客户制定专属的信息全视图。其次,银行应注重与其他金融组织、非金融组织的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了解客户群体信息,借助多维度交叉分析技术,获取更为有效的数据分析结果,并参照分析结果制定合适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协同效应。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可构建商业银行专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以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建立专业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立足于宏观层面分析,应为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专业的预警指标体系,严格观测各个指标的变化状况,利用模型计算相应的综合风险数值,得到预警信号,并借助风险转换矩阵衡量宏观层面风险影响程度,最后作出相应预警;其次,对于特定领域而言,则需要通过组合不同风险因素,计算相应的风险等级,当风险影响程度超过设定值时,则应慎重贷款,注重风险防控;最后,对于微观个体而言,银行应借助大数据技术追踪访问各个单一客户,准确找出潜在风险并进行预警。

参考文献:

[1]苏如飞.商业银行网络安全合规风险管理的提升路径与对策建议———以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对乐购银行处罚案为鉴[J].南方金融,2019(04).

[2]高建伟,方胤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6).

[3]林德发,刘琳琪.商业银行智慧型风险管理的特征及长效机制的构建[J].农村金融研究,2019(03).

[4]王丽焱,王彦博.FinTech时代大数据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银行家,2018(09).

[5]邵传林,闫永生.绿色金融之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双刃剑"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01).

作者:柴渊哲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