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商业银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范文第1篇

##市商业银行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服务广大市民”为己任,坚持“服务市民,相伴人生,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2005年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立足于全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求,将继续适度增加信贷投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集中优势资金和政策,加大对朝阳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便民利民等骨干项目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骨干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集群的支持力度,全面促进产业经济和银行效益的共同发展。计划全年累计办理信贷业务9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贷款55亿元,累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40亿元,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信贷需求,为客户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培育优质客户群

##市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资信良好、主业突出、盈利能力强、产品和服务具备行业或地域优势、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具有还款能力和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潜力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培植基本客户群,力争成为各优质客户的金融业务主办行。在投放行业上,我们将重点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有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实行区别对待,在信贷政策上不搞一刀切。除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外,对已建成或接近建成、环保达标、质量、成本与技术有竞争能力的新建项目,在公司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同样给予适度支持。

二、发挥一级法人优势,突出服务特色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市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管理制度,一级法人体制具有审批环节少、决策效率高、经营自主性强等特点。我们将充分发挥一级法人的体制优势,密切跟踪市场变化的讯息,适时调整市场策略和营销重点,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操作手续,对支行实行差别化授权管理,从而减少业务审批中间环节,为广大客户建立了一条高效、便捷的“绿色服务通道”。对进入“绿色服务通道”的客户,在控制风险、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将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并为优质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和延伸服务。同时,我行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服务创新,不断争创服务特色,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服务功能,着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以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开创威海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与客户共同成长的发展目标!

商业银行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跨国经营现象越来越普遍,银行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新设投资和银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来完成的,银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对两种路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银行国际化路径的选择问题。

一、银行国际化两种路径的简单介绍

(一)新建投资

跨国银行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行、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在新银行中,外国投资者可以以全部股权参与,即设立独资银行;也可以以部分股权参与,即设立合资银行。

(二)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国银行为获取对另一国某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收购该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市场行为。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发起收购的银行直接向国外目标银行投资,也包括通过在外国的子公司、分行进行并购活动。

二、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势分析

(一)新建投资的优势

1.新建投资使银行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新建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地点的选择上受外界的干扰较少,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能使跨国银行在较大的程度上把握投资的风险。而跨国并购则不同,要受被并购银行自身条件的限制。

2.新建投资的成功率要高。经验数据表明,通过新建投资的方式创建子公司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通过并购方式而设立子公司的成功率,银行也同样。因为投资新建的银行是母行的附属机构,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国际化银行与目标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国际化银行很难对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价位;而且被并购银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适合收购方,收购方在对此加以改造时,可能遭到习惯于原有管理体制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抵制。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整合,任一阶段没处理好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二)跨国并购的优势

1.跨国并购可以使银行迅速进入并占领东道国市场,实现快速扩张。通过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而新建投资只能依靠自己开辟市场,而且对东道国银行监管法制及政策的把握能力也有限,所以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2.跨国并购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对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都采取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措施,对新开设的外资银行分行的业务范围也有很多限制。通过并购,可以规避政策障碍,绕开这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伦敦的金融机构已经趋于饱和,外国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的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通过并购与目标机构融合,可以实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当银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时,这种竞争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的选择

(一)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方式

跨国银行如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可以优先考虑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中国银行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银行,目前在亚、欧、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设有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大银行,可以优先考虑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工行、建行、农行和交通银行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但缺乏国际经验,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并不具备优势,要根据东道国情况灵活采用两种方式。

而对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可以采用并购的方式。通过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采用并购方式可以节省新建投资的开办费用,缩短从开办到盈利的时间,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目标银行的原有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以来构建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迅速打开地区市场,拓展业务网络,减少新建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克服弱势银行难以赢得市场信任和客户资源的困难。

(二)考虑东道国市场情况。

1.考虑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以及监管当局对两种方式进入的不同政策。一般来说,在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以避开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条例的限制,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从东道国监管当局对两种进入方式的不同政策看,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国鼓励银行并购,以加速银行业集中,促成经济规模化发展,在这些国家,最好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

2.考虑东道国市场与本国市场的文化差异。如果两国市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则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通过跨国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

3.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当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低时,竞争压力小,可以直接新设机构,避免并购带来的组织学习成本,获得更高的知识传递效率。相反,在一个集中度高的市场中,一般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因为当有新银行进入时,原有的市场在位者往往会做出激烈反应,以维护他们的市场影响力,采取并购方式可以避免这种摩擦。

(三)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是成本问题。可以用托宾的理论解释:Q=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当Q

参考文献

[1]慕刘伟,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英)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薛求知,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马文科,林之诊,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理性选择,金融时报2003,5(12)

[5]陈卫东,刘康,析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革模式选择,中国金融,2002,(12)

商业银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IPO比较分析

一、前言

中国进入WTO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抓住时机,积极地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通过上市壮大资本数量,优化资本结构。截至2008年10月18日,已经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进行股票融资。其中,境内IPO融资超过2253.6亿人民币,境外IPO融资更是高达近6500亿人民币。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境内外IPO融资进行研究是一个切合实际需要的课题。

Initialpublicoffering(IPO)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现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银行业的境内外IPO融资等课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本文以IPO为例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内外的股权融资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能反映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股权融资不同现状、效果和影响等的结论。

二、中国商业银行进行IPO的必要性

1、国有商业银行进行IPO的必要性

(1)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产权属于国家独资所有,虽然这种产权结构具有保证金融业的垄断利润不致流失、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等优点,但这也导致了其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而通过IPO融资可以逐步克服这一缺陷。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中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差甚远,这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内部实行集权决策制度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方式,基层处只能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计划;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级别关系;国有银行纵向一体化的科层结构,增大了组织成本、成本和信息成本。进行IPO上市是一条进行产权组织制度创新的规范化道路。经过改革后,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为股东大会,决策机构为董事会,监督机构为监事会,执行机构为行长室。行长室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策,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依法监督董事会及行长室的决策和经营;董事会和监事会又会对股东和股东大会负责。如此形成四者之间相互监督、执业以及权责利益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通过IPO后商业银行要受到广大投资者和证监会的监督,其行为和决策就会更加透明。

(3)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进管理水平与赢利能力的必然方式。当今国际银行业已由分业经营再次转向混业经营,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将逐渐主导世界经济。中国银行业在2005年以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既缺乏非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实践经验,又无从事国际各种金融业务的经历。同时在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上与世界闻名的金融巨头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培育和发展我国实力强劲、管理科学、在世界上有着一定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必须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在国内吸收有丰富证券发行、承销经验的证券公司,有多年保险业务、实力比较强的保险公司等国内金融机构;在境外引进有丰富国际金融业务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境内外IPO能更有效地吸引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并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其他商业银行进行IPO的必要性

除了“四大行”,中国还有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进行股权融资,是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1)很多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实率偏低,必须通过股权融资来解决。

(2)绝大部分商业银行股本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引进一些真正关心其赢利水平和风险状况的中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其股东,充实资本金,增强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完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3)逐渐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是履行对WTO的承诺的必须方式,也是中国银行业吸引外资的有效手段。允许外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股甚至控股中国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外资,改善这些融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加强整个银行业竞争的氛围,而且不会影响中国银行业中资控股银行的主导地位。目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很感兴趣,因为这些商业银行资本不大,需要的投资额度不高,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其实,在股份制改革前,中国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革,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股权融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可以提高资本充实率,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应对金融危险的能力;还有利于社会监督与透明化,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公司的管制与经营的改造等。

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200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明确提出有七大理由支持银行境外上市。即国有银行改革需要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需要达到信息披露要求;海外上市能符合国际监管标准要求;能受到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约束;海外市场投资者保护程度高,国际投资者多;海外上市后,可与国际同类银行相比,以此激

励高管;海外上市的同时还可兼顾国内资本市场,采取CDR、H+A等方式国内上市。

三、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的比较分析

由于本文只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股权融资中的IPO融资,因此,下面只对中国商业银行业这种股权融资的境内与境外在IPO时间、规模、主体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中国商业银行境内IPO概况

中国最早进行IPO融资的是深圳发展银行,1991年4月3日在深证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共筹资2700万元(包括发行费用)。股票市场发展了8年后,浦发银行也于1999年11月10日IPO,融资40亿元(包括发行费用)。当前看来,中国商业银行国内IPO主要是2007年,占了境内总上市银行数目的50%。截至2008年10月,中国A股市场上IPO的商业银行有14家,共筹资2253.623亿元,每家商业银行平均筹资近161亿元,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值(如表1所示)。

2、中国商业银行境外(香港)IPO概况

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相比,香港最靠近内地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能为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选择在香港上市有助于深化企业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2005年六月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在香港实行IPO,截至2007年已有六家,其中2005年二家、2006年三家、2007年只有一家,可能在境外上市的银行还有北京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重庆市商业银行等。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融资比较分析

根据表1与表2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在上市银行的主体和数量、上市时间、融资规模、发行价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上市银行主体与数量。境内IPO的商业银行远比境外多,境外IPO的银行一共有六家,并且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没有城市商业银行。六家在香港IPO的商业银行全部在国内A股市场也实行了IPO。

(2)上市时间。中国商业银行境内IPO时间比境外早很多,199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内很多年没有一家IPO,呈现一种跳跃式发展趋势;而在境外IPO则是连续的、稳定增长的。我国商业银行IPO在时间上的上述特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2004—2005年是股市的萧条期,不是一个良好的IPO时机;二是2006年中国股市进入牛市,而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势在必行。

(3)融资规模。中国商业银行境外IPO融资的规模明显大于境内,其原因在于政府高层的政策导向,且2005—2006年香港股市的规模远比国内规模大,市场成熟,国际投资不受阻碍,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

(4)发行价格。按照加权平均法计算,境内IPO的发行平均价为6.074人民币,明显高于境外IPO的发行平均价3.124港元。总体上出现平均发行价格的差异原因是商业银行境内IPO主要在行情特好的2007年,当年七家境内上市的银行平均价格高达8.576元,且发行规模达2010.41亿元,从而把2007年以前境内IPO的平均价格大大的提高。实际上,境外发行价格是比较合理的,不存在“贱卖”国有银行资产的问题。

(5)目的。商业银行不管是境内IPO还是境外IPO都有这样一些相同的目的——完成对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提高银行的效率、提高银行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但境外IPO有着更深层的目的,如使我国商业银行学会和习惯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达到国际监管标准要求、接受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约束、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等,进而使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稳步推进。

(6)影响。当前,我国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成功在境内实施了IPO,银行股的总市值超过了A股市场的1/3,对我国A股市场和证券市场影响深远。我国在境外IPO的六大商业银行代表着中国银行业的形象,它们能否适应国际的会计制度与严格国际监管、能否给境外投资者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将极大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和国际声誉。IPO之后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掌控力度会大大下降,尤其是一些被外资控股或者外资占有很大股份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成为中国今后金融稳定的阻碍因子。

近几年中资银行境内外IPO的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内融资过少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IPO融资对境外市场依赖性过大。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扩展,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增加国内IPO的融资比重,这样有利于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目前,在IPO的商业银行队伍中,城市商业银行仅有三家。可以预测在“四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IPO之后,就是城市商业银行IPO高潮的到来。从表1和表2中还可以发现中国IPO的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

四、小结

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境内外股权融资有利于整个银行业的完善与成熟,有利于银行业更稳定的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积极进行境内外股权融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合理控制外资的参股比例,保持中资银行的绝对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任淮秀:投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马昀、曹雪峰: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金融安全危机[J].社会科学报,2006(8).

[3]谢衡: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先行者的光荣与代价[EB/OL].

[4]王春阁:内地公司香港上市及两地监管合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怀邦: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上海金融,2005(3).

商业银行范文第4篇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主体的局限性。财务分析主体是指财务分析人员,他们是保证财务分析报告决策实用性的关键。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客体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客体主要是指财务报告及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报告是财务分析的基础。首先,现行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或时点的货币化信息,而不能提供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可预见性的、相关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其次,只是简单套用了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形式,没有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特殊业务的具体情况,缺乏对有银行业特色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深入研究;第三,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人为地篡改财务数据、账外经营等情况屡有发生,因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此被人为地降低乃至破坏。

财务比率分析是对会计核算结果及财务报告数据的再加工,但目前对其应用亦存在局限:首先,制度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会计制度极不统一,上市银行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上市银行有的开始试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有的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城商行还在执行很久以前财政部为其制定的专用会计制度,制度上的不一致造成同业间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失去基础,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其次,某些比率无法反映综合财务状况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项目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发展,如业务、担保与保函、贷款承诺及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末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注明。由于表外业务具有控制度差、透明度低、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如不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防范潜在的风险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频繁提到的,那公我们在实际中具体分析自身的流动性是否合理的过程中发现,存贷比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适当安排,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指标,央行对此比例作了不得超过75%的限制。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而且该指标只注重对表内资产的计算,没有对表外的或有业务进行加权计算,从而有可能低估了该指标的结果。此外,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若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尚失在短期内变现的能力,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发生坏账,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此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说到流动性就不得不提到盈利性指标,在盈利性分析中应用得最多的当属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对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由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化较快,尤其是银行业,先后做了几次大的变动,从而使纵向比较失去可比性,而横向间在全行业内也是众多制度并行,可比较的范围又大打折扣。另外我国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规定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一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二要推动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二、提升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实用性方法及问题

(一)改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在银行业尽快完善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进程,使财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真正能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同时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坚持“三铁”、杜绝“三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务报告造假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建立惩罚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各级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财务报告的合规性、真实性、及时性检查的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责任.利用新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提倡“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三铁”信誉,把物质奖融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3、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构建分析指标体系

原始数据并不能提供财务分析所必需的财务信息,而是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对数据进行合成、加工,将之转化为可用信息,因此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是做好财务分析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财务指标以数据为语言,是财务分析内容的具体量化,是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财务指标的设置也因财务分析目的、分析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应由主要指标和起补充作用的辅助指标组成,同时还要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稍加调整即能适用于不同的财务分析目的和主体,形成主辅结合、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被广泛运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计量和评价银行经营活动效益的一种方法。使用比率分析法最重要的优势是可以将绝对数

不可比的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指标。例如,在进行成本效益评价时,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资产平均余额)、负债成本率(各项支出总额/负债平均余额)使用的就是相对比率,而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费用利润率(实际利润,营业费用)使用的是构成比率,等等,运用这些比率的混合分析能有效的揭示银行各项经营业务的成本、效益,也使银行收入支出情况更加直观。

比较分析法包括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揭示计划完成情况;不同时期各种数据的比较,反映经营活动的变化趋势,以利于改进工作,挖掘潜力;同行业问的比较,可以了解本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力。例如,可以根据需要编制比较分析报

表,包括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比较资产负债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资产负债项日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比较损益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损益项目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损益

表内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编制比较报表,可以获得直观的财务信息,确定差异。

趋势分析法是以某一期的财务数据为基期,计算其他各期对基期同一项目的趋势百分比。根据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某确定基期金额)和环比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上期金额)。适当的使用趋势分析,可以动态地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使用。进行局部分析时,可选择某一种方法,全面的财务分析则应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4、大力加强科技投入,用计算所系统代替手工劳动,加大财务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减少手工计算的误差。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用数据仓库,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随着网络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应用日渐成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形成了庞大的数据仓库。财务分析人员要参与数据仓库的建设,使它具有数字化地管理数据、运用各种指标选择数据进行加工、合成的能力,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用于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三个层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仓库大大地减少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量,而数据又十分精确,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参谋。

5、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在现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有效的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知财务恶化的征兆,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避免类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6、正确处理央行及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点和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参考文献:

刘星,杨菁.综合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1997,5(3):68—7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美)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傅罡,李向军,李永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是建立在其会计科目及财务报表体系之上,通过对多种财务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可以从财务指标变动中找到银行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帮助管理层迅速作出决策,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商业银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零售业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失去了其融资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即产生所谓的“金融脱媒”。近年来,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各项功能的完善,直接融资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我国金融脱媒的大幕已经拉开。

“脱媒”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词,金融脱媒狭义指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之上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上不仅是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本文所探讨的“脱媒”是广义上的。

一.金融脱媒趋势已定

我国股票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筹资总额,成交金额,成交数量,日均成交额,成交笔数都保持稳中有升。

债券市场在经过几年的制度变革和发展之后,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和容量屡创新高。创新品种增多,国开行先后推出一系列的附权债券,远期固息债等创新品种,以及买断式回购交易方式的推出等都为我国债券市场的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2005年5月央行颁布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使非金融企业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从而使债券发行主体范围也逐步扩大。次级债券市场规模日益壮大,流动性也有很大改善,投资价值进一步被发掘,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可转债市场容量继续扩大,企业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等等。

此外,基金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总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工具的不断增加,投资者和筹资者都会逐步转向资本市场,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筹集资金。

另外,从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可以看出,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在逐渐下降,外资,自筹资金占比上升。充分说明我国融资渠道日益增加对贷款的依存度在逐渐下降。

虽然,从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资本市场融资和社会投资资金来源总量和比例来看,我国金融虽然没有“脱媒”,但是,脱媒已经开始,并且一系列的因素的存在催使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

1、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将推动金融脱媒发展。首先,市场机制将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摆脱高度依赖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的局面,促进直接金融的发展。其次,市场主体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单一信贷业务已无法满足这些新兴的多样化需求,也为富有活力的直接金融机构提供了市场空间。再次,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加快了我国的金融脱媒,增加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

2、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直接融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这一进程中,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3、政府推动的制度性变革将加快金融脱媒的进程。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存在很多制度性缺陷,如股权分置、市场分割、结构失衡、过度审批、监管不力等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位,为直接融资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这种政府推动的变革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深化,从而加快我国金融脱媒的进程。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目前金融还没有“脱媒”。但是,“脱媒”趋势已定,并且随着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加深,金融脱媒必定会成为现实,但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我们还可以得出:金融脱媒是发展直接融资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银行业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

二.体制转轨期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特征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金融体制转轨时期,转轨期间经济运行的波动以及市场机制功能尚未完善,又为经济主体投融资行为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与更大的波动性。金融脱媒同样也体现出浓厚的“转轨”色彩,即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体制转轨期的金融脱媒呈现出鲜明的非对称性特征。

1、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

与上个世纪60-80年生在发达国家的金融脱媒,银行信贷增长规模急剧萎缩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急剧下降相对称的金融脱媒不同的是我国的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从表四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贷款总额呈缓速增长状态,而企业和居民存款却呈稳步上升状态。这反映了我国资金由于投资渠道少,市场不完善,而集结在金融机构。

2、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

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贷款一直维持在40000-50000亿元之间,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而中长期贷款却呈加速增长趋势。

3、长期供给脱媒弱于短期供给脱媒

1997一2004年间,定期存款不论是增长额还是增长率都明显高于活期存款。这一方面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有关,由于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城镇居民很大一部分收入都出于子女上学、医疗、养老等目的以定期存款的方式保有;另一方面,又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工具不多,居民只能以长期存款的方式保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又加上资本市场融资困难,所以也以定期存款来实现内部融资。

三.面对脱媒,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

既然金融脱媒趋势已定,并且我国又具有转型期特有的不对称性,商业银行就要进行相应得战略调整,首先必须进行认识上的转变:在制度;在经营理念;在服务对象上进行转变。在认识转变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再针对这些变化进行相应得结构调整和各项创新。

第一.1.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脱媒环境下,美国商业银行充分把握住市场化这一契机,利用高速发展的资本市场这一重要资源,实现了自身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行上市和股权分散化步伐,为银行建立起来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银行改造和上市能很好的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问题和所有权问题2.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也可以使银行业务得到全面拓展,利润来源多元化和分散银行风险。

第二.业务重点要调整。首先,商业银行应该调整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存贷市场。随着代企业客户的流失,中小企业将成为银行的服务主体。所以,商业银行就应该进行中小企业存贷业务的研究和创新。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与消费者相关的资产负债业务,如学生贷款,信用卡,借记卡等卡类产品,住房贷款,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贷款等等。

在做好存贷业务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也应该利用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契机在金融服务领域拓展和深化业务,即是大力发展中间服务业务。比如: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商业银行还可以在资本市场发展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业务;随着企业往来的增加,支付结算等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机构网络,客户资源为企业提供企业理财,相关证券财经、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纯中间业务等等。

第三.在制度和业务转型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促进管理方法的创新,从被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向主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从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向定性、定量并重的风险管理转型。

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既能从战术上又能从战略上,利用金融脱媒这个契机,完善自己的资本结构,业务结构和利润来源。并能防止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金融自由化和“脱媒化”的影响,经营业绩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现象的发生。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J].2006年.

[2]张福荣.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M].中国经济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