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档案管理在民政救灾中的应用

档案管理在民政救灾中的应用

一、我国自然灾害和减灾救灾的特点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收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的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三是发生频率高。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10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四是造成损失严重。近3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4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00-9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民币。特别1998年发生的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2006年发生在四川、重庆的特大干旱,2007年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2008年初发生在南方部分地区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等,均造成重特大损失。

2.我国政府减灾救灾管理的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健全了法规制度。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成为我国灾害管理领域的基本大法。民政部又陆续规范和完善了《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民政部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为防灾救灾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各级政府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也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大了救灾资金的投入力度,规范了救灾资金的使用规定。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救灾物资和装备的储备和管理。五是逐步把空间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成果运用到防灾救灾工作,对防灾救灾工作的业务能力是一个大大的提升。

二、我国防灾救灾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1.防灾救灾工作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为防灾救灾管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纵观历次大的自然灾害的救助以及事前预防工作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救灾、轻防灾,灾害防范意识差。把重点工作集中在灾后的救助上,对于灾前的防范做的不到位。二是在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中,有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各自为政,影响了灾害救助的时效性。三是灾害数据核实不准确,灾害评估标准不统一。灾情数据是救灾基础,是分配救灾力量、物资和救灾资金的依据,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撑,使各项后续的救助工作都会有失偏颇。四是关于救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家应该及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防灾、救灾、灾后重建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上来。

2.防灾救灾存在不足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的防灾意识薄弱;救灾中职责不清;灾害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不足之处,我们不难发现,就是对历史上,尤其是建国后所发生的灾害事故的历史资料的归纳整理不足,档案管理也仅仅是数据的积累,没有把这些血的教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起来,要知道所有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制定都离不开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对灾害档案归纳、梳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这些是做好防灾救灾的一个方面,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础,是重要的一环。

三如何做好灾害档案管理,共同推进我国减灾救灾事业的快速发展

1.要丰富灾害档案内容

灾害档案应包涵区域人员情况;地质、地貌、流域特点以及各有关部门灾害资料(如:气象部门、地震部门、国土部门、海洋部门、农林部门等等),以备查询和研究。归纳入档,从中分析提炼出更科学、规范、高效的救助管理体系。例如我省历次洪涝灾害都对我省农业、工业、基础设施、人员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我省1963年、1996年、2012年三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又有不同的特点:1963年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农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上,而且人员伤亡也比较大;1996年的洪涝灾害虽然降雨量更集中,农业、农村、交通设施依然是主要损失部分,但是人员伤亡在减少;2012年由于国家很好的利用了历史档案资料,做出了科学的防灾救灾预案,人员得到及时的转移安置,各种损失明显减少。2016年的洪涝灾害,虽然降雨量是这几次最小的,但是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多,而且主要发生地集中。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通过逐步完善的灾害档案资料,使得灾害的预防及救助等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丰富和完善历史上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救助的经验等数据是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要建立灾害档案的科学分析、归纳机制,为各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作为国家的主要救灾部门-民政部门,近年来所形成的灾害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灾害信息监测、统计、报送、灾情会商核定);灾害信息监测通讯系统;灾害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都是来源于对灾害档案的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做出更科学、规范、高效的防灾救灾管理体系。在灾害救救助工作中会产生各种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救灾档案是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在灾情预报、决策指挥、群众动员以及救灾经验总结等方面都提供了完整且科学的依据。然而灾情的数据资料往往是非常繁多复杂的,在灾害救助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需要要建立灾害档案的便捷查询功能。对历史档案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分析后,建立科学的查询功能,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中使用,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功效,让历史资料更好的服务新形势下的防灾、救灾工作。因此,科学分析和查询灾害档案资料工作至关重要。

3.充分发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灾害档案管理为防灾救灾提供更快速有效的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如国家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系统BDS)、风云卫星、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等一大批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被运用到灾害信息管理工作中。全国民政救灾部门的技术水平、灾害监测预警、灾情数据处理、灾情分析评估、灾害信息管理与等业务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为各级政府开展灾害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科学灾害档案的管理工作,既充分利用灾害档案的历史数据为日后的防灾、救灾、灾后重建服务,尤其是要发挥灾害档案的科学归纳、快速分析、便捷查询功能。这些技术和系统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都要从灾害档案所承载的信息和数据中提炼而来,这也就要求民政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起管理科学、内容丰富、检索方便的防灾救灾档案管理机制,为我国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管理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齐文静 单位:河北省民政厅救灾捐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