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传播中噪音及降噪方法研究

新闻传播中噪音及降噪方法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渠道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分析新闻语言、新闻环境和传播形式等,探讨新闻中的噪音类型、噪音形成原因以及降噪方法。

【关键词】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噪音

新闻事件发生时,虽然有了多种媒体不同程度的报道,但最终的关注度并没有预先设想的高。例如,复旦大学关于四中全会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对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注度较高,有68.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在北京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中,49.3%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新闻的知晓率并不如传媒期待中的那样高。由此,产生了时政新闻传播中的噪音研究问题。

一、新闻传播各环节噪音研究

(一)传播者角度:信息编码不准确

传播者又称传者、信源等,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出现,比如人际传播活动;也可以以群体组织的形式出现,前者如群体传播,后者如大众传播。对于传播者而言,其最主要的职责是采集、编辑和新闻,其编码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新闻传播者的编码准确性与否和受众最终接收和理解的信息有直接关联。编码的不准确,会导致受传者理解的偏差。编码的倾向性,也会引导受传者态度的转变。某种程度上说,传播者是新闻传播中噪音的源头。不在源头严加把控,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的可能性将变强。由此,提升新闻传播者编码信息的准确性和矫正其中的倾向性也是新闻传播中降噪的关键环节。

(二)传播形式:分层传播导致失真

在诸多的新闻传播中,都是由主流媒体首先播送,其它下级媒体再加以编辑和转发。信息会由于二次编辑而导致与一手信息一定程度的失真。每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新闻都会变得更适应后来的传播媒体或平台的特性,并且带上具体目标导向的媒体自身定位和编辑方针的导向,即分层传播导致了噪音的产生。此外,技术的运用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噪音。例如,对于广播而言,新闻播送时只能听不能看,只有听觉的渲染而没有视觉的冲击力,受众往往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脑补具体事件发生时的画面,由此便产生了信息的失真。

(三)环境因素:低俗文化充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爆炸到泛滥的程度,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有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大众文化信息,也有一些低俗文化充斥在其中。受众在各种信息之间挑选,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受众容易只了解到新闻的表面就被另外一些信息吸引,难以深入了解。有太多的信息在不断地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分占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出现零和现象。一方面的增多导致另一方面的减少,是削弱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

(四)受众角度:心理噪音

现如今,各类新闻充斥着电视荧屏和网络,每天日常性的新闻报道虽然重要但是受众早就见怪不怪而不加以特殊重视,而真到了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又不能敏感地察觉到其中的重要性。受众的冷漠态度,即是受众对于新闻心理噪音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很多人认为网络上的新闻到网上检索一下就能知晓,不必费大工夫去记忆。较强的可得性增强了受众的拖延心理,长此以往循环下去,受众未知的信息会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受众新闻素养的贫乏和对新闻敏感度的下降。

二、新闻传播环节降噪研究

(一)传播者角度

1.内容编排:炼好主题

在新闻的传播中,每个传播机构或平台都会根据自身的传播方针和受众定位提炼好相应的主题。在如今眼球经济时代,主题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一条新闻的传播效果的好坏。因此,提炼好一个适合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受众依靠对主题的理解和辨别来决定是否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以及了解这个传播机构本身所要传达的态度。此外,如果一个新闻传播平台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主题态度善变,则会扰乱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导致在下一次观众有需求时,不能及时定位到这个机构或平台。

2.新闻语言:拉近与受众距离

很多地方新闻节目,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篇幅或时间占据了差不多一半,新闻报道政治性强、口径严格、报道定势比较明显,新闻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急需改变的是减少报道内容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感,对新闻报道要拉近、软化和深入,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联系实际,将时代热点、百姓关注的焦点作为重点报道。而对于中央和省级的传播媒体,则要致力于抓住热点、重点,善于给基层发展带来全局思维的影响。新闻语言要做到求真、全面和个性,新闻报道质量好、差错少和时效性高,以此来加强传播机构的权威性。

3.报道形式:同一主题连续报道

对于在互联网平台传播的新闻,重要新闻要连续报道。可建立二级目录,将同一主题连续报道集中在一起。点开简短的新闻标题之后,受众即可阅读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新闻进展情况或是以事件性质为规则的相关事件链接。这对于读者了解相关事件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及相关事件具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对于重要新闻,应策划系列报道、专题、评论、访谈,对主题进行多维展示,探讨面临的问题,做精、做深新闻。做衍生报道,多角度阐释,形成舆论,也能展示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对社会各项事业形成有效促进。

4.传播媒介:多媒体融合传播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每一种传播平台都有其相应的特性,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融合使用将有助于新闻更大程度、更方便地被受众选择和接收。对于不同媒体的不同特性,也要有针对性地清晰定位,形成差异化,突出传播重点。现阶段,新闻的传播观念如何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相匹配,值得相关媒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思考。主流媒体需要注重新闻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网络化共建也为新闻的传播奠定了新的优势,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要求媒体多向度并行。

(二)受众角度

1.私人定制,寻找共通空间

此外,推送相应的新闻客户端和有资格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也是传播新闻的有效途径。根据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在报偿同等的前提下,受众都会选择费力程度较小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将新闻系统化、条理化地直接传递到受众的手机上,使受众轻松就能接收到相应的信息,则会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受众可私人定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是栏目。通过这种订阅,相关新闻会传送到具有特定个性特征的用户那里。

2.利用反馈,搭建共同平台

反馈是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将新闻传播媒介搭建为一个受众参与的平台。受众的反馈不仅有利于后期的连续跟进报道,也可以为下一次相关报道做预见。允许受众在传播媒体搭建的平台上评论、回复、私信等,为主体间的理性对话和相互理解提供了条件。在互联网营造的“舆论场”中,公众舆论成为积极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并以理性讨论和交流。

三、结语

目前,对新闻传播中的噪音问题研究还很少,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降噪处理依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试图为提高业界和学界对新闻传播过程中噪音的重视以及促进相应的研究,作出新闻传播中噪音研究的初步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初步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强.“常熟新闻”引导基层主流舆论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总第284期:40-42.

[2]常江.“新闻联播”简史:中国电视新闻与政治的交互影响1978-2013[j].国际新闻界,2014

[3]徐少兵.把握时念创新新闻的传播形态——我所体会的电视新闻改革[j].新闻记者,2008

[4]陈致中、雷册渊.党报新闻专业主义之探索研究——基于8份党报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J].现代传播,2014[11]:60-66.

作者:王培培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