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和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和挑战

摘要:同样,大数据技术也可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在未来,互联网思维可能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向慕课平台转型、教育客体向互联网社群转型、教育主体向教育明星转型。然而,大数据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大数据的技术问题、数据化思维给思想政治教带来的难题、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大数据思维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商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对我国传统行业进行了“颠覆式创新”。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鉴大数据思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大数据及其特点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8年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推行,使得信息资料海量增长,“大数据”概念得以延伸,技术应用开始受到关注。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1]大数据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见解[2]。大数据的特征可以用“4V”来概括,即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Volume(容量)是指大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的完整性;ariety(种类)则意味着要在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Velocity(速度)可以理解为更快地满足实时性需求;Value(价值)是指大数据的最终意义,通过数据获得洞察力和价值。[3]

(二)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大数据开始在我国的教育业崭露头角。但此时关于大数据的研究多局限于云储存与数字化校园。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2014年起,关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大数据正日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结合大数据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内涵。首先,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时代特征的,它有着十分强烈的中国情怀;其次,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数据化思维的导向下,将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量化,有着十分庞大的原始数据;第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再局限于规范社会行为,而是将教育功能延伸至管理与服务。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2015年10月29日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吹响了“十三五”期间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号角。《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由此可见,中国正全面开启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触角,在继餐饮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之后,必将触及我国教育业。

(一)传统课堂向慕课(MOOC)平台转型

慕课平台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现在,慕课已经有了三个优秀平台:Coursera、edX、Udacity。但目前,我国对慕课平台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几所大学参与其中,且尚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不难看出,如果合理安排课程,慕课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因为慕课平台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传统课堂把知识看作实体化和孤立的事,但是在知识协同共享时代,打破独立学科的壁垒是被鼓励和提倡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更宽容、多元的方式思考。要想学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需要有基本的社会学、哲学以及伦理学知识,需要学生的多元思维。慕课平台整合额跨学科和多文化学习,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协同效应。

(二)教育客体向互联网社群转型

随着Web2.0的到来,互联网社群开始逐渐受到大学生得关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是由一个个感性的社会人,基于不同的动机、需求,自主创建或自发形成的社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是互联网社群的积极参与者。不同的社群,具有不同的定位和性质。在我们身边,主要的社群有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品牌型社群、知识型社群、工具型社群、等等。大学生参与较多的是知识型社群。知识型社群,狭义上是指企业组织内的员工自动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和学习的团体,其凝聚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学习的兴趣和交流的需求,而不是正式的工作职责或任务。知识型社群能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创新,激发员工的知识经验分享和学习能力提升,形成企业组织最宝贵的人力资产。广义的知识型社群,不限于企业组织内部,是指个体出于学习兴趣,为了获取和分享知识,而聚合的互联网社群。从本质上说,知识型社群是兴趣型社群的一种。[5]由于知识型社群是以兴趣为导向的,且形式新颖,强调团结协作,知识共享,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知识多元、寻求多变的特点,因此深受大学生欢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与教育客体的良好互动,学生对知识的输入总是相对被动的。运用互联网社群模式,建立相关社群,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可行的方案。

(三)教育主体向教育明星转型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微传播化,知识的传播形式将不断优化。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平台,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能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转向网络在线教学。未来社会,慕课等新形式的课堂的出现,将给教师这个职业带来冲击和改变。我国高校教师收入普遍不高,行业竞争性不强。美国目前正在兴起的网络在线教育浪潮,已经造就了一批万众瞩目的教育明星,使得教师通过教育致富,成为高收入人群。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培养一批教育明星,这样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粉丝红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大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大学生对老师的热情并不高。具体来说,有些大学生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如果应用大数据技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将老师打造成教育明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产生粉丝经济。

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大数据技术如果能被高校教师有效利用的话,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话语权、主动性、创造力。然而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以下几点必须引起重视:大数据本身的技术问题、“数据化生存”给思政教育带来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大数据思维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一)大数据本身的技术问题

数据质量、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大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技术的整合,如何处理半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并将其进行智能提取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如何有效识别所需信息并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样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另外,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数据库存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旦信息泄露并用于不法用途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和后果。以上仅仅是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挑战的一个起点,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这些相关问题未来基本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二)“数据化生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难题

大数据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传统行业,并给这些行业带来巨大收益。那么“数据化生存”是否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呢?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生活等行为进行记录并将其量化,从某种程度上更加直观立体地呈现了学生的课业成绩以及思想动态,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并使其掌握主动权。然而,“数据化生存”不可避免地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数据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异化学生的价值观;第二,“数据化生存”挑战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三,“数据化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争议,人的思想意识无法精准量化;第四,“数据化生存”引发的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网络暴力等媒体效应会对学生群体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三)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棱镜门”事件的爆发,折射出来就是对个人隐私权漠视的最大抵抗。大数据技术在医学、军事、生物、制造业、人工智能方面发挥出了重大作用。然而它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科技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信息垄断挑战公平、信息披露挑战尊严、结果预测挑战自由”让大数据陷入了伦理困境。[6]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会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而且高校教师在获取学生信息后,如发现敏感问题,是否有权利对其进行干预也是一个涉个人隐私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的动态性和相关性,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素质问题,很可能迷失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对教育对象的身世敏感经历产生主观偏见,不但没找到教育对象的本质问题,相反还会对教育对象实施错误引导,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7]

(四)大数据思维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在中国》的作者赵伟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并不是我们拥有了多少数据,而是我们拿数据去做了什么。如果知识堆积在某个地方,数据是毫无用处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而不是数量和储存的地方。”[8]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动态被精准记录,高校教师能否依据这些数据做出具体研判,并给予反馈,这是大数据技术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功应用的标准之一。现有的高校教师往往不具备大数据思维,他们往往是高校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及工作经验使他们更倾向用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如何转变教育方式,树立大数据思维,培养大数据意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玉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报告[A].大数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268-269.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17.

[3]陈一鸣.“大”的三维特性[N].人民日报,2013-02-0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5]孔剑平,金韶等.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商业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

[6]蒋洁,陈芳,何亮亮.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4(5):68.

[7]胡子祥,余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究,2015(2):76.

[8]赵伟.大数据在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