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元文化背景核心价值观论文

多元文化背景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

核心价值观面临文化土壤问题一切事物都是一与多的统一,一切进步文化都是因吸取了各种文化精华而先进,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产生于多元化文化中、又不是多元化简单拼凑。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立于核心就在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通过对古与洋的吸取与保留的“扬弃”,把中国民族传统与西方现念结合,实现了价值观的突破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具有文化发展的引领与导向作用,立于现实基础又高于现实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传统文明影响根深蒂固,历史上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极强,以核心价值观形式引进的优秀成果,必然会面临文化土壤问题挑战。一方面,西方文化根植于海洋文明,人文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历史上我们曾经长期闭关锁国,基本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接受西方文明,由于中国历史的文化落后与专制统治影响,精英思想难以成为文化主导,人文主义观念很难走向世俗社会,所以,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接收西方文明的表层部分,或者以重行轻知的实用主义传统接收功利性部分,而人文主义观念特别是平等、自由、民主、公正、和谐理念很难扎下根基。经常看见的是:以重权主义替代平等观念、以感觉主义替代自由思想、以无政府主义替代民主精神,以平均主义替代公正原则,以民族主义替代爱国理性,以青天意识替代法治精神,以无私奉献替代敬业意识,以血缘关系扩展替代友善理念,以统一意志替代差异性和谐。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影响仍然存在,强调个人服从整体,自由屈从权威,人伦划分等级。与此相反,西方价值观重视个性,反对权威,崇尚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观念,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差距由来已久。人类认识世界依靠三种方式:直觉、理性、感觉,科学取向于理性,宗教重于直觉,农耕文明更依附于感觉经验,缺乏对理性精神与价值观的追求。由于中国缺乏契约精神、公民精神、宗教精神传统,传统道德具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私德性质,贵于内心自觉,社会公德传统相对落后,敬畏与约束的缺失造成更多人的放任自我,诚信危机到处泛滥,这代人比以往的人们更加自我,到处可见为我所用的选择倾向。人的价值认知离不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个人认知总是受生存环境的有意识的集体制约,也受到生存环境的集体无意识的支配,还有个人以往认知模式、感觉经验的影响。这代人面临着二难选择,他们向往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又很难领会吸收与应用自如;他们具有厌倦传统文化的倾向,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影响,旧的传统价值观念渐行渐远,新的个性价值体系又难以确立。在这种条件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于现实中国的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生理论,也面临着理论观念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挑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那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也应该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多元文化虽然比一元文化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但一切文化体系都是从属于一定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才能使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一个人只有树立高尚的理想,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与人生;一个人具有符合人类进步趋势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深深地扎根,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2.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社会稳定发展思想观念变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先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新时代思想观念变革的集结。多元文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冲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元化体系,而是吸收各民族文化与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种文化包容精神是建立在尊重差异性基础上,尊重本土文化多元化和尊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有利于各种文化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否良性发展不仅影响到就业后的生产实践,也通过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直接影响社会和谐。

3.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大多职业院校由于历史基础与归属背景复杂多样,文化底蕴人文与学术氛围各不相同,许多职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行轻知观念影响,具有重视经验技能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倾向,求知与研究的各种活动很少,无论教师文化建设还是学生文化建设都相对落后。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价值观念,由于教师与学生价值观念的相对落后,势必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属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用其统领物质文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就能够推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升到新的水平。(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学生人格完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表现于多元文化的对立统一中。矛盾冲突与选择困惑干扰新生代人格发展,多元化加剧了学生个体人格的多维性,甚至于出现难以调和的人格分裂现象。高尚与低俗、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可以同存于一人,这种现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学生人格成长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表现为个性倾向性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前者的结合表现为心理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认知;后者的结合构成个性心理,起主导作用的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由于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那么学生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就不是孤立的,环境与教育的范畴应该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则是把三个层面紧密结合,体现了国家的历史重任、社会的发展目标,个人的道德自律三者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有利于学生道德人格与心理人格得到完善与发展。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既然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来建构。职业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不能简单把学生作为驯服工具,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第一,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完善学生的认知模式与心智模式;第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自觉主体,使学生自觉地关心人、关心社会;第三,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设计,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与心理人格,

2.加强理想教育,培育学生精神动力理想对人生发展具有导向与激励作用。农耕文明的感觉主导易使人们的理想趋于世俗性,商品时代的物欲横流易使人们的理想趋于功利性。在二千三百年前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重要的不是世俗感觉价值,也不是自我功利价值,而是超越于感觉与功利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精神。从人类两千八百年的“轴心时代”开始的人类文明发展正是理性主义主导的,那时的“终极关怀的觉醒”一定程度促进了人们对于世俗感觉的超越,儒家不问鬼神则回避了终极,这一回避影响了后来的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加依赖于感觉世界而忽视普遍性精神,现时代感觉主义与功利主义泛滥也就有了历史根源。面对此,加强理想教育就不能停留于空调的说教,应该从培养社会的理性精神着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的精髓,具有思想启蒙的性质。面对传统文化重行轻知的传统,首要问题应该是价值观培育,这也是从认同到内化的思想飞跃过程,思想认识率先完成质的飞跃,践行才能有新的突破。当然,认知与践行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但认知应该相对领先于行动,当精神世界成为更多的人们价值追求时,这个民族才有真正意义的觉醒。

3.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德育教学模式破除重行轻知传统观念影响与束缚,应该倡导具有现代精神的新的知行合一价值观念,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当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时,这里所说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但不等于学校教育,教育的涵义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特别是政治法律制度等对人的影响,所以他倡导改造人必先改造环境和教育。各种调查表明:家庭与社会的组合是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大部分因素,寄希望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起关键作用的思想是不现实的。这也要求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与社会、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用空洞说教要求学生难以做到以理服人,用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模式要求学生不符合实际,思想肤浅的趣味教学只能使神经暂时兴奋而不能使人的认知深化,行为主义教学模式泛滥只是变相步入传统而不是走近理性。德育教材若要真正改革应该抛弃这样模式,德育教学模式应该体现进一步的开放性、包容性,不仅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更要超吸收全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重视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落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专业发展得不到足够重视,一些德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对多元化文明缺乏认知基础,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模式也存在问题。一般地说,人们对一定价值观认同可以分为盲目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和自觉认同四种模式。盲目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都是无法深入人心的,只有自觉认同才能形成内化过程,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认同模式多为前三种情况。上述两方面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一定要设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健全德育工作的工作体系与改善德育工作方法。通过校本培训与校本研修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具有具有较高水平的师德修养,具有现代文化理念与现代教育技能,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适合学生心理规律。

5.倡导人文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二是价值,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知识决定着人们价值认同与理解的态度、程度、水平;另一方面,价值观决定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判断、评价、选择。中国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忽视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特别是职业院校的重行轻知在某种意义是重蹈中国传统价值观覆辙。这个问题虽然近些年已经引起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并结合人文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修正,但在落实上仍然存在巨大阻力与障碍。为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树立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必修与选修结合方式,逐步扩充相关人文学科课程,建立与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估机制。把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结合起来,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组织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主题演讲、讨论学习、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

作者:王兴杰王瑾瑜穆录单位:辽宁兵器工业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