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新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语文课堂以前所未有的多种情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情智课堂、智慧课堂、民主课堂、诗意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虽然形式生动是好的,但是不能浮夸,炫目的、迷幻的只是泡沫。无论语文教学形式有多么新,它的灵魂应该是不变的,追求的应是求真、务实。综观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看出,生动形式的背后有泡沫。

一、盲目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课堂上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关于它,“新课标”有如下阐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于是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了多元解读的根据。于是乎,课堂上学生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全有道理,都能侃侃而谈,教师一律给予赏识:好,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特的见解。也许有人认为学生思维敏捷、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其实热热闹闹的背后又剩下了多少呢?表面看,学生的确是小手直伸、小嘴直张,可是真的是有深度的思考与认识吗?这种“好”声一片的课堂就是真正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吗?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过度追求,造成课堂上热火朝天,但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源就出在对多元解读的误解上。“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看出,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正是体现在这“熏陶感染”上,文本中的美好情感、高尚品质、不屈的民族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论文格式的影响甚大,师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展开对话,正是与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话。既然如此,能任由学生去自由发挥吗?再看“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不正是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吗?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吗?倘若随学生不分黑白、不辨真伪、不探究竟,只是臆断、冲动、片面地去想说就说,语文教师恐怕就要严重失职了。我认为“多元”应该是指“一个课堂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个声音”,而非“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声音”。一味地追求新、异,而不去求真务实,可能使得学生信口开河。我们应当牢记: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熏陶感染”和“注意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千万不能抛弃这两个基础而去想说就说、口无遮栏。

二、盲目的赏识表扬

如果说盲目的多元解读是对学生的迁就,那么盲目的赏识表扬,则是对学生的误导。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盲目的赏识表扬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错了不敢指出。有的老师担心一句:“你说得不对!”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会搅了课堂民主和谐的气氛,于是面对错误的回答,不敢说“不”,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哦,你再想想!”“是吗?”“好的,还有谁要说?”“你的答案与众不同!”学生坐下去时,他根本不清楚自己说得是错的,可能还很得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课堂的原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二、过度的赏识表扬。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喜形于色地、激动万分地对学生说:“你真是我的老师!”“你太棒了,与你一个课堂是我的荣幸!”“你的发现,不亚于牛顿!”当我们误以为学生真的说出了什么惊世之语时,才恍然发现:孩子只是很自然地读了课文,回答了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坐下去时,脸上还“写着”疑惑:我,我说了什么?老师你是在表扬我吗?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起到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超级秘书网

三、盲目的随风而动

课程改革鼓励老师走自己的路,上出自己特色的语文课。于是很多语文老师在渴望有所突破的同时,开始了对特级教师、明星教师的研究。你有于派的“多读”,我有王派的“诗意”,你有支式的“幽默”,我有薛式的“自嘲”……削足适履,邯郸学步,教学成了“四不像”。于永正老师曾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以前我也想不通,学不就为了像吗?现在我明白了:“学”不是一味的模仿,要思考、要融合;而“像”只是重复、照搬,“张永正”、“王永正”即使像极了也不是于永正。几年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他那开放的课堂让每一个听课教师热血沸腾。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林冲是()的人洪教头是()的人”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感叹: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提领一顿,百毛论文格式皆顺”!可是几年过去了,我听过的数节《林冲棒打洪教头》,授课教师都是如此教法,不免又觉得有些乏味了!任何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数次的重复只能让它放大再放大!于是我又想了自己这10年来的教学经历,想做一个“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语文教师的确不易。前几年,多读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于是乎,“读得太少”“读的时间不够”是我最怕听到的评语,课堂上一片朗朗书声。再往前,讲究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课中,少了必要的几个训练点是绝对不行的。其实,这种随波逐流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教师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都应为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有了这一原则,才能在各种风中把准方向,找到学生和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是真实的,我们理当卸去粉妆,还其自然、清新的本色。求真、务实应成为我们的追求,让我们打造出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