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西方隐喻文化探究

中西方隐喻文化探究

小说中隐喻与象征的描法也成为该小说的一大艺术亮点。在中国文化中,隐喻也成为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易》《文心雕龙》和《文则》三部作品。隐喻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以前,以认知哲学为研究重点;第二阶段是汉魏到唐宋期间,以诗学为研究重点;第三阶段是宋代到清末期间,以修辞为研究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隐喻文学的研究也与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比如,张沛的《隐喻的生命》,该书中对隐喻的思路与研究领域都作了详尽的描述,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中西隐喻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的传统资源,界定了隐喻研究的历史分期、领域以及类型。本书还分别从修辞学、诗学、语言哲学以及认识论、存在论哲学四维入手,初步建立了一个互动的隐喻理论体系。对隐喻的转换生成特性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以此证明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而人类的语言、文学、认知乃至生命本身都具有隐喻特性。除此之外,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语言志辨》等作品,都对隐喻学这一学科进行了研究,与西方所研究的隐喻学有着相似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隐喻文化的实质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普通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化,而且语言中的隐喻不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隐喻主要体现在一种思维过程中,是人们大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它主要表现在情景、心理、想象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世界。但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局限,人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现实事物的本身,所以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已有的概念中寻找和认知,从而达到对事物本真的理解与描述,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手段极为重要。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视野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被运用到其中。隐喻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用已知替代未知的一种表述方式。换言之,隐喻是通过喻体完成意义建构,并非通过事物本体,是从一个概念转移到另一个概念的系统,是一种想象的过程。在文学与艺术创作过程中,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文学的叙事也不例外,需要通过想象、感知、理解等方式,感觉作品的内涵,在这过程之中,给人们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实现隐喻的效果。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毛猿》正是如此,剧中介绍了船上的那个锅炉工像毛猿,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就像铁笼子,叙述的语言是沿着“选择”与“替换”的线条移动的,属于隐喻性叙述。整部剧都是由隐喻所支配的,所以全剧都是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而非写实。隐喻是思想的沟通与交流。隐喻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过,除此之外,隐喻还出现在包括音乐、绘画等领域。《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203一部传世之作,被誉为“诗的遗嘱”,也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经典之作。作品描写了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只好带着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到一座荒岛上。一次,普洛斯彼罗利用呼风唤雨的神力,将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乘的船刮到了荒岛上,最终让恶人受到惩罚与教育。最终安东尼奥痛改前非,普洛斯彼罗饶恕了他,兄弟和解,结果普洛斯彼罗恢复爵位,米兰达与王子结婚,一同回到意大利。作品不仅赞美了淳朴的爱情,更将人类的智慧与理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小岛与教堂相连,将它们比喻成现实世界,正是一种隐喻的表现,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运用隐喻所表达的特点,也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于隐喻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涉及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想象与现实的事物。丰塔尼埃是法国哲学家,他在《话语的形象化表达》一书中说道:“关于所有比喻,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它们就像诗歌一样是虚拟的雏形,因为诗歌更多关注的是相似性,而不是真实性,它与形象化比喻联系在一起;与语言的润色联系在一起;与使它成为有生命,会说话的画面联系在一起,它是‘看作’而非‘看见’,所以是一种意愿的表达。”就像人类最早的物质生活一样,人们拥有的劳动工具全由石木陶土制成,全是自然的直接创作物,人们拥有的时间概念也全是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的自然元素表象。人们最淳朴的情感也是来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对象。比如一看见蓝天白云,胸襟就会开朗,当看见满天的星星,人们心头也会非常愉悦,这也是一种物理与精神双重的隐喻表现。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感知

隐喻在人们日常思维当中极为普遍,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识别出隐喻,并从中领会到隐喻带来的特殊效果。隐喻是把两种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需要有意识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隐喻在翻译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表面的不相似中创造相似性。文学作品翻译中大量隐喻的运用,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有这种精神感受,从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作品所体现出的隐喻的特别之处,也是文学的魅力。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与情节中发现其共性,从而分辨出文学中的隐喻所在,用最贴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隐喻之所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因为人们需要通过隐喻这种手段来表达内心与精神的真实感受。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隐喻这一手段贯穿全文。他在解释潜意识和五种梦的机制时,都采用了隐喻的手法。文中先从理论上解释了梦的解析是表现隐喻的过程,接着又用概念隐喻解析了一些梦境的发展。比如,诗歌是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形式,它与自然的象征与比喻息息相关,古诗都是作者在自然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感受。《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表现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也含有大量的比喻手法,以表达对社会和自然的愿望和感情。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西方的《圣经》中,也有大量的诗篇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与思想,比如,“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在弟兄中布散分争的人”。诗中也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感官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地理解原文的隐喻特点,只有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文学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深层内涵。每一个隐喻都蕴涵着不同的定义,译者必须从多种理解及其定义中去总结隐喻所表达的内容,从而达到译文的准确性与贴近性。

结语

在中文中,汉字从外形中就可以显示出它所代表的内容与含义。而在英语文学中,大量的隐喻手法都渗透在英文字母组合中。不同的字母组合组成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使许多同义词、近义词以及词源、复合词等都暗含着隐喻,这些字母看上去更加神秘,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内涵。诗人正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代表,诗人的情感特别丰富,他们看到水流会伤心、看到残花会落泪、天晴时激昂、下雪时悲凉。这种种的表现正是诗人创作的源泉,在诗人的笔下生命是没有界限的,自然界的一切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即使是有生命的东西有时也说成是无生命的。它们的意识是灵魂的展现。作为译者,想要真实地表现诗人的意境与灵魂,自然也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所能做到的。文学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在隐喻文化的影响与感染之下,在对文学的深入分析与想象中,达到译语的真实准确,这才是成功的翻译。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的意思,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应该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结合语言表达的习惯来确定翻译策略,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完全地了解翻译的真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

作者:张悦清田英涛王建富单位: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