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文化下沐浴习俗研究

社会文化下沐浴习俗研究

摘要: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黄桶浴、盐茶浴、药浴等独具特色的沐浴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卫生、保健和医疗价值。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其蕴含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凝聚着瑶族族群认同价值。如何利用好瑶族沐浴习俗,为南岭地区瑶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值得认真思考。

关健词:沐浴;瑶族;社会文化学

沐浴,俗称洗澡,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惯。南岭民族走廊内瑶族的沐浴习俗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保护利用好,可以促进南岭地区瑶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面进行简要探析。

1瑶族沐浴习俗形成的人文生态环境

沐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明风俗。远古时代,人们为了防避蚊虫叮咬,降温防暑、洗去污垢和汗臭,已经有了沐浴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是因为条件限制,古人只能利用天然河流、溪沟、山泉和海滨等进行沐浴。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了“浴”“沐”“澡”“洗”“盥”等字。现在知道的最早用于洗浴的器皿是商汤时期一只刻有铭文的浴盆。大约在秦始皇时期,浴池出现了。但那时的浴池还是皇宫贵族们享有的侈奢品。他们在池子里沐浴,风光旖旎,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这些,历代文人作了详尽的描述。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说明阿房宫内是有浴池的,而且数量不少。因为宫人洗浴之后的脂粉水通过水道流出,以至使“渭流涨腻”。宋代开始出现公共澡堂,而且对普通百姓开放,具有商业性质。当时的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中记载:“所在浴堂必挂壶于门”,这种共同的标记,让人老远一见,便知道浴室之所在了。当时的浴室,又称“香水行”。瑶族先民很早就有沐浴的习惯。在古代,他们利用天然的溪流、山泉和河流进行沐浴,包括瑶族妇女也下河洗澡,不避男性。汉代文献中记载:“越地多妇人同川,淫女为主”。

这说明当初瑶人由于受条件限制,沐浴大多在河流溪沟里进行,女子浴于川,这是南方民族较为流行的一种习俗,瑶人也不例外。正如王临亭所写:“端州深山中,妇人裸体河溪中。见人仅掩其乳,了不为异。不知者见而晒之,则诟骂相随矣。大抵皆瑶人也”。瑶族爱洗澡,而尤以江华瑶族为最,在湖南江华,不论是过山瑶还是平地瑶、梧州瑶,勤沐浴是瑶族的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寒冬酷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坚持,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小孩,更是天天要洗热水澡。热天洗去汗渍,一身凉爽轻松,冬天在木桶、木槽里泡澡,全身热乎,疏通经络,抗寒保暖。对此,胡起望先生在他的《瑶族耕略述》中记录:“由于刀耕火种使劳动者的肢体受到污染,养成了瑶族人民每天夜晚入黄桶洗澡的优良习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乐此不辍”[2]。瑶族是我国南方的山地民族,其多元独特的沐浴习俗与其居住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瑶族先民过着不断迁徙的游耕生活,他们在高山峻岭上劳作,爬山涉水,饱受蚊虫叮咬。而且由于南方天气炎热,上山、下地劳作时,汗渍和污垢较厚,因而劳累一天后,夜晚沐浴成为瑶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瑶民们一方面可以洗去身上的汗臭和污垢,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一天辛勤劳作的疲劳,同时,还可以消除白天劳作时在山上地里被蚊虫叮咬和树枝划伤的痕迹。可以说,瑶族沐浴习俗是瑶族人民长期以来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性智慧,它在保存整个族群繁衍生存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瑶族沐浴习俗还与瑶族的人文传统密切相连。一方面,瑶族爱干净、讲卫生,还认为“沐浴”可洗去污垢———“净身”,如满月浴、端午澡、老年澡、新年澡、死了也要洗澡,因而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在瑶山形成了一种礼仪,每当山外人进山做客,瑶家都要邀请客人洗“黄桶澡”,把洗澡当作一种礼节,让客人享受,客人也把洗“黄桶澡”当看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来享受。从而使“沐浴”成为与瑶族人文传统密切相关的习俗。另一方面,瑶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沐浴实践,总结出一套沐浴对身体健康的认知和经验,认为沐浴可以强身健体。通过沐浴,可以加快人体全身血液循环、舒经活络,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正如江华瑶族俗话说的“每天一个热水澡,不要郎中抓草药”。后来,瑶族人民还发明了“盐茶浴”、“药浴”等,进一步提高了沐浴对人体健康的功效。

2瑶族沐浴的分类及特色文化

南岭地区是全国瑶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瑶族人口三分之二,被费孝通称为“南岭民族走廊”。境内有盘瑶、茶山瑶、坳瑶、山子瑶、过山瑶、排瑶、平地瑶、梧州瑶(寨山瑶)、勾蓝瑶、顶板瑶等支系。他们有的分布在高山上,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以林木、药材为其生活主要来源,以庭院经济为补充。有的分布在丘陵地带,以农耕生活为主,他们整日辛勤劳作,或出没于荒山野岭,草丛荆棘之中,或奔忙于田间地头,烈日暴晒之下,劳动强度大,身体极度不适,回到家后,急需用热水洗尽身上的汗水和污垢,畅通血脉,上床休息,恢复体力,以便第二天继续上山下地劳作。久而久之,沐浴便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了许多沐浴的方式、方法乃至形成了一些禁忌,使瑶族沐浴成为了一种民族习俗,其中有些方式、方法有别于其它民族,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1黄桶浴

南岭山区瑶族沐浴的浴具有多种,有圆木桶、腰盆、木槽、木桶。腰盆的大小如现在的浴缸;木槽用一米多长的大树挖空而成,各种浴具下方都凿一小孔放水。最有特点的是黄桶。黄桶实际上是大木桶,有的瑶族称“大黄桶”。它长约五尺,高约三尺,宽约三尺,呈椭圆形,在桶里坐上两个大胖子也不显挤。瑶家沐浴用水方便,瑶民们家家屋后都架有竹笕,密如蜘网,纵横交错。他们把高山上的水用竹笕接引到屋里来,一年四季,长流不断。瑶山烧洗澡水的柴火也很方便,且不说漫山遍野的杂草荆棘,出门便是柴,光是枯死的树枝和砍伐下来的树皮树叶就够烧上大半年了。冬天,黄桶放置在水槽的左侧,大灶的右侧,倒好洗澡水后,进到桶里,热流漫过全身,或坐或卧,或俯或仰,可以随心所欲。还可以随意添水,直洗到酣畅淋漓为止。夏天,为了防蚊虫叮咬,瑶民们把黄桶移至门口铺就的巷口,大人小孩都赤条条跳进黄桶里享受,路边的行人毫不惊奇,还会与沐浴的人搭讪或开玩笑。这在他们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瑶山人淳朴而自然。

2.2盐茶浴

瑶族人民在山间地头耕作,假如没带雨伞,被雨淋湿了全身,淋了生雨,人就很容易生病。这时,如果能够洗个盐茶浴,不仅全身舒畅,而且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为盐茶具有散寒、清热、解毒的功效,瑶民们感冒初期泡个盐茶水浴,可以使毛孔张开,把寒气逼出去,达到清热、降火、发汗、治感冒的目的。洗盐茶浴,要先烧一锅开水,把水放到桶里,将茶叶放入水中浸泡,或者把茶叶放在锅里煮三、五分钟,待茶的味道煮出来并且浓度适中时倒入桶里,再加盐,咸度适中,不咸不淡,象汤那样即可。水烫时千万不能加冷水降温,而要等水温自然降到可以沐浴时再洗,不然其功效就会下降。沐浴时边洗边加盐茶水,一直要洗到大汗淋漓时才可以出来。洗完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上的汗,以免再受凉。

2.3药浴

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煎液浴身或熏局部的一种方式。药浴属于中医外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及手段,多用于各种皮肤病,如荨麻疹和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感冒等疾患的预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前,我国民间就盛行香汤沐浴,即是药浴的雏形。周朝时,“女巫”规定每年的五月为沐浴节,大家都以香熏草药沐浴。屈原在《离骚》中用“治兰汤兮沐芳”的词句加以描述。唐宋时,民间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浴兰节”。南岭瑶族在长期的恶劣生产与生活环境中求生存,在与大自然奋力抗争的漫长岁月中,不断创造和总结,认为药浴可以舒筋活络、驱风祛寒、强身健体,积累了许多用药浴泡洗健身治病的知识和经验,当地称之为“瑶浴”。因而他们经常泡瑶浴,并已成习惯。广西龙胜瑶族瑶浴所用之药一般是祖传秘方,由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新鲜草药配制而成,如为防治风湿病,他们从深山老林里采回石楠藤、冷骨枫、箭杆枫、臭叶枫、小钻、大钻、松针叶、棕桐叶等十余种药物,将药熬水沐浴。平日有人身体不舒服,即熬水沐浴。江华瑶族每逢岁交之日要沐浴,叫“洗老年澡、洗新年澡”;农历端午、重阳节,以及产妇、婴儿(江华叫“毛奶崽”)都要洗药浴。在江华,产妇满三朝开始洗,婴儿十余天后开始洗,以后每周洗一次,满月之日还要洗满月澡。浴前产妇均吃药水蒸的鸡肉,以祛风祛瘀补体。南岭瑶族药浴习俗对于瑶族人民强身健体、防治疾病起了很好的作用。

3瑶族沐浴习俗的文化价值

民俗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与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条件优劣同步的,同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趋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民俗的本质就是文化,抑或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南岭瑶族的沐浴习俗和其它民族的众多风俗习惯一样,是南岭瑶族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状态以及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心理形态、价值取向等的真实反映,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3.1具有浓厚的卫生、保健、医疗价值

沐浴是一种卫生习惯,人们通过沐浴去掉身上的汗渍、气味和污垢。瑶族长期在山间地头劳作,受阳光、尘土、荆棘和蚊虫侵袭,肢体容易受到污染。所以瑶族养成勤沐浴的习惯,而且坚持每天沐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一身总是干干净净,轻松舒服。南岭瑶族沐浴,特别是黄桶浴,盐茶浴和药浴还具有很高的保健和医疗价值。瑶族人民通过沐浴强身健体、舒筋活络、活血养颜、消除疲劳。沐浴还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同时,沐浴还可以提高皮肤的代谢功能和抗病能力。在医疗上,沐浴可以减轻皮肤痒感,特别是加上一些草药,沐浴还可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骨折愈合和其他一些慢性疾病。因此,瑶族沐浴具有良好的卫生、保健和医疗价值。难怪南岭山区瑶族妹子,由于常年沐浴,因而出落得象瑶山的山泉一样冰清玉洁、充满灵气。

3.2作为民俗文化传播的经济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逐步走出封闭,走向市场,并逐步被其他民族接受,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并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瑰宝,有的甚至因为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而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乃至成为民族区域经济的一个产业链。瑶族民间医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民俗文化价值的重要经济产业。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有人把瑶族黄桶药浴作为一个保健项目在大中城市或旅游度假村开办,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的客人。如郴州市公安局退休干部盘英明先后在郴州城内繁华地段开办了一家“瑶家药浴中心”,将老家的医生,瑶家表弟请来当坐堂医生,同时,又在郴州龙塘湖旅游度假村兴办了一个瑶家药浴馆,既光大了瑶族药浴文化,又获得了经济收入[5]。这一做法既找到了文化和经济结合的路子,也探索出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途径。

3.3形成了众多的瑶族礼仪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瑶族沐浴习俗在历史的流变中形成了众多的瑶族礼仪,如湖南蓝山习俗,瑶家来客,若客人下午进屋,烟茶过后,主人就请你沐浴,你若沐浴,就意味着晚上在他家留宿,聪明的女主人就会给你安排好房间、床铺和被褥。瑶家管这为“洗尘澡”。同时,如果你继续住下去,第二天沐浴,“主人倒好洗澡水后会让客人先洗,你大可不必推辞。其间,碰上男主人不在家,跟你倒水或加水的会是女主人,抑或是家里的年轻媳妇和阿妹,你也不必拘束,这是瑶家习以为常的事。当客人沐浴完来到火塘边坐定后,主人家才按辈分的尊长,年龄大小依次轮着沐浴,男人要在女人前面洗,天天如此,从不紊乱”瑶族的这种沐浴礼仪,彰显出瑶家人好客、讲礼貌的品性以及社会和家庭和睦共处、和谐生活的社会伦理道德。

3.4具有很强的族群认同价值

瑶族的沐浴习浴保留了瑶族独特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瑶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记。如瑶族一生从开始到死亡都非常重视沐浴,一个人生下来十来天后即随母洗药浴,满月之日要洗满月浴。每年的五月端午、重阳节要洗药浴。年三十晚上要洗“老年澡”,大月初一晚上要洗“新年澡”。湖南蓝山县瑶族习俗,人死后,孝子要“买水”为死者沐浴更衣。孝子随师公到河边,孝子两人到河边装水,先点上香,烧些纸钱,投两至四枚铜钱于河中,然后说明意图,用竹筒吸水三次,装水回家烧热后给死者沐浴。沐浴时要用白布拧干后分别在死者额、脸、胸、背、四肢处各向外抹三下。沐浴后收殓,换新衣入棺,将水倒在屋外。瑶族的沐浴习俗伴随瑶族人生的整个过程,成为瑶族礼仪和宗教禁忌,这种习俗有别于其它民族,蕴含了瑶族人民对身体健康,生活美满,社会和谐的追求,是瑶族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瑶族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强化和巩固的基础和源泉。

4传承保护瑶族沐浴习俗文化的思考

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沐浴习俗,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当今快节奏、工业化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护和抢救瑶族沐浴习俗的文化价值,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逐步开发和利用瑶族沐浴习俗的经济价值成为推动现代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1现代社会生活对瑶族沐浴习俗的冲击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文化价值激烈碰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各民族生产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实物和习俗逐步消失。瑶族也是如此,如过去在湖南江华涛圩,白芒营一带被称为岭西地区的梧州瑶(也称寨山瑶)的坐歌堂和逢圩的对唱情歌找对象的习俗,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化视听设备的冲击,加上男女青年大多到广东沿海地区打工,对歌找对象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逐步消失。南岭地区瑶族沐浴习俗也是如此。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瑶山的人们会认为用黄桶洗澡浪费水,浪费时间,洗药浴效果不明显,生病以后吃几片西药比洗澡来得快得多,而且现在瑶山村村都有卫生室,乡镇都有医院,同过去瑶山缺医少药,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青年男女从外面打工闯世界回来后,认为再泡黄桶澡已经不卫生了,泡盐浴或药澡也非常麻烦。另一方面,随着瑶山经济条件的改变,瑶家人盖房很少再盖吊脚楼,代之而起的是红砖青瓦的三层小洋房,每层都有卫生间,洗澡都用淋浴,燃料都用液化气或者电了,既快捷,又卫生,省时又方便,何乐不为。古老而又独特的瑶山沐浴习俗只是在老人小孩中间或个别没有通电的山村里留存着。

4.2瑶族沐浴习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人类不同文化模式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人类学研究表明,在当今多极化世界里,文化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而且还可以使世界显得多姿多彩,有利于发挥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功能,以应付各种复杂环境。这就要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为该国该民族所接受,用人类学家的话来说,就叫文化适应。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有时虽然是痛苦的,但只要处理得当,又是可以适应的,因为适应是文化的功能。瑶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瑶族四处迁徙,从中原到南方再到南亚诸国,既历经了其它民族的争斗,又饱受统治者的欺压,尝尽了异族歧视之苦,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瑶族在漫长的游耕迁徙过程中吸收到先进民族文化如汉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等许多优秀成分,不仅未失本民族文化传统、民族认同,而且还兼收并蓄,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成为与先进文化相适应的“典型客民文化”。同样,南岭民族走廊的瑶族沐浴习俗的文化基因中既包括有中原汉族文化,又包含有南岭百越文化的因子,是一种兼容多种文化基因的多元复合性文化,是瑶族文化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只要我们采取真诚的态度,有效的措施,合理的方法抢救和开发,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沐浴习俗也终将会和其它瑶族传统文化一样,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顽强的活下来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4.3把瑶族沐浴习俗纳入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行传承和保护瑶族沐浴习俗是瑶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传承性和社会认同功能,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贵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瑶族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转变观念。要破除那种沐浴习俗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政府部门如民族、文化、旅游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瑶族沐浴习俗作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做好保护工作;二是要作好规划。要把瑶族沐浴习俗纳入整个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中,统一向上申报纳入整个地方旅游景点规划中,统一布局,进行科学保护;三是要进行科学研究。要把沐浴的内容,如容器、药物配方和形式,如洗、蒸、按摩等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增强效果,使瑶族沐浴习俗这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4.4抢救和开发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沐浴习俗的途径和方法

对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沐浴习俗,既要保护、抢救,又要开发、发展,要以抢救带动开发,将瑶族沐浴习俗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以开发促进保护,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瑶族沐浴习俗的抢救,保护和发展。一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一方面,要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现代影视技术,以“凝固历史”的纪实手法,将瑶族沐浴习俗拍摄成光碟,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行记录和保护,使瑶族沐浴文化像“社会活化石”般地永远保存。另一方面,可以制作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宣传网站或专栏,介绍和宣传瑶族沐浴习俗,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瑶族沐浴习俗的平台。二是把瑶族沐浴习俗纳入民族旅游的重要内容加入保护。一方面,在民族旅游节庆中,有意识地推出沐浴习俗项目,让人们了解和体验沐浴习俗。另一方面,开发瑶族沐浴习俗旅游专线,让游客耳闻目睹,切身体验,心灵感受瑶族沐浴习俗特色,同时也使瑶族沐浴习俗注入生机和活力。三是适度开发瑶族沐浴习俗的文化经济价值,使之产业化。南岭民族走廊族沐浴习俗作为瑶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具有医疗、保健和礼仪等潜在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是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我们在强调对瑶族沐浴文化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还要有对它进行适度开发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它的价值确定开发思路,进行产业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措施,培育文化品牌,将瑶族沐浴习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充分实现瑶族沐浴的经济开发价值,实现以开发促保护的目的,从而有利于促使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章.瑶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600-601.

[2]胡起望.瑶族研究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71.

[3]周生来.瑶族风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52.

作者:周生来 单位:湖南瑶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