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感性

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感性

1景观园林的空间感性

美空间是景观园林表达自身层次内涵的重要依托,如何分割空间促使园林景观设计得到感性美只要看对空间的层次把握,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空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视觉空间效果,这一层次的空间设计最为直接,能够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想要在这一空间当中凸显出感性美,则需要直接面对人类的视觉欣赏角度,只有通过打开视觉欣赏角度,才能够真正的书法属于空间的立体感从而达到美的效果。比如对在空间中对图形的应用、色彩的搭配、文字的描绘,都能使整个立体空间形成感性美,比如景观园林当中的凉亭,图形感在于整体的框架,凉亭的框架多运用明清两代的框架体系,以飞严峻角勾勒地势为主,颜色则多以黄红绿三色为主,而文字叙述表达的形式主要是对联,这样的图形色彩与文字的组合,最大程度上的展现了古韵古风,形成了造型古朴大气、颜色庄严明亮、文字古趣盎然的感性效果,使人不禁眼前一亮。第二层次是精神空间效果,属于通过物质分割从而造成的空间感觉,在这一层次当中更多的是观想者的体验,通过远近事物、不同色彩、山水相宜等诸多因素对空间的分割,从而促使空间满足个人的知性欣赏能力,但这一空间层次有一定的具有性,属于少部分人的感性欣赏,因此并不能把它当做主流看待。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感性美,则必须在第一层次的效果上配合除视觉以外的其他触觉感受,如此才能将整个空间变成立体空间,抒发其最大的感性魅力。

2景观园林生态感性

美景观园林的生态建设已经成形,从传统景观园林建设来看其生态系统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感性美,而现代园林景观由于受到空间以及生态环境的限制,无法最大程度地做到自然美,但现代设计者另辟蹊径,给予整个景观园林设计建立了一整套生态系统,将山水人物风景自然熔于一炉,以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状态,突出自然景观的感性美。传统与现代之间区别在于先天与后天,传统园林匠人更讲究对与自然的追求,而现代设计者更看重人文精神的关怀,所以两者都有可取之处,第一次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将自然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在园林景观当中打造完美的生态系统,素食景观园林得到自然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依照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将现代气息与理念融入到自然当中,提升人对自然的认知程度,加大自然对人的融合力度,从而实现两者兼得的设计效果,达到完美的景观园林生态感性美。对于自然生态的美感,实际上无论如何都是人工所无法替代的,依托于自然往往是人工景观园林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不开发是对自然生态最好的尊重和保护,而要营造生态美,开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过程中,如何拿捏好生态感性美,靠的就是如何将人工与自然生态巧妙的结合,本质上要求,即便是动了土木,但是不能改变基本的生态系统,如果对系统产生破坏,在好的设计,在美的景观也无济于事。

3景观园林艺术形式设计感性

美景观园林当中艺术设计多种多样,植物造景、景深效果、色彩搭配、奇山怪石、自然风格通通可以看作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如何在这样繁复的表现形式当中寻找出现代景观园林艺术形式设计的感性美,重点在于搭建艺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桥梁,艺术是超脱于精神之外的感官享受,艺术形式则是放在生活当中的切实感受,二者之间一是精神一是物质。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艺术又属人对美好事物的先天认知结合后天之事系统所形成的精神感受,而艺术形式是人类通过精神感受,将艺术铸于某一实物当中,这一实物可以是假山、可以是流水可以是性景别、甚至可以是花鸟鱼虫,其重点无非是艺术与艺术形式的融合,所以想要找到景观园林艺术形式设计的感性美,则需要找到人文精神与物质实物之间的融合点,将其剥离出精神层面带入到现实当中。感性设计归根结底是在设计层面上追求浑然天成的过程,追求自然和谐的配置,尽管往往会因为突发的奇思妙想而对整体设计模式上产生冲击,但是往往在本质的设计层面,整个过程从不缺乏创意,整体的环境设计系统大多产生无法言表的感性魅力。从物的从面来看,我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就是一种最为贴切的意境表达,因为当我们面对景观园林的时候,先看到的肯定是它的表现形式,当我们深入观察时会发现它的属于艺术的“笔触以及肌理”,当我们从“笔触和肌理”的已经畅游出来后,我们不难发现,所呈现在眼前的无非还是制造景致艺术的事物,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情感而改变,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思想而改变,这时我们都会想“刚才的肌理与笔触,无非是我们通过了时间与空间两种重叠方式与设计者的精神联系”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还未可知。那么我们所强调的感性就有些不真实,所强调的意境就有些虚假,因为这些都是我们遐想出来的并没有真实的依据与参考,所以景观园林的感性认识还是在于个人的情感认知,这必定属于小众而不是大众。感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抒发往往不宣诸于表面,因此在看待景观园林的感情美时,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人与设计者之间的精神嫁接,完美的通过了景致进行宣泄,而感性则变成了欣赏者内心深处最明亮的情感认知。

作者:刘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