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5篇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5篇

第一篇

1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不可一蹴而就,且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为了有效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非常有必要对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探讨,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2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讨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变革和发展,但其中,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决定性基础,因此,笔者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2.1工业化的现代农村模式

该模式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动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趋势,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村的全面综合发展。最典型的是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其综合发展关键就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道路。江苏宜兴官林镇都山村1980年创办村企,历时20多年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涂料树脂生产厂,村集体持有企业股份15%,三木集团持有85%股份,都山村建成现代化新型社区,创建了“企业管村”的致富模式。农村工业化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成熟背景下催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村落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有效途径。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全省2000多个小集镇全都建成了工业型小城镇。这种模式能快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但往往存在环境污染和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

2.2有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模式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果拥有独特的产品,就可以实现特色农业产品的产业化。“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最初就是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大搞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起来的。江苏高淳县桥李村,依托其丘陵土质优势,将3500亩荒山种植经济果林和有机茶叶,逐步形成产业链,村人均收入10年增长70倍,跻身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前30名。这种模式作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将农村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关联,是较为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在我国此模式较为常见。采用这种模式需注意准确地进行特色农业产品定位,且政府尽量不要干预市场,要充分重视新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自主农业品牌。

2.3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杭州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桑枝条替代传统的杂木生产食用菌,用废弃菌棒生产沼气,沼气作为燃料用于菇房灭菌和控温,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还于稻田,形成了“桑-菌-沼-肥-稻”的生态循环,2010年节本增收118万元,当地有桑园12万亩,利用桑枝可年栽培食用菌4000万袋以上,前景十分广阔。生态农业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市场潜力大,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受到多地地方政府重视,如大连市推出“建设能源生态型农村”,遵义市发展“生态型农村经济”。但这种模式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农民自身难以负担,推行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建设补贴,使其能够进一步推广。

2.4农民合作的集体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农民统一组织起来,通过集体生产经营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如甘肃高台县黎乡建立蔬菜协会,组织周边两千多农户集体经营、统一销售,使农民户均年收入增长1万多元。重庆市永川区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1个,拥有成员2.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5.3万户,2008年共代销农产品4.6万吨,销售收入近亿元,组织成员比其他农户收入高出30%以上。这一模式可有效提升农民的收入,在欧美发达国家,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组织。这种模式要求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以此实现农民增收。3.5旅游休闲的农庄发展模式该模式就是开发利用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农家乐”受到城市游客的热烈欢迎,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苏州阳澄湖顾记农家乐、北京十渡人家农家乐、安徽万佛湖农家乐、成都幸福梅林农家乐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周围的农村发展。“农家乐”是促进乡村旅游的重要方式,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其显著特点。在实践中,要注意保留和传承文化脉络,对当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3.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了不少“点”的典型,但因地域宽广、历史问题久远,总体水平仍然低下。表现在一是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现代化道路漫长;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三是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家园建设动力不足,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快。

3.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进措施及创新思考

3.2.1完善农业立法,使新农村建设由行政推动型向法制推进型过渡

改变当前农业立法层次低、涉农法律体系不健全的状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将农村建设规划、农民权益维护、农业发展经费筹集与支出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将我国目前的《农业基本法》修改完善为《农业和农村基本法》,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3.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增强税收、金融扶持力度

农业是天生弱质产业,因此必须由政府主导,动员多方参与新农村建设。要继续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倾斜。运用税收杠杆,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调节二元结构,完善农业科技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从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转让试点等多角度拓宽农民筹资渠道,解决农民生产建设“想办事、没有钱、贷款难”的困境。

3.2.3大力发展农村适用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体系

依靠发达的科技,美国一个农民可耕种3000英亩土地,仅占1.8%的美国农民,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德、英、澳也全都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和高度机械化。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绝离不开科技创新道路,应大力组建由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三大系统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2.4培育新型农民,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落实农民主体地位

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农村发展经验看,政府组织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一定要明确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关系。农民没有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就会事倍功半。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开展文化启蒙,树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懂科技、肯创新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储备充足的建设主力军。

3.2.5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模式

农村建设是国际话题,韩国、欧盟、日本等地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具体作法各国亦不相同。欧盟、日本以立法为主要手段,采取温和渐进方式,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则以行政运动为主要手段,采取迅猛激进方式,推进农村发展。可见,目标虽一致,路径各不同。尤其中国是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好坏切不可一概而论,切忌盲目模仿,务必客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制度环境、人文历史、发展机遇等要素,合理借鉴它地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摸索、创新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模式,从而提高农民福利、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业生产,切实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

4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十分必要。在探索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各具代表性的一些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些模式都有其适用条件和局限。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同时要跳出农业的范围来审视农业发展,以其它行业的发展来带动农业发展,站在农业和农民发展的长远角度,找到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

作者:胡洁单位: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

第二篇

一、新农村房屋改建中产生的问题

(一)房屋改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新农村房屋改建的相关规定及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虽有“一户一宅”的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村庄整治改造当中清理一户多宅的情况难以处理。另一方面,旧房评估标准不明确。目前各村镇普遍以原住房面积及一定的折旧率进行评估,但其中人为主观因素较多,地方基层干部容易滋生腐败。某些地方政府村干部因职权和裙带关系造成相同旧房的评估补偿费相差巨大的不公平局面。此外,新农村房改的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农民对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政策等不清楚,造成一些村民的抵触观望情绪。

(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与质量保证问题

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新农村房改工程资金需求缺口大,大多数村因此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因建设资金不到位,各村支付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工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新村建设工程停滞,原计划三年的工程被迫延迟到六年。此外,小区建设档次和房屋质量也较低劣。主要建设材料以红砖为主,外墙漆的质量差,导致许多新房出现泛黄、起跑、开裂等现象,导致群众的极大不满。

(三)房屋改建过程中突显的农村特殊问题

在大量农村房屋改建工程中,新房改造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指定的建设单位实施的。由于对农村房屋建设及传统生活习惯认识不足,致使新房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等环节上,未作充分的调查,造成许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例如:新房大多是高层楼房或二层别墅,没有庭院房顶或院子空间十分有限,不足以晾晒农作物、种植菜园。此外,农村居民习惯土炕,尤其是老年人,对新房床铺十分反感,新房设计未考虑到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为新房添置家具对农村居民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是居民不愿搬入新房的原因之一。

二、新农村房屋改建中问题解决途径的建议

(一)村庄规划合理化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农村改建问题。政府要围绕新农村房屋改建的目标,对各村镇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集中选址,合并整体经济状况与风俗习惯相似的村镇,从而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规划要全面科学,既要包含水电、交通、信息等基本基础设施,又要包括教育、医疗、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此外,房屋改建规划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用科学发展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房屋改建工程。

(二)操作规则透明化

严谨合理的规则是实施的前提。政府要根据既有法律法规,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详尽的实施细则,规范统一的拆迁标准,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资金管理要公开透明,全程监管,建设资金要及时拨付以保证工程按期推进,补偿资金足额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保证农民权益。政府基层单位应明确界定自己的职能和角色,自觉尊重维护农民群众的财产权和基本利益,使新农村建设走上法制的正轨。

(三)资金筹措全面化

一直以来资金问题都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上级拨款及村级政府财政收入往往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为此,政府应扩大融资渠道,具体包括:

1.大力引进工商业资本,农村经济发展走企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2.加强乡镇企业支农补农的资金投入;

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资金积累;

4.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品种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改革和创新新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尤其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发挥合作机制优势。

三、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种新型的农村改造尝试,国家还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也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需要在实践工作中慢慢探索。因而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新农村房屋改建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视房屋改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遵循“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任务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作者:高雪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第三篇

一、末梢难题之一———农村“毛细血管”运行不畅通

1.乡村公路运行不畅通

公路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对于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以来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全国掀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高潮。短短几年时间,绝大部分省市乡村公路基本告别了“晴通雨阻”的泥巴路,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投资修建的水泥路。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0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7.18%,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84.04%。但“村村”公路的运行仍然不够畅通,问题主要有:①断头路太多。乡村公路建设没有通达每一自然村,没有覆盖全部村落,存在很多断头路。断头路的存在,影响了农民的正常出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②交界路少硬化。在不同行政村接壤的交界地段,存在路面无人硬化的现象,这是典型的投资扯皮造成的,原因是交界路段硬化的责权不明,说明乡村公路修建统筹力度还不够。③硬化路路面偏窄。目前,我国乡村水泥路路面普遍较窄,一般在3.5~4米之间,以3.5米居多。这样的路面宽度,很难让两辆较大型机动车交会通过,容易滋生交通事故。④路牙多悬空。不少乡村水泥路两侧的路牙悬空,即水泥路面与旁边的路基没有充分填平夯实,道路易损,也给机动车行驶带来安全隐患。⑤路面毁损严重。乡村水泥路部分路段毁损严重,养护跟不上,影响通行。

2.乡村管网运行不畅通

乡村管网主要包括自来水管网、液化气或天然气管网等基础生活设施。考虑实际情况,本文仅以自来水管网建设为例。“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而水是生命之源,农民只有饮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告别水贫困,生活宽裕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近年来,农民生活用水条件不断改善。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已达7.0亿人①,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63%。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供水保障水平仍然较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与城市自来水早已普及的现状相比,不少省市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自来水管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农村水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自来水普及率地区差异大。2011年,东部省份山东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1.8%,而据徐向峰(2012)的调查研究表明,同年西部省份四川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有27%,可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区域差距较大。②农村水网设施落后且老损严重。除了材质低劣和管道负压造成的经常性的管道破裂外,农村自来水管道缺少进排气阀、溢水管不排水、水源供水不足、供水主管道输水不畅等问题也普遍存在。③农村自来水处理工艺落后,水质无保障。有媒体调查称我国内地自来水合格率仅50%,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而传统工艺是无法处理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污染的水源。县级以上水厂情况尚且如此,农村水厂自来水处理工艺落后的状况可想而知。

3.乡村强弱电运行不畅通

与城镇相比,农村强弱电②设施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弱电方面,问题较多。就强电而言,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农村的通电率都达到了100%,总体通电率已超过95%,但农村电网运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电源支撑点少,供电可靠性低。我国大部分县域内没有220KV变电站,一般都是35KV输变电呈现辐射状供电的串带方式,但35KV变电站双回进线没有同期并列运行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农村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无法保证。②电网超载现象严重。中压电网线路存在供电半径长、线路线径偏小、线路联络情况不满足N-1校验、部分线路设备闲置、负荷不能转供等情况,低压电网存在单台配变供电范围过大、配网网架不合理、低压线路年久失修等情况。农村电网超负荷运转甚至停电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就弱电来说,虽然固定电话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较高③,移动基站信号在农村也有很高的覆盖率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进展顺利,但在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和宽带接入方面,农村还非常落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有线电视没有实现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不高,不少地方的有线电视网络还没进村。②数字化电视入户率偏低。据统计,我国使用有限数字化电视的用户仅占全国30%的覆盖率,其中发达城市中用户居多,农村很少。未来,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还亟待加强。③有线电视网络信号质量差,运行不稳定性。我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常为3级或4级传输,多次的光—电、电—光转换使光链路的技术指标大量丢失,致使系统指标偏低。此外,网络使用的器材的质量较差,加上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农村有线电视故障率较高。④宽带农村入户率不尽如人意。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全国共有1.83亿个固定宽带接入户,其中农村4576.6万户,仅占总数的25%,可见,农村宽带入户率还不高,距离国务院提出的“宽带中国”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末梢难题之二———“末梢神经”农村延展不够深

“末梢神经”农村延展不够深,是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触角在农村延伸不足,诸如工商管理、质检药监、治安联防、教育教学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的管理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处于政府行政管理“神经”的末端,长期远离“大脑”中枢,“末梢神经”在农村先天发育不足,后天监管感应不力,致使农村这个末端肌体出现“麻木”甚至“瘫痪”运行现象。管理服务“末梢神经”在农村延展不够深,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也影响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早日达成。具体表现在:

1.工商管理触角延伸不够深

农村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分局派出的主管市场经济秩序的机构。目前,农村工商所网点较少,服务范围广,管理触角延伸不够深,农村工商管理部门还没能很好地担负起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没能在亲民、利民、便民和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优良的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在农村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工商部门乱收费或变相乱收费问题;也存在执法人员“以罚代法”、态度生硬、办事拖拉等现象。②缺少对农民消费维权方面的宣传教育。农村消费者消费认识比较落后,不少消费者消费目的还停留在满足温饱和生产需要上,对商品质量不作苛求,很少计较产品质量,不知索要票据。农民维权意识淡薄跟工商管理部门宣传教育不力有很大关系。③维护农民消费者权益往往力不从心。农村地广人多、消费市场点多面广,基层消费者保护组织由于受人力、交通、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对消费维权往往力不从心,很难及时处理消费投诉并实施有力的市场监管。④对农村市场监管不力。由于监管不力,农村市场还存在不少个体户无照经营、营业执照管理不到位、户外墙体广告宣传混乱等现象。

2.食品药监与质检管理触角延伸不够深

食品药监与质检管理部门在农村的管理触角延伸很不够,对农村市场监管不力或鞭长莫及,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近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开展商品专项整治均以农村市场为重点,说明了农村市场问题多多,主要有:①农村药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在案件发生率、药品购进管理、硬件设施、进货渠道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不少江湖骗子利用农民的纯朴善良在农村兜售所谓的“神丹妙药”也坑害了不少人;此外,农村杂货店无证经营药品问题也很突出。②农村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农村红白喜事集体聚餐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农村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农村小餐饮和农家乐的食物中毒事件等,常有发生。③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农村存在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家电、食品、日化用品、与农资密切相关的“黑作坊”、“黑窝点”,它们打着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扰乱市场秩序,严重侵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④农村食品药品及质量监管资源严重不足。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严重不到位,使食品药品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地市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应按十万分之四的人口比例进行配置,但目前全国各地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员编制远达不到要求,甚至部分地市县的人员配置只有十万分之一;绝大多数乡镇级政府也没有设立相应的食品药品监管及质量监管机构;除数量不足外,食品药监及质检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3.社会治安管理触角延伸不够深

农村稳,天下安,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农村的繁荣发展。撤乡并镇后,警点收缩,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触角不但没有延伸,反而有所回缩。社会治安管理触角延伸不够,使农村社会治安呈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有:①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比较复杂。如暴力犯罪突出,侵财违法行为多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横行,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一些邪教等非法组织活动仍然存在,消防及交通安全隐患较多,、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等。②警力严重不足,公安派出所力量单薄。农村警力配备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农村警力编制与警力配备占人口万分之十三的目标相距甚远,警员整体专业素养还需提高。③村级治保组织形同虚设。有些村子名义上有治保组织,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考核奖惩没有落实,治保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之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受宗族、乡情等因素影响,他们在工作中不敢管,也不会管,对一些民事纠纷不能组织调解,对各类治安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发挥不了治调委的真正作用。

4.乡村公共服务管理触角延伸不够深

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侧重基础设施硬件方面较多,而在公共管理软件方面重视不足,存在管理触角农村延伸不透的问题,主要有:①乡村公路养护不到位。国家将乡村公路养护责权交给当地乡镇政府,而不是将其统一纳入公路养护体系,使得乡村公路因缺少专业养护资金、人员和设备而得不到及时维修,影响交通安全。②乡村管网线、强弱电网管理粗放。在农村自来水网管及强弱电网的更新和维护方面,缺少日常检修和养护机制。由于管理不力,农村自来水水质监测少人问津,农村有线电视收视品质及宽带流量与城镇也相差甚远。③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疏于管理。像学校食物中毒、校园踩踏、火灾、酗酒滋事、打架斗殴、自杀他杀以及突遇自然灾害等校园安全事故,常因上级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和监管不力而时有发生。特别是去年发生在江西省瑞昌市的6旬老师性侵7名女童并致其中6人染上性病的案例,令人侧目,发人深省。该事件说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监管还有不少空白,说明政府部门对农村女童的权益还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和安全的防范机制。

三、末梢难题的化解对策与简要结语

1.化解对策

要化解农村“毛细血管”运行不畅通及“末梢神经”农村延展不够深两大“末梢”难题,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既要“大手笔”,也要“小心眼”。从历史根源上看,农村“毛细血管”及“末梢神经”发育不全、运行不畅受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今天,在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有“大手笔”,顺应历史潮流和国家发展大势,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加快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达成,努力推动城乡居民生活等值化建设。此外,政府还要有“小心眼”,即各地政府需要关注细节,关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微生态,关心民生。第二,在农村“硬件”建设上,政府要多顺民意,重视化解农村“毛细血管”不畅难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充分发动群众,集中民智,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化解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俗话说,“一脉不和,周身不安”,像农村“毛细血管”运行不畅通这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省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要牵头建立科学可行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予以化解,为农业现代化、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扫除障碍,打好根基。第三,在农村“软件”管理上,政府要尽快延长乡村管理“末梢神经”的触角,努力做到城乡社会管理一样化。政通人才和,上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工商管理、质检药监、治安联防、教育教学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的管理和服务力度,通过在农村增设管理网点、增加资金投入、扩充管理队伍、提高队伍素质、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延长农村“末梢神经”触角,努力使农村各项公共管理服务达到与城市相当的水平,早日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服务“三农”,造福百姓。

2.简要结语

有形的农村“毛细血管”运行不畅通和无形的管理“末梢神经”农村延展不够深,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两大“末梢”难题。农村“毛细血管”运行不畅通,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末梢神经”农村延展不够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上述两大末梢难题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比较普遍,比较突出,需要学界关注,亟待政府化解。

作者:朱振亚汪阳春单位: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四篇

1烟台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

1.1村企合一型以发展壮大集体企业为途径,使农民完成向工人身份的转变,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村企互动,实现村企合一。典型代表招远市阜山镇九曲蒋家村。九曲蒋家村通过发展村办企业春雨集团,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春雨集团通过把握政策、抢抓机遇,以传统的黄金产业为基础,坚持“以金兴村,人才强村,生态立村,富民安村,多业并举,持续发展”的思路,固黄金矿业之本,开多业并举之源,先后被授予“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黄金第一村”、“山东十大名村”等荣誉称号。

1.2特色拉动型福山区张格庄镇作为传统的大樱桃种植基地,立足发挥产业优势,科学规划,通过严格的品质管理,张格庄大樱桃已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加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以大樱桃种植及其产业延伸为基础,张格庄镇走出了一条品牌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道路。

1.3组织带动型这种模式以企业+农户或者是行业协会、合作社的形式,集聚起农户的力量,增强市场开拓及风险抵御能力,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目前,烟台市有500多家工商企业,通过这两种方式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同创一个品牌,同创一个市场,同奔致富之路。

2烟台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上看,许多占有优势资源、农业产业化突出的乡镇年税收能过亿元,而更多的偏远乡镇财政收入还不足百万,且差距呈加速拉大趋势。从产业结构看,许多乡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工业结构看,烟台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太少,镇域经济发展乏力。

2.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乏力烟台农村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稀少,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产品附加值偏低。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实施,农民的耕种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加之受近年来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而农民增收的乏力直接导致了农村购买力的下降,对农村的流通消费市场将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也是新农村建设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2.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村发展后劲不足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乡镇的财政收入受到了较大影响。许多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不畅、危房较多、绿化率低、脏乱差现象严重,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百姓生活,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

2.4缺乏强有力的农村建设领路人,乡镇干部普遍科学发展意识不强,水平不高大多数村干部科学发展意识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规律,缺乏进取精神,只满足于维持现状、确保稳定,而不能带领村民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这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

3烟台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3.1政策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规划》的出台,意味着烟台新农村建设将可以在诸多政策方面先行先试,经济发展得便利,百姓生活得实惠。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和国家、省各类扶持资金,加大对“三农”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同时组建烟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3.2发展机遇《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这将为农村经济乃至全烟台市的经济腾飞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和烟台潮水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运营和建设,将使烟台彻底打破交通瓶颈,更加显现区位优势,大量的海内外投资将会聚焦于此。作为传统的农业强市,镇域经济必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3烟台新农村建设发展措施

3.1把握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集群

烟台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骨干城市,在资金、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获得巨大的收益。要把握发展机遇,结合烟台特色资源,培植完善产业集群。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复合经营型、特色资源型、休闲采摘型、科技示范型等经营模式,打造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3.2以特色为支撑、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要加强“品牌兴农”的力度,突出抓好农业品牌培育推介。积极开展市级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大力培育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群体,构筑起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实施品牌农产品进百店行动,积极支持“农超对接”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叫响烟台农业品牌。5.3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而工业则是农村致富的先导。要把乡镇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作为农村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吸引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工业项目落户园区。莱州市土山镇借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叠加的优惠政策,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工业园区,吸引了几个亿的资本入住,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4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人才支持。

3.5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培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强能力的领头人。要创新村官选拔机制,首先要选优配强农村支部书记与两委班子,鼓励德才兼备的“致富能人”、“成功企业家”回乡担任农村建设的引领者与组织者;其次要完善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环境,选拔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发挥他们的知识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

作者:邵侠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第五篇

1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1城郊休闲农业改善了经济状况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农业形式,可以供人们旅游、度假、娱乐、聚会、体验、放松等等。由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形式的农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接受和认可,使得农业除了本身的农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额外的提供场所和服务的经济效益。那么为提供这种休闲农业的农村就带来了经济效益,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

原本村民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城市居民也奔波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休闲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城市里没有的环境、空气、放松的心情,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来到农村体验这种愉快的休闲方式,也使农民和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加以了解和沟通,促进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更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文化相互传播,让农村与城市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1.3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

现在每年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大,让农民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四处奔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很大的原因是农村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过剩的劳动力使农村发展的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力,浪费了人力资源,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增加了产业,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经济来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1.4改善城郊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用地比较紧张,使得大量的工业产业移居到城郊和农村。工业产业的污染相对较大,近年来城郊和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休闲农业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环境,需要保留原有的农作物、农产品和山水等等,因此就必须改善城郊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使人们大大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自然生态得到平衡发展。

1.5充分利用资源

休闲农业是一项多功能的农业,农村的环境以及农业作物在农民的眼中并不是特别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其实这都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宝贝,因为在城市居民的眼中这些都是难以买到的绿色无污染产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放松,休闲农业就能够使农作物和农产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既满足了城市居民放松娱乐的需要,也满足了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1.6乡村设施的改善为了发展城郊休闲农业,对城郊乡村的生活设施必须加以改善,这不仅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别,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铺垫的作用。

2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郊农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就会给农村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郊休闲农业发展不能因地制宜

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大中型城市,虽然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来源,并且能够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是有些乡村并不适合发展休闲农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还要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色,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要和城市生活过分融合,太接近于城市化建设,如果大肆发展休闲农业就会造成相应的负担,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2市场竞争恶性循环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控制,就会导致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的数量增多,超过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出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过剩,景点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创新性等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就会互相攀比,采用降价的模式进行经营,造成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还有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如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就会出现急于投入使用经营,而忽视质量和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2.3过度建设,浪费资源

发展休闲农业必定要对基础设施加以改造,但是如果改造过度,太过于城市化,缺少了乡村的本来具有的特色,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使资源过度浪费,就会改变休闲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此需要经营者和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休闲农业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够真正理解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不仅要发展,还要可持续发展,达到一个长远发展的目标。

3总结

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长远而伟大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建设新农村就要改善农村环境与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交流,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兴起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使农业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使农业产生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地制宜,建立管理和开发部门,科学地开展休闲农业,不要盲目开发,过度浪费,造成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城郊休闲农业得到快速、稳定、持久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少君单位:肇庆市鼎湖区坑口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