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人员分流问题思考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人员分流问题思考

摘要:矿业人员分流问题是当下我国矿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矿业企业改革、矿产行业产业升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本文分析了目前矿业人员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了解了目前我国矿产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矿山环境治理解决矿业人员分流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

矿业人员分流问题是当下我国矿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家发改委就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稿显示,2016—2018年我国仅煤炭行业分流人员就高达100万人。矿业人员分流问题的实质是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在矿业发展模式上体现为矿山开采与矿山环境治理结构的不平衡,开采多、治理少,导致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不足。据《2015中国矿产资源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矿山损毁面积为303万公顷,本文根据2003—2012年《中国矿业年鉴》数据测算,全面整治矿山环境问题需花费约7111亿元。通过矿山环境治理解决矿业人员分流问题,是实现矿业经济绿色化、环境治理专业化、人员安置规范化的新出路。

一、当前矿业存在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

我国矿业在发展黄金阶段,吸收大量人员、尤其是基层员工以满足生产需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综合因素导致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浮出水面,直接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高企,而矿业专业人员缺乏,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生产效率低而劳动力富余的矛盾,使企业陷入生存困境、生态危机局部爆发。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矿业一般性人员过剩,专业化人员不足

由于我国矿业企业长期依靠“采矿———卖矿”的单一盈利模式就能获得巨大收益,使企业不思求变,对员工培训重视不足、人才发展意识薄弱,致使当前矿业基层初级加工人员过剩,具有硬知识、硬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匮乏。矿业一般性人员过剩与专业化人员不足的矛盾,导致企业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量基层员工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沉积在矿业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本缺乏流动性,不能给矿业企业带来收益;而专业性人才奇缺,矿业企业无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无力突破“高能耗、低效率”的樊笼。

2、矿业生产人员过剩,矿山环境治理人员不足

我国矿业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矿业企业注重经济效应、忽略环境治理。矿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只顾扩大生产规模,矿业生产人员过剩;矿山环境治理专业人员不足,企业在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意识、专业指导,矿山环境治理效果差。低端矿业生产人员过多和矿业企业落后的开采、挖掘模式,导致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山环境治理人员过少,使得矿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无法摆脱“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3、矿业产业链上游采选人员过剩,下游深加工人员不足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普遍开采难度大、集约化程度低,我国矿业企业本就难以应对国际竞争。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大量人员向产业链上游聚集,上游开采、洗选人员过多,下游深加工人员缺乏,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精细矿产品少,使我国矿业企业竞争劣势进一步加重。矿业产业链上游采选人员过多、下游深加工人员太少造成我国矿业经济发展畸形,矿业下游企业无法消耗上游企业产能。中国矿业经济发展处于“头重脚轻”的局面。

二、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影响企业改革、产业升级、环境治理

当下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是矿业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思维的短期集中体现。我国矿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轻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矿区居民环保理念的匮乏等因素制约我国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矿业企业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采、规模效应,与下游产业沟通不畅、环境治理重视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业企业自身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矿山环境治理进程。

1、矿业企业改革突破难,转型效果甚微

迫于当前经济形势,矿业企业谋求转型以获生存。但由于技术人才、专业化人员、产业链下游深加工人员缺乏,矿业企业转型尤为困难。上市、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多元化产业布局等转型尝试失败,进一步加重矿业企业财务压力。中共中央(2016)《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矿产行业绿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李予阳(2016)提出煤炭行业存在大量冗杂人员,致使生产效率低下,企业无法突破发展旧模式,转型受到限制。

2、矿业企业人员分流压力大,影响产业升级

矿业低迷形势下,一般性人员、生产人员、产业链上游采选人员过剩,阻碍企业从重资产中脱身。企业既无法将这些多余人力资本转化为收益,囿于社会稳定的考量,又不能直接将其分离,进一步使企业陷入增长无门、安置无路的矛盾之中,制约企业发展,阻碍产业升级。解决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的大事。基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要求企业采用适当的方式剥离繁杂人力资本,矿业企业产业升级在人员分流压力下举步维艰。

3、矿业企业环境治理难度大,生态欠账多

矿业经营与治理人员不均衡,导致矿业将生态环境中的资源通过产业链转移到其他行业,造成我国经济高污染、高浪费。矿山环境专业治理人员不足,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欠账多、环境治理不彻底、治理方式不专业,矿山环境治理处于投入多、收益少、进展缓慢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在空间上,表现为矿山环境破坏严重;在时间上,表现为前期生态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三、以矿山环境治理解决人员分流问题的对策建议

矿业人员分流问题不可一蹴而就,稳定有序、层层推进的分流计划是解决我国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的前提。2016年,国务院提出既要去产能也要保就业,解决矿业人员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全面的参与。通过以矿山环境治理进行人员分流,吸纳矿业过剩员工,将矿山环境治理发展为成熟产业,吸引各行业人员主动加入矿山环境治理,形成矿山环境治理产业链,将矿山环境治理由对人员的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吸附。矿山环境治理实现“队伍———产业———产业链”的发展,人员分流形成“吸纳———吸引———吸附”的转化,从根本上解决矿业人员失衡问题,实现人力资本的再造和生态资本的积累。

1、人员分流有分有留,留分统筹

在转岗分流工作中,留下技术人才,加强对其培训,提高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激活其创新能力,发挥其技能优势,为矿业企业转型改革提供人才储备;加强矿业人员职业再培训,提高部分矿业人员专业能力,解决矿业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分出缺乏专业技能的基层员工,精简企业组织机构,去除组织冗杂人员,减少人工成本。通过有计划的转岗分流,实现矿业企业再发展。

2、将分流人员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态资本

将矿业分流工作中分出的基层员工吸收进矿山环境治理,由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安排分流人员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具体工作。充分利用矿业沉淀的人力资本,弥补生态资本不足,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化。

3、提高分流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专业化矿山环境治理队伍

通过对分流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将矿业基层员工发展为矿山环境治理专业化人才,组成矿山治理人才库,建立我国专业化矿山环境治理队伍,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产业,使矿山环境治理既依附于矿业,又相对独立,从而提升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经验。

4、成立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总公司,发展矿山环境治理产业,广泛吸引矿山环境治理相关人员主动加入

由中央牵头,成立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总公司,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搭建矿山环境治理资源平台,将矿山环境治理发展为独立产业,与矿业进行明确分工,企业开采、第三方治理。扩大产业规模,吸引当地居民、矿业员工、先进人才主动参与到矿山环境治理产业中,在解决矿业人员过剩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解决矿区居民就业问题。

5、以矿山环境治理为中心形成生态产业网络,加强对各行业人员吸附

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相关产业发展,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使更多人员吸附于矿山环境治理。既解决矿业人员分流问题,又缓解其他行业人员过剩压力;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改善矿山环境,实现大众治理,万众受益。

矿业人员结构性调整不仅关系到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整体经济的发展。矿业人员结构性调整要以“有分有流,流分统筹”为指导思想,坚持培养专业性的矿业经营人员,提高矿业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坚持构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培养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吸引矿山治理资源,加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解决分流人员就业问题。以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解决矿业人员结构失衡问题,既解决社会矛盾,又解决生态矛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多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予阳:央企竞争力须增强“瘦身健体”核心是提质增效[N].中国财经报,2016-5-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

[3]中国矿业年鉴编辑部:中国矿业年鉴[M].地震出版社,2013.

[4]中国煤炭新闻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就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N].中国煤炭新闻网,2016-1-25.

[5]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既要去产能也要保就业[EB/OL].

[6]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财政积极支持钢铁煤炭去产能[EB/O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中国矿产资源报告[M].地质出版社,2015.

作者:喻上坤,程宏伟,彭茜 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