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龄化下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高龄化下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本文作者:白飚1龚文晔2作者单位:1上海升龙集团新乡升龙置业有限公司工程师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学院

小区东大门外广场以大门中心为轴,对称布置踏步、花池、叠水、草坪,花岗岩条石硬质地面及踏步坚固耐用,花池、叠水边沿亦为大理石砌筑,场地开阔,大气而端庄(图1)。内广场地面则由条石、彩色地砖和玻璃地面拼接而成,广场一侧设水泥葡萄架一组,低矮长条石凳若干,另设花池、假山、喷泉、各类小品等景观,总体呈对称格局,视线开阔,阳光充足(图2)。中心湖景区仿江南园林造景,水色秀人,曲径回廊蜿蜒折转。水泥或小卵石路面的曲路小径;坡屋顶设计的亭台廊榭,并在曲廊内设低矮水泥扶手,方便老人使用。树木、花草、植被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假山、亭台廊榭充满诗情画意。绿化设计考虑到四季交替,春夏秋冬美景不断,移步一景(图3)。小区健身广场设于小区南部组团中,环境幽静。彩色拼花地砖地面,设单双杠﹑牵引器﹑扭腰器等健身器材8项,色彩醒目(图4)。同时,在中心湖北部组团布置儿童乐园,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一组,彩色花砖地面,滑梯下局部铺塑胶地垫,场地视线开阔(图5)。小区组团院落空间宽敞,楼房间距较大,各组团空间以绿为主、以水相连。步行小径采用彩色防滑地砖或小卵石硬质地面,沿路设低矮磨光大理石座凳,路旁种植草坪、灌木、花卉,绿荫蔽日,幽静深远;塑造小桥流水、亭台廊榭、矮墙景窗等景观要素,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并在亭台廊榭内设低矮水泥座位,方便居民游玩休息。宅前院后以灌木、低矮篱笆或铁艺栏杆围合成小院,内设石质桌凳(图6)。

老年人使用状况调查

在对清华园小区室外环境多次现场调研中,观察老年居民户外行为状况并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45份,收回有效问卷39份,统计结果表明:郑州清华园小区老年居民涉足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小区东大门内外广场、中心湖景区、健身广场、儿童乐园、组团空间、步行小径等。为了较准确地反映老年居民一年四季的室外活动状况,调查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在2009年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次年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各个活动场所分别调研5次,在每个观察点停留观察10min,统计出室外活动的老年人人数的一组(5个)数据,对这一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之后,得出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及设施使用状况(表1)[1]。

小区室外环境印象

根据问卷调查、随机访谈、观察拍照和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对郑州清华园小区室外环境形成如下印象:(1)小区室外环境模仿江南园林设计手法,塑造了广场、水景、亭榭、曲径等多处景点,小区绿化率达到50%以上,空气清新,绿化设计考虑到四季交替,植物品种繁多,层次分明,有银杏、广玉兰、合欢树、水杉、雪松、垂柳、桂花、串梅、美人梅、樱花、月季、海棠、紫薇等百余个品种,对调节小区气候意义重大。(2)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较高,广场、湖面、路面清洁,秩序井然,小区进出车辆管理严格,小区内外环行车、内部走人,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3)小区东入口内广场场地开阔,假山、喷泉、花池、座椅等小品设施丰富,是小区老人最喜欢聚集的场所。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夕阳下,老人们坐在广场周边的矮凳上边带孩子边聊天,或推着婴儿车在广场散步。(4)小区中心湖景曲廊中景色秀美,但由于亭台楼阁地面高差变化丰富,多处设悬空的踏步(图7)、无扶手的陡阶梯(图8)、弯曲的桥面或突出地面的卵石子儿路面容易对老年人造成不便,因此,很少有老人在其中活动。(5)中心湖两侧的步行街设有休闲室、社区健身室、阅览室等适合老人的文体活动场所,较多的老人喜欢在此打发时光,但室内光线黑暗,通风状况较差。5老龄化背景下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点探讨

1适于老人步行的住区室外环境

步行是居住区居民最普遍的室外活动方式。一方面,它是住区老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内容,如买菜、看病、送孙子上学、回家等等;另一方面,散步也是老人健身休闲的主要方式。老年群体往往步履缓慢,一些高龄老人或残疾老人须借助拐杖、轮椅步行,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老人经常推着儿童车在小区漫步。因此,住区室外步行环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有助于维护老年居民室外步行的安全需要。郑州清华园小区从大门入口就实现了人车分行,车流走地下或周边,人流走中间,使得小区居民有一个纯粹安全的步行空间。地坪标高有变化的步行空间在视觉上富于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步行运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适合在居住区小游园中使用,但对老人而言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设置踏步联系高差的同时,应考虑设置缓坡和扶手,对于小区居民步行必经的主要通道和入口,一定要考虑无障碍设施,满足老人的生理需要。郑州清华园小区东大门主入口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分割内外两个广场,通过大台阶及坡道组织步行交通,结合踏步和平台布置花池、跌水、草坪等自然景观,凸显大门形象,气势恢宏,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细部处理上没有考虑安全扶手等无障碍设施。

2适于老人休憩的住区室外环境

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变化,休憩是住区老年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休憩环境需要一个相对静态的空间氛围。我们经常看到老年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打盹、聊天、带孩子,或围坐在一起打牌、下棋、聊天。适当的休憩环境能吸引老人前往并驻足停留,营造温馨的休憩氛围对提高老人晚年生活品质、提高住区室外环境的利用率意义重大。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年人经常使用的休憩设施不止局限于经过设计并建设好的正式坐椅或桌凳,只要位置合适或使用方便,台阶、树池边沿、矮墙或运动器材等非正式休憩设施也常常被使用。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人的行为符合边界效应理论[2],人们喜欢在广场边、绿地边、道路边、建筑周边等背后有依靠的场所逗留休息。因此设置在边缘地带的休憩设施比场地中心的休憩设施更受人喜欢。从场地的垂直位置来说,“人看人”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2],住区老人往往会选择居高临下、便于观察的场地逗留。因此,位于缓坡上的座位比处于下沉空间的座位更吸引人。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建筑凹处、门廊,或利用树池、花池形式的变化,创造一些边界空间,或利用一些缓坡地种植树木、设置座椅,形成有吸引力的休憩环境[3]。休憩空间的设计同样要考虑灵活可变的因素,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人外出活动随手带着马扎,冬天哪儿有阳光、夏天哪儿有阴凉或者哪儿有他感兴趣的活动,他就把马扎安在哪儿。比如清华园老人常常自带小马扎在广场上扎堆带孩子聊天(图9)。考虑到某种活动的不确定性或自由组合的原则,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些灵活可移动的座椅或可自由拆装组合的遮阳篷,来营造一些可移动的静态空间,多一些选择来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

3适于老人交往的住区室外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在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有对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的高级需求。老年人退休在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和交往圈子慢慢局限在居住区内。为老年居民营造丰富的社区文化、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居住区建设应肩负的责任。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老年居民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常常与其它活动相伴,同时发生。比如,在步行环境中的交往、在休憩环境中的交往、在运动场地中的交往等等。(1)步行环境中的交往常发生在道路边缘、十字丁字路口和组团单元入口,这是因为停留在路边交谈不会阻挡交通,又便于观察行人、车辆的情况;而十字丁字路口和组团单元入口是行人来往必经的交通关节点,特别容易聚集人气。因此,住区各级道路宜靠近路边凹入位置适当设置树木、坐椅、小品等设施(图10),吸引老年居民相互交流。在靠近住宅的组团、单元入口附近区域也应适当布置便于交流的设施,同时做到灌木、草皮、花卉等景观层次丰富,视线通透,塑造良好的交流环境。(2)休憩环境中的交往要考虑空间围合带来的便利:全部围合的空间向心力强,给人较强的领域感;半围半透的空间在适于交往的同时内外空间又得到了相互渗透,使得人有选择的自由。舒适的距离、合理的座椅布置方式也有助于交往,并排相邻的座位亲密感最强,邻角及面对面的座位次之。同时我们发现:在居住区室外休憩环境中,面对面、曲尺形或曲线形围绕桌子的座位会促进交流,而背靠背、圆弧反弓向的座位将阻碍交流。(3)运动场地中的交往属于脱离私密空间的公共距离交往[4],人们关注的是某一个场景的集体活动,多属于单向交流。这样,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舒适距离就从0.5m左右(亲密距离)扩大到3.5m(公共距离)以上,因此,在运动场地的边界地段应该适当设置看台、台阶或居高临下的座位,满足老人获取信息,与社会活动互动的需求。

结语

在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只考虑环境优美和建筑美观,更要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分析老人的特殊需求,创造一种既适宜普通居民又体现对老人关怀,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室外环境设计方法,文中的几点建议是笔者在现场调研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思考,不足之处望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