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评价指标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评价指标建议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科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必然会对人类的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决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3℃;到2030年中国沿岸海平面可能上升幅度为10~16cm,导致海岸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1]。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面临三个方面的制约。

1.1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大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基于这一计算方法,我国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108t,美国是58×108t,我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1.2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以高能效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即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近两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来而言还是很落后,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如果分领域来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短时间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1.3碳排放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资料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全国装机容量达到9.66×108kW,5年增长了84%,发电量达到4.23×1012kWh,5年增长了72%;而人均用电量仅有3126kWh,这相当于美国1956年、英国1963年、日本1970年和韩国1993年的水平,为世界公认的工业化完成时期人均用电量的65.8%,但是,2009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却高达70.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4%)4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要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以反映不同的侧面,然后综合起来反映其整体状况。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1碳源消耗碳源消耗的多少,直接影响碳排放量的多少。碳源消耗得少,可再生能源使用得多,碳排放量就低;碳源消耗的多,可再生能源使用少,碳排放总量就高。所以,可选取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三个指标进行具体评价。之所以把“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从化石能源中单列出来,是因为煤炭在目前我国以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能源,而且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1)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在所有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当高。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之和。(2)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一般情况下,根据用途、设备及技术的不同,每吨煤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目前全球22%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因为煤炭燃烧所造成。所以我们选用“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作为评价低碳经济的一个具体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煤炭消耗总量/能源消耗总量。(3)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是指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在消耗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各种清洁能源之和/能源消耗总量。一般而言,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越大,低碳化程度越高,反之就低。

2.2碳排放量碳排放量是衡量单位、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直观的指标,它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单位、区域的“低碳化”状况。在考查单位、区域的碳排放时,一般可选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能源强度、碳强度4个指标进行具体评价。(1)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总量是指单位、区域在某一时期内所排放二氧化碳的总和,按照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公式: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用量(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碳强度)。(2)人均碳排放量(碳足迹)。即单位、区域人均分摊的碳排放量,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总量/总人口数。(3)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称碳强度(carbonintensity),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就不同。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2.3碳汇建设与交易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主要选取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3]。(1)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作用也越强。森林覆盖率是反映区域碳汇的主要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是工业经济的主要所在地,也是碳源的核心区。城市碳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抑制作用越强。具体计算方法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其中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3)碳汇交易。碳汇建设关键是建立碳交易体系,通过交易才能变现,通过变现才能形成财源,解决林业再发展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并制定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林业碳汇交易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这一指标可考核政府和企业碳汇造林、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交易、项目运行规则和程序等全过程。

2.4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的活跃程度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又一标志。因为碳交易主要是指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如果某地低碳经济发展较差,甚至没有,或者没有低碳项目,那么该地就谈不上碳交易了;相反,如果某地碳交易十分活跃,则该地低碳经济必然繁荣,优势与潜力必然巨大。(1)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全球性的碳排放交易体制,我国应当尽早全面铺开这一制度,以推动国内生产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推广清洁能源,这样既可以保证能源的战略安全,又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因此,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这一定性指标,为评价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制度考量依据。(2)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所是实现碳排放交易的平台,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四个碳排放交易所,从国际实践来看,欧洲、美国、新西兰已存在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球碳交易市场可能在2016年正式形成。碳排放交易所的建设数量、质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碳排放交易的活跃程度,数量和规模可以定量分析,而质量可以用定性分析。为便于可比,也便于收集数据,一般主要选取碳排放交易所的“碳单量”交易金额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碳单量”交易金额越大,则碳交易越好。

2.5低碳意识和行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曾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当前我国公众的低碳意识和参与仍显得不够积极,虽然一些大中城市的居民已越来越对大气质量差、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噪音扰民等抱有怨言,但并未从自己身旁的小事做起,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公众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否做到“知行统一”,可以用低碳认知度、低碳行动力这等指标评价。(1)公众低碳认知度。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先彻底了解它,低碳认知度就是反映公众对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认知状况指标,可通过低碳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评价。(2)公众低碳行为力。指特定状态(特定年龄、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等)下,公众所能够想到、并能够做到低碳生活的能力。公众只有通过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才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指标具体可用公众低碳生活、消费的参与度评价。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能源、环境、经济、文化的综合性问题”的内涵基础之上,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而提出来的,在评价时,根据需要对不同指标可进行全项或数项加权求和,即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另外,可以通过比较各个指标值进一步分析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政策制度改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