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论文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论文

一、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与成效受到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中小学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剧,中小学普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因为它们要更多地考虑升学率的竞争压力,配合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日益淡化,学校的功利性考虑加剧。而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导向滞后,过去往往要靠人脉去落实师范生实习问题的方式往往受到很大制约,连过去在中小学建立的教育实习基地都纷纷消极对待师范生到本校实习。加上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思想在市场经济下的影响,不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这些都使得师范院校实习生一直反映的实习时间短等问题,以严重弱化的实习成效反映了出来。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要求部属高师院校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2007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规定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2012年1月,教育部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确保教育实习的成效问题不断引起高层重视。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尝试打破传统教育实习模式,探索新的教育实习模式,以提升实习成效。如很多师范院校曾经实行过分散实习、回原籍实习、委托管理实习、顶岗实习、上岗实习、自主管理实习、模拟实习、微格实习等模式。但是,普遍存在实习的成效问题。如分散实习实际上成了无实习或者无教育实习,有的学生去备考研究生,有的学生去干教育实习之外的工作。就是进行了教育实习的学生,也由于缺乏师范院校教师的管理与指导,实习质量不高。

二、部分师范院校提升教育实习成效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纷纷探索改革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将教育实习覆盖四年本科全学程以保证实习时间,通过强化实习的研习环节以巩固提升实习效果,通过全校统筹成建制地混合编队到中小学实习以解决中小学相关诉求等途径,以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成效的目的。很多师范院校卓有成效地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很好经验。

(一)探索四年全学程教育实习模式,形成有梯度的渐进式实习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在1998年提出了全程教育实习的要求,他们在不断调整传统教育实习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支撑的实习模式。全程教育实习是在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生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实习。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是在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模式。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在不断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全程教育实习的大课程体系,建立了双向校本师生培训模式,而且还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是延长了教育实习时间。以“全程”为着眼点,利用暑期实习与毕业前集中实习相结合,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分阶段并合理有序地开展教育实习活动;二是更新教师培养理念。不仅关注实习生所学的知识如何向从教能力转变,还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着重其教育素养、教学技能的培养;三是加强教育实习主体间的互动。不仅积极与中小学沟通,拓展实习基地,同时通过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调动实习生的积极主动性,与指导老师形成良好互动;四是教育实习方式多元,可以融入“顶岗实习”、“混合编队实习”、“模拟实习”、“分散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

(二)探索见习、实习、研习三阶段一体化的教育实习模式,强化反思实习效果环节,培养有思想的教师上海师范大学在对传统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三个阶段,称为“三阶段教育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师生需要为本,增加操作性;以基础教育发展为导向,体现实用性;以培养教师新能力为主,突出实践性。“三阶段教育实习模式”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匹配,同时又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实习模式。它改变了把见习与实习混为一谈的传统做法,又着重突出了教育研习。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评价体系。

(三)探索全校各专业混合编队的教育实习模式,提升实习的规模效益,加强师范院校、实习的中小学对师范生实习的管理华南师范大学对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在1999年提出了实行“混合编队”的教育实习模式,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中学教师及其他社会资源的主体作用的一种模式。每一支混合编队的队伍大多由艺体类、文科类、理工类等多学科专业的实习生搭配在一起所组成。该模式实施以来,有更多的大学生到边远山区及农村地区去实习,促进了高校与中小学的沟通与合作,而这些大学生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实践锻炼。故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是指高师院校的若干专业的实习生组成一支实习队,到一所中等学校实习,并完全委托该校全面、全程指导实习工作的教育实习模式。混合编队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专业之间的杂交、互补来求取共同发展。所谓“杂交”是指各专业实习生之间的杂糅、合作与共赢,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所谓“互补”是指中小学与高师院校互补长短、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所谓“共同发展”是指在互补的基础上,使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共同得到发展,共同为人才培养营造一种和谐、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而努力。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的特色主要有几点:一是构建了专门的教育实习网站,高师院校、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及时实现信息反馈,实现教育实习管理现代化;二是重视实习准备,师范生的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实习前实现“三个基本”:基本能写教案、基本能上讲台、基本能板书;三是派遣高师院校相关教师到实习学校兼职副校长及校长助理,可以充分了解、熟悉、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新动态,提升高师院校教育师资水平。

三、保障教育实习模式成效的几个问题

(一)确保教育实习的时间足够确保教育实习的时间足够,才能保障教育实习的成效。很多师范院校已经将过去5周的实习调整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时间来进行教育实习。如长春师范学院早在1986年就开始尝试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还有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用实习生顶替中学未达标的教师,而被顶替的教师集中到高师院校进行培训的“双培”制教育实习等。国外一些较发达国家,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在16至27周,相比之下,一些高师院校实行的8周教育实习时间就显得远远不够了。目前,高师院校可借鉴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一些假期,将教育实习或见习与大学生假期社会活动、支教活动相结合,连续有序地进行教育实习的准备、开展或考核。

(二)构建教育实习的信息平台借鉴混编教育实习模式,高师院校可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实习资源,帮助师范生了解教育实习动态,更重要的是为教育实习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可以保证教育实习的三个主体处于一个互动的系统中,毕竟高师院校是教育实习的管理者、实施者和完善者;中小学是教育实习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实习生是教育实习的实践者与反思者。例如通过教育实习平台,中小学等实习学校可以对实习生的需求,能够及时反馈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情况;或许可以实现实习生自愿申报实习学校,高师院校再通过统一调配,规范实习队的组队;实现实习学校与高师院校的指导老师保持联系与沟通;高师院校可以有效进行教育实习的准备、申报、组织等管理活动。

(三)将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延伸地域外不少高师院校由于受教育实习经费的限制,只能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然而,有限的地方基础教育资源即将不能满足剧增的教育实习师范生数量,不能保证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各项任务有效完成,这就要求高师院校须不断拓展教育实习基地,甚至是省内外广泛布点。当然,广泛推广这种做法会导致有些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被省内乃至省外的其他高师院校占用。其实,多元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实习模式,省内的高师院校是否可以考虑在某一时段统一进行混合编队来开展教育实习?新的混合编队,将产生新的思维、新的体验和新的模式。如果省内甚至是国内的高师院校互派实习生进行混合编队教育实习,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这势必能够促使教育实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取得全新突破。

(四)构建教育实习成效监控的多元主体高师院校培养的虽然是中小学师资,但其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小学师资的素质以及地方教育的质量;而教育实习的质量也影响着师范毕业生的质量,因此,教育实习质量的好坏与提高中小学师资素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育实习工作不仅仅是高师院校的责任,也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的责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已成为确保教育实习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充分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实习学院的积极性,共同管理与监控教育实习,才是保证教育实习实施质量的关键。教育实习监控包括教育实习管理监控、教育实习督导监控和教育实习信息监控。其中,教育实习管理监控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协调管理教育实习各环节的有序运转,包括教育实习制度的管理与质量评价,这一过程由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实习学校三方共同完成;教育实习督导监控是对教育实习运行过程提供咨询、督促和引导,这一过程可由各实习基地具体负责;教育实习信息监控则是教育实习监控基础,通过收集、分析与整理教育实习的相关信息,为教育实习的改革、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这一过程主要由高师院校负责。教育实习监控多元化,将更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探索教育实习体系立体贯通教育实习时间的调整将带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同时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促进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育实习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各种实习方式及其能力结构的要求,集成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的实习目标。借鉴分阶段教育实习模式,将教育实习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包括一二年级的教育见习、三年级的教育研习、四年级的教育实习,将教育实习与认识社会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形成立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作者:李诺单位: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