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师教育论文:国内高师实习模式之建构

高师教育论文:国内高师实习模式之建构

本文作者:李琳1,2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师范生的必经之路,决定着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从PDS来思考民族院校的英语教育实习及其改革,可以生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以资借鉴启发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实习工作,进行教育实习改革,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建立以中小学为主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模式

实习基地是师范生临床性的实践训练和成长的主战场,实习基地的选择及建设,是高师教育实习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和保证,也决定着高师的办学水平和方向。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PDS实习理念,大学和若干中小学需建立类似于专业发展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大学有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及前沿的教学理论,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进行职后进修及科研指导,定期安排专家到中小学去,通过演讲、讲座、讨论等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获得新的知识、发展新的理念,解决他们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和中小学教师共同设计、共同制定教师实习计划,此外大学也可以对合作学校进行资金技术等多方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其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样,大学应选聘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来与大学生和教授们进行交流,他们共同探寻、提供教育信息资源,共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学生、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共同分享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这样小学也会由过去被动的实习场所转变为主动和积极的参与者。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实习体系是师范教育重视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实习模式中,实习生全方位地参与并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各种教育实习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团体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教学体验,锻炼了反思与研究的能力,获得了全面系统的教学经历,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应建立起本着加强基础教育和培养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共同愿望,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建立长期的挂钩关系,协调并明确规定双方的义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双方共同协作的结果便是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师教育人才的学科素养,从而提高高师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习模式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在英语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教师的临床实践是其完成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须经历的实践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育实习取得实效,师范生在大学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PDS教师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清楚地看到实践经验多样化的价值,学生必须体验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如实习生除教学外,还要从实践中学习班级管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课外指导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在大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加以运用,而且使实习生能熟悉其未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并从而形成专业技能,为未来教师提供了入职前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充分准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个体性、案例性、综合性、情境性等特点,这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理论才能有效地获得,它使实习教师获得广泛的经验和能力而不是公式化的教条,它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实践合作,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立足于学校的教学环境,立足于教师在中小学校的教学实践。要打破主观上只重视毕业前的集中实习,使之每次实习都带着不同的任务和目的,每次实习都成为该阶段学习的一种检验,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使实习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把教育实习看成一个不同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过的教师比在传统项目中实习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了解当今学校中的需要,更能有效地进行反思性实践。实习教师在实践中参与了学校的一些有意义的项目,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学校中的情况,形成了有效的反馈机制,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遇到问题都会及时反馈到大学,从而有助于大学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共同为学校改革做出贡献。

注重多方合作式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

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单一化,管理基本上由师范院校负责,教育行政部门很少介入,很少建立高师教育实习督查制度,教师教育基本上还是“终结性教育”,即由师范院校一次性完成对师范生的培养,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分割,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基本上无任何联系。一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很少深入中小学实践中研究现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师范生和在职教育工作者又很少接触新教育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实习的深入发展,使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和管理严重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给教育实习的安排及其他活动带来困难。针对这种现象,当前的教育改革已经表现出了师范生的实习期培养、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促使学校与大学进行联合,开发各种研究和培训项目的尝试。教育实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环节,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大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教育实习中大学指导师、中小学合作教师、实习学生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是相互合作,才能使效用发挥到最大。教育实习管理由大学、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管理已在许多国家实施。实践证明:“要使师范教育改革取得真正成功的保证和有效途径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在进一步开展教育研究与教育发展活动中携手合作”。因此大学、实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协作来共同管理教育实习,促进管理模式多样化。为了便于高校对教育实习的有效管理,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参与进来,设立“教育实习指导小组”,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全局进行协调、统筹,在政策上给予保证,明确大学、中小学校、实习生各自的职责,为教育实习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安排,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深入中小学实践,为中小学教师步入大学讲堂,为双方合作,实践,反思提供时间保障。大学应通过与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合作,派出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全程教育实践,来与相应的中小学建立起合作关系,解决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搭建一个教育实习的新平台。中小学校应设立教育实习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管理在本校的实习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情,并将实习工作列入中小学校的日常事务之中。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实习学校都应该负起责任来,加强协作,共同来管理教育实习,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如何发挥好三者的作用并凝聚成合作精神,关键在于大学的作为。大学有人力的优势,深入中小学,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加强与实习学校的科研合作、教学联系,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努力创设并推行富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教育特点的教育实习模式。这种亲密的组织人际关系发挥着工作“润滑剂”的作用,增进交往双方进行更有效的协作活动,使组织成员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并培养出走向理解的教育态度、观念值观,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组成成员在其中得到的同情、支持、友谊和尊重,会转化为一种更高昂的工作热情,只有建立一个多方合作的管理模式,才能共同保证教育实习活动的顺利实施,也为学校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建立严格、完善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

教育实习评价是以教育实习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依据教育实习的目标与规范标准,对教育实习进行系统检测与考核,判断其与实习目标间的距离,以期改进的过程。开展教育实习评价是加强教育实习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保证教育实习的正确方向、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效益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而我国大多数学校实习结束后,只是要求学生写一份实结,最后由实习指导教师就学生的实习情况写出评语或评定一个等级,实际上只要参加实习基本就能过关。由于没有指导教师之间及实习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互相交流,这样的总结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对实习生的具体反馈,只被告知实习的成绩或评语,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实习生在实习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对实习生的评价工作在美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实习质量,包括实习生对所教学生的评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大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实习生自我评价。对所教学生的评价是实习生实习活动中最具挑战的内容之一。实习生在实践中熟悉并运用一些常规评价手段,如正规及非正规测验,如教师自制的试卷以及和学生个别谈话等,还通过与学生家长打交道来完成评价。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学校和大学的指导教师须怀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接纳的胸怀,对实习生工作提出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如大学指导教师和合作教师对实习生在基地的每节课进行评价、大学研讨会中交流的评价等,所有的评价结果将装入实习生的个人档案,这对实习生未来的就业至关重要。实习生自评的内容包括个性特点、教学准备、课堂管理以及专业态度等,通过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提炼教学理论。为此,在教育实习期间,应由大学教师和中小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共同组成合作指导小组,加强教育实习过程指导,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评价为主,及时帮助实习生解决问题。在作总结性评价时,应当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估。建立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实习生反思教学的能力,注意发挥评价对实习生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注重反思型教师培养的模式

如众所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进行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素质的突破口。而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己。反思性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既能改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完善。同时,也正是通过课后反思,才能在教师已有的知识中凝练出教学智慧,不断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增强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教师个体的不断发展,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在美国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实习生必须每周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其中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与思考,经过自己充分的思考后,并且定期还会与指导老师对本阶段的实习情况进行研讨、总结、对自我进行评估。实习小组研讨与信息的交流作用,引导师范生对自己所学与所教进行反思,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对教学、对关系的处理、对角色的定位等等,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培养师范生反思性教学的意识,这些都为以后从事教学活动能够较容易上手,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符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结果。反思型教师反思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技术和教育价值问题,也包括对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探求,这就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教师还必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研究型教师”的观念,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在美国PDS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因为PDS很全面地渗透了研究型教师的观念,主张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研究的气氛贯穿于教师教育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实习教师要完成的不仅仅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养成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不断地对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解,提高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教育经验。所以我们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教育实习中为实习教师提供更多观察、研究、实践、合作和反思的机会,使实习教师获得广泛的经验,更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便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