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精选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滋生的一些产业链的构成,现下社会的娱乐事业发展势头正旺,相关的一些歌唱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这导致很多相关学校对高师声乐专业的招生门槛也就放得较低,无论是对专业课的考查还是对文化课的考查都要求较低,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没有经过系统和充分的准备,只需要临阵磨枪就可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滋生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很容易的心理,自然对后续的学习就比较随意,时间长了也就养成了一些学习、思想上的惰性,最终的结果就是高师声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具备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另外一方面,基于学生群体较大,基础参差不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直接采取的就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式,对每堂课程也就没有进行特定的相关准备,而是机械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传承,在内容上也就是对基本的声乐知识、唱腔唱法等进行讲授,甚至有的学校针对性地对某项活动进行专门的教学,但在这些教学过程中都忽略掉了高师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忽略了高师声乐专业今后毕业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忽略了对高师声乐专业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思想以及对学生培养思想的教学,这与高师声乐教学专业的基本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

2、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改革策略探讨

从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高师声乐教学专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因素,以及严重忽略了高师声乐专业本身的培养学生的目的,这些都不利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笔者就高师声乐教学专业的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针对性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改革策略探讨如下:

2.1教学思想的端正。

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改革第一步就是要实现教学思想的端正,就是针对现下老师和学生双方对高师声乐教学的错误认识,学生认为高师声乐专业注重的是声乐,故而只需要自己唱得好或是乐器技艺好就够了,而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多加练习就可以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老师的作用。同时老师针对学生的不重视,思想上也就发生了转变,也就满足了学生的教学需求,只进行个人技能的培养就可以了。在高师声乐教学专业的发展改革中要从根本上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进行转变,让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高师声乐的教学除了声乐以外,更重要的是高师,也就是对教师的一种培养,对教师责任的一种培养。在具体的操作上首先必须是对老师思想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给老师进行一些培训或者进修,让老师时刻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以及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这样时间的堆积可以帮助老师从教学思想上发生转变,继而才能感染学生

2.2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针对现状中教学方式陈旧的特点而提出。声乐教学本身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学科,也就是因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声乐的评价也会相应发生转变,人们对美的声乐感受也会发生变化,这也说明固定的一套教学方式是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声乐评价的,因此要实现声乐教学的改革还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落脚点有两个,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高师的含义进行教学,就是除了声乐教学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对高师的含义读透,就是要让学生把握住毕业后承担的教学责任,具体的操作可以定期让学生进行说课比赛或者评课等等,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进行;二是在课堂上融入时代赋予声乐教学的意义,就是穿插一些时代元素,促进师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譬如可以让学生进行歌唱比赛,模拟时下的一些娱乐节目,增加学生的表演经验。

2.3教学内容的充实。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二、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③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李泉.论高师声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C].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声乐教学教学方法授课形式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

高师音乐教学一般是采取个别授课形式,一对一教学,这无疑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目的明确,完全符合专业特点;但针对我们师范专业的教学特点,这却并不是惟一的形式。高师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初、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高师声乐教学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合格的声乐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讲授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科学声乐方法,还应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必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小课内容;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既明确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又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使学生树立歌唱的正确观念,明确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日后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1、集体发声练习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2、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了解了呼吸(胸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后,可以随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即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作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母音不要太多,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少走弯路。

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高师培养目标是中等师范学校和普通初、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而高师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插进行。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

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

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成立的艺术团、周末俱乐部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最好课堂。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1、录音法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培养了自信心。

2、录像法这是一种声像并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考试时进行录像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它除了具备录音法的特点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声乐演唱的能力,使学生的表现力趋于完美化。

3、国内外声乐作品或歌剧DVD的赏析定期选看声乐DVD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专业修养,提高音乐素质,启发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学生的阅历,全方面培养21世纪的教育新人。

总之,在高师院校中,声乐课的教学主要应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它能集中解决教学中的差异,能充分运用不同教材,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授课,是提高声乐技巧的重要手段。而通过开展集体课教学、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小组课教学、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则可加强教学的透明度,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体现,从诸多方面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显彬,教师语言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在课堂上只是一带而过,更甚者根本在歌唱实践前不教授理论知识,直接对学生进行歌唱实践训练,这不仅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会因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没有歌唱理论基础,而造成在歌唱中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没有方法随意唱。这不仅使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声音嘶哑、声带小结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毕业后,走上中小学声乐教师的工作岗位,用这样的方法再教下去,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高师声乐学习中,有诸多必须掌握声乐的理论知识,如:掌握人体的生理结构、歌唱发声器官和歌唱时的姿势、歌唱声音的分类和怎样识别声音的性质、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的方法、声域的分类、歌曲分析和表现等等。这些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歌唱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对歌唱声音正确与否准确判断的能力,还有知道不正确的歌唱声音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时要掌握把不正确改为正确的方法。教师是学校的依靠力量,我们要培养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不断的更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强化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教学的基本要领及教学规律,要学会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关于童声训练及儿童变声器的嗓音保健的方法,这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职业尤为重要。另外,还要掌握能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师声乐课不仅仅是“教唱”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范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范唱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唱技法的一种直接的手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直接接触、聆听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每一位具有歌唱示范能力的声乐教师其平时的演唱及课堂上的范唱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学习声乐时间的长短、演唱经验、对作品的理解及知识积累的深厚与否是不同的。有的声乐教师声音条件宽厚而不失明亮,如果学生盲目地模仿教师宽厚的声音,就会造成压喉、声音暗淡而失去光泽;有的教师歌唱声音非常的明亮,如果是嗓音宽厚的学生去模仿,就会出现喉头挤压、气息不稳、声音过紧的后果。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盲目崇拜,不假思索的模仿老师的声音。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声音、掌握声音、创造声音。教师在使用范唱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认真地、准确地、有感情地、有表情地把声乐作品演唱出来。有些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不从表达作品的角度出发,只是局限在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往往容易把自身的缺点强加给学生,会使声音条件不错的学生变成声音暗淡、嘶哑,这些缺乏科学研究是声乐演唱技法,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关于这一点,应该引起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还有的教师在示范演唱的时候,没有全身心的表达作品,只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唱一遍,这同样不可取。教师应该用灵感启发演唱,应该是正确方法的体现者,教师要通过范唱,为学生营造一定的音乐想象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利益而充分熟悉声乐的科学性,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让学生将声音置于丰满自然的形态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声音鉴赏力、创造力和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掌握教学的基本要领及教学规律,要学会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是解答声乐问题的引导者和顾问。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演唱技巧正确的前提下,对作品风格、结构等方面独立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要为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打基础,教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即示范、比喻、对比等教学方法;不断渗透、教授他们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学生了解青少年变声期嗓音训练和保护的方法;在分析声乐作品中,找出技术难点和解决难点的办法;掌握初、中、高不同层次教学的方法;了解声乐伴奏的重要作用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材选用和搭配的方法;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高师声乐课不仅仅是“教唱”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能力教育

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记得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培养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所需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试讲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任教的综合能力,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目均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专业知识,随后写出教案,再登上讲台试讲,组织其他同学评课。这样,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声乐作品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其他同学的评课能力,使他们在共同讨论、共同分析中共同进步。在试讲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控制课堂的能力、应变和即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他们将来走上讲台,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论文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认识能力。教师定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论文题目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分类,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观点进行论文写作。还可鼓励学生做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中、小学生,调查学生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满意程度,这样,在写作和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将来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因材施教机制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特点尤为突出。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曲目,这对学生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教学曲目,可使学生接触到不同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可以使演唱具有多样性。在选择曲目方面,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音域。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可塑性规划。在学生一入学,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为学生制定一套声乐学习计划,按计划、按步骤进行教学,例如,从一个八度开始训练音色,逐渐到一个半八度,再到两个八度,同时解决“换声区”的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绝不能盲目拔高。对于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的学生,尽量选择篇幅较小、音域较窄、旋律较易的歌曲,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已有稳定、良好的中声区的中级阶段的学生,要选一些结构较复杂,音域跨度较大、情绪起伏较大的声乐作品,在巩固已有的声乐歌唱技巧的同时,进一步扩展音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声音驾驭能力。对于演唱技巧较为成熟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修养和艺术表现力,要选择一些情感对比强烈、结构复杂、篇幅较大的作品,同时还要注重舞台表现能力的培养。在选材时,尽量选一些有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声乐作品,帮助学生掌握对作品的处理和表现的方法,找出歌曲主要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层次,唱出作品的表情符号,在歌唱中合理地运用气息和力量,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同时,还要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和学习中外优秀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还要注意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关注中小学及中师音乐教材,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

五、强化声乐教师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