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低年资护士安全认知调查分析论文

低年资护士安全认知调查分析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医院2010—2012年从院校毕业直接招聘入院的护士,年龄≤25岁。最终被调查的对象196名,均经过岗前培训。男7名,女189名;平均年龄(23.68±0.88)岁;学历:本科121名,大专75名;现任职称:护师8名,护士188名。分别来自湖北省内及省外14所护理院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研究借鉴周倩安全问卷,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经8名专家对问卷进行讨论、修改,设计出低年资护士安全知识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内容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第2部分为“相关知识信息”,包括护理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14个项目,知晓程度的评价标准由完全知晓到不知晓依次赋分为4、3、2、1分,评分采用级差法分为高中低三级水平,即项目得分均值在1.00~1.99为低水平,2.00~2.99为中水平,3.00~4.00为高水平。近2年参加安全培训的次数及未预期参加的原因采用“参加1次,参加2~3次,参加4次以上”3级分度及“时间原因,未接到通知,其它”3级分度。第3部分为“培训需求信息”,借鉴WHO的安全课程,设置希望培训涉及的安全知识及对培训方式的建议等项目,其中“其他”为开放性选项。本研究对符合条件的低年资护士26名进行小样本预调查,经测评,该问卷内容效度(CVI)的平均数为0.915,Cronbach’sа系数0.875,间隔2周对26名护士再次调查,重测信度0.836。

1.2.2调查方法采取整群取样法,利用组织低年资护士院级集中学习的机会,现场答卷。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然后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1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7.5。

1.3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并分析,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本研究显示:14个项目得分均值为2.37~2.92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完全知晓率”最低的前2位为:护理安全相关的法规,占3.6,其次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9.7),而位于“不知晓率”最高的前2位为:发生失误后的原因分析方法(13.3)、护理差错发生后的处理程序(10.7)。

2.2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安全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的需求意愿情况调查显示培训内容除“其他”选项外,低年资护士对安全培训总体需求>55.0,排名前3位为: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处理(70.4)、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及安全应用(65.8)、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62.7);“培训方式”以案例分析式为低年资护士首选方式(76.0)、其次分别为专题讲座式(44.9)、情景回放式(35.2)等。2.3低年资护士近2年参加安全培训情况及影响因素参加1次(47.3),参加2~3次(43.6),参加4次以上(9.1);时间原因在培训影响因素中排在首位,占64.3,包括工作太忙、交接班、抢救病人、休息时间,其次为未接到通知(23.0),其他(12.7)。

3讨论

3.1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安全知识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安全知识的知晓度自评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护理安全相关法规、环境危险因素、不良事件相关知识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表明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安全有一定的认识,但与护理安全服务应具备的知识水平有较大差距,这与低年资护士接受护理安全信息来源受限、尚未形成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有关。令人深思的是,目前专业院校教育更重视医学专业课程、护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训,未独立设置护理法律课程,现有的学校课程中较少涉及护理安全文化内容,存在学校与医院安全教育衔接不够,护生在安全知识储备相对匮乏下进行临床实践或毕业入职;医院在职教育从岗前培训到岗位培训,尚未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系统化的安全文化教育,仅限于岗前培训涉及部分内容,课时有限、形式单一,全院性培训对培训人群、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内容未贴近临床实际,而使知识不易理解和掌握;临床科室进行岗位培训时,未将护理安全能力作为低年资护士岗位胜任力的核心内容,而更注重对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致使安全教育与临床服务技能培训脱节,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安全知识运用能力有限,表现为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识别、分析和处理能力较差。

3.2低年资护士对开展护理安全培训有较高需求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对问卷中所设置的培训内容均有需求,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处理、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及安全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最感兴趣的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占76.0,反映出低年资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分析和处理比较困惑,对相关培训需求迫切,今后医院应将其作为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本要求,进行专项培训,从而使医务人员从他人的过失或从其他单位处理纠纷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防止或减少再犯;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知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加强高危药品药理学知识学习,有助于她们掌握高危药品的正确使用,培训应包括定义的理解,掌握高危药品的目录、主要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措施。不容忽视的是,沟通能力培训需求在开放性回答中无人提及,显示低年资护士尚未意识到沟通能力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而沟通不良是最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低职称护士群体中(75)。调查中有47.3的护士近2年参加安全培训仅1次,反映出低年资护士参培率较低,护理管理者应改变观念,重视预期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注意协调护士的工作和学习,尽可能为护士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

3.3对策

3.3.1安全意识培养从学校教育入手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分析、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而教育和培训是关键,学校则是获取安全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可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专业院校可将安全学习内容整合到医学教育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例如将护理安全的概念和构成、护理与法律的相关内容放在见习和实习前阶段学习,使护生在接触临床医院前即对患者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加强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安全教育衔接,建立院校与临床医院联动体系,形成一体化学习组织,营造安全学习氛围,例如可收集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不安全护理行为,医院通过临床带教及时修正护生安全行为,学校于学生返校后以案例教学形式进行复训,并纳入学校安全培训课程,从学校教育—职前培训—岗位培训为护生入职提供患者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全程指导,将患者安全意识贯穿到护理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3.3.2以提升护士安全胜任力为培训目标在职教育培训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而了解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和岗位要求特点是培训成功的第一步。医院可借鉴WHO的患者安全课程,在结合低年资护士安全知识认知现状和自身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护士安全培训课程,内容涉及法律法规、药学知识、沟通能力,矛盾冲突与管理、护理安全文化,不良事件分析与处理,团队合作及职业防护等,采取培训矩阵,实施“护理部—大科片区—病区”层级培训及管理模式,护理部主要负责公共科目的集中培训,重点更新护理安全理念,并利用医院平台,与医、药、剂、设备等部门协作,提供跨专业协同教学,可用于全院性高危药品知识学习、常用仪器设备的安全知识普及等;将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专科药物知识、专有仪器和设备的使用、风险预案的培训与演练下放到大科和各护理单元,使更多护士参加学习和获益,例如,将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可出现的并发症及防范处理措施,融入到操作技能培训中,以保证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倡多元化教学方法,用案例导入进行不良事件根源分析,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整合不同操作项目形成操作案例组,利用情景模拟培训护士团结协作和应急处理能力等;情景回放以来源于现实环境的图片,重现临床环境中的不同场景,病区环境危险成为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工作环境不熟悉易导致病房护士用药差错,使护士直面感受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提高环境风险意识;通过角色模拟表演,体会患者与家属在接受护理服务中的真实感受,培养护士同理心,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提升服务安全意识。

3.3.3引入竞争机制,培养护士主动学习意识在职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低年资护士能否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医院和科室应建立支持性学习环境,提前公布全年课程计划和培训要求,分层次、分目标、分阶段推进安全培训工作,护士根据培训目标、专业、兴趣、时间等选择不同的课程,完成继续教育并修满学分,护士长应积极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在保证临床工作的情况下,应给予积极支持,统筹安排,鼓励低年资护士更多地接受护理安全知识学习,并保证护士参加培训的时间。建议将安全培训和考核纳入医院人事管理,将低年资安全培训考核与晋级、评聘结合,以安全服务为低年资护士岗位胜任力的评判标准,运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监管体制,促使护士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临床安全实践能力。

4小结

本研究显示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安全认知不足,对安全培训的需求较迫切,选择培训方式多样化,目前低年资护士尚未接受系统化、连续性安全教育培训,与临床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和医院应高度重视低年资护士安全培训,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从护理安全意识着手,提倡院校和临床医院联动、医院内跨专业协同培训,提供多元化培训方式,并建立支持性学习环境,培养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安全实践能力,从而确保患者安全。本研究未将医学院校在临床实习的护生纳入研究对象,使学校和医院安全教育现状调查缺乏延伸性,调查对象仅选取一家医院,样本量不足是本研究的局限。反映整个医疗服务机构中低年资护士安全认知和教育培训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培训体系和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作者:秦爱玲屈红王青丽单位: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