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粮食生产发展问题与对策

粮食生产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设计问卷,对宣城市191位种粮主体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主体特点、种粮意愿、水稻产销、影响因素等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稳定区域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以期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和种粮主体增产增收。

关键词:粮食生产;对策;种植大户;调查;宣城市

稳定粮食生产是农业农村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2015—2019年,宣城市粮食总产量和面积平均为128.60万t和21.87万hm2,其中,2015年最高,分别为129.72万t和22.16万hm2。影响粮食面积、产量变化的因素较多,包括种植结构调整、技术措施应用、主体种植意愿变化等[1-4]。为进一步摸清宣城市种粮主体现状和粮食生产形势,笔者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设计手机调查问卷,获得和分析了191位种粮主体的相关数据资料,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稳定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种粮主体增产增收。

1种粮主体的基本情况

1.1区域分布

191位主体中,产粮大县宣州区占41.88%(80人),郎溪县、广德市各占18.85%(各36人);其它地区中泾县、宁国市各占6.81%(各13人);旌德县占5.76%(11人);绩溪县占1.05%(2人)。主体选择参考各县市区粮食面积、种粮大户数量排名等,具有一定代表性。

1.2年龄构成

其中“40~50岁”占42.41%(81人),“50~60岁”占38.74%(74人),“30~40岁”占14.14%(27人),“60岁以上”占3.66%(7人),30岁以下占1.05%(2人)。分析认为40-60岁主体为宣城市种粮主力。

1.3教育程度

其中“初中”占61.26%(117人),“高中/中专/职高”占18.85%(36人),“小学及以下”10.47%(20人),“大专及以上”占9.42%(18人)。通过微信调查的主体89%以上受教育程度较高。

1.4主体类型

其中“家庭农场主”占58.64%(112人),“种粮大户”占30.37%(58人),“普通农户”占5.76%(11人),合作社负责人占5.24%(10人)。注册家庭农场逐渐成为规模种粮的重要经营方式。

1.5种粮情况

191位主体合计承包耕地面积0.36万hm2,其中用于种粮的耕地占95.43%。2019年所有主体均种有水稻,48.17%种植小麦,种植玉米、大豆或杂粮的各占9%以下。综合宣城市农作物面积统计情况,水稻、小麦是宣城市主要粮食作物。191位种粮主体的代表性较强,并以“麦+稻”或一季稻为主要种植模式;水稻面积有一定稳定性,小麦面积增减或将直接影响下年粮食面积。

2种粮主体的粮食产销情况

2.1生产情况

2019年粮食面积与2018年选“持平”的占60.73%(116人)、“增加”占29.32%(56人)、“减少”占9.95%(19人)。据增减数量分析,样本粮食面积总体呈稳定或略增加形势。对2020年粮食面积意向,选“持平”的占67.02%(128人)、“减少”占16.75%(32人)、“增加”占16.23%(31人)。据增减数量分析,样本粮食面积总体呈稳定或略减少趋势。在面积增减影响因素调查中(最多选5项),选“生产成本高”的占74.87%(143人)、“收购价不高”占71.2%(136人)、“气象灾害影响”占54.45%(104人)、“杂草防治难”占44.5%(85人),“生产用工难”占41.88%(80人)、“病虫害”占34.03%(65人)、“比较效益低”24.08%(46人),而“销售渠道少”(15.18%)、“烘干条件差”(12.57%)、“其它”(8.38%)、“政府调控”(4.19%)所占比例较少。由此认为稳定粮食生产,关键在抓生产成本控制、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和做好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范服务。

2.2销售情况

在销售对象调查中(最多选4项),选“粮食加工厂”占71.2%(136人)、“粮食经纪人”占58.12%(111人)、“碾米销售”占17.8%(34人)、“国有粮库”占15.18%(29人),选“其它”和饲料、养殖企业均在10%以下,可见国有粮库未成为粮食销售主渠道。在销售最担心事项调查中(最多选4项),选“价格不断下跌”占91.1%(174人)、“粮食经纪人压级压价”占51.31%(98人)、“保护价取消”占50.26%(96人)、“没有烘干和仓储设施”占35.6%(68人)、“卖粮时不公平现象”占27.23%(52人)、“没人收购”占14.66%(28人)、“其它”3.66%(7人)。可见价格因素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其次为收储不利,影响品质。

2.3种粮主体和需求

2.3.1政策需求

样本中有101人反馈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稳定粮食收购价、减少压级压价,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种植大户生产补贴,加强水利设施、田块平整、烘干等设施设备投入、秸秆处理和机插秧等农机配套”等方面。

2.3.2技术需求

在最希望得到的技术服务中(最多4项):有81.15%选“病虫草防控”、70.16%选“品种选择”、48.69%选“灾害防范”、39.79%选“肥料使用”、37.17%选“农机应用”,“水分管理”和“生育期安排”均在15%以下。在希望的技术服务途径中(最多4项):有83.77%的选择“现场指导”,67.02%的选择“专家培训”,其它“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信息”、“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等远程服务比例相当,各占30%左右。

2.4水稻生产情况

2.4.1生产规模

样本中“6.67~20.00hm2”占41.88%(80人)、“20.00~33.33hm2”占20.42%(39人)、“3.33~6.67hm2”占17.28%(33人)、“33.33~66.67hm2”占10.99%(21人),“66.67hm2以上”占3.66%、“3.33hm2以下”占5.76%。调查表明,面积“6.67~20.00hm2”在效益方面相对较好。

2.4.2面积变化

样本数据表明,2019年水稻面积“持平”的占62.3%、“增加”的占28.8%、减少的占8.9%。面积增加原因中(55人、最多选4项),选“只能种水稻”占54.55%、“农机方便”占47.27%、“产量还可以”与“其它”各占30.91%;而“优质优价”(14.55%)和“收益满意”(7.27%)占比较少。面积减少原因中(17人、最多选4项),选“收购价不高”占64.71%、“比较效益低”占52.94%、“其它”占35.29%,“灾害天气影响”、“种植结构调整”各占29.41%,而“病虫害重”、“杂草防治难”、“销售渠道少”各占11.76%。收购价格变化、生产条件是影响水稻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2.4.3生产成本

在“认为水稻成本较高的”调查中(最多选4项),选“化肥”占77.49%(148人)、“地租”占69.63%(133人)、“人工”占63.35%(121人)、“农药”占58.64%(112人)、“种子”占50.26%(96人)、“农机”占31.41%(60人)。在成本控制上,优化农资、人工投入非常必要,而减少地租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稳定水稻生产。

2.4.4水稻收益满意程度

对2018年水稻收益满意度调查:191位种稻主体中,51.31%(98人)选择“一般”,31.41%(60人)选择“不满意”;17.28%(33人)选择“满意”。表明主体对水稻生产收益总体满意度不太理想。

3小结与建议

宣城市粮食面积要稳定在22万hm2左右,关键是提高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生产成本、收购价的变化对积极性影响较大。40~60岁主体为宣城市种粮主力,粮食销售对象以“粮食加工厂”、“粮食经济人”为主,最担心“粮价下跌”、“压级压价”和“保护价取消”等事项。希望通过现场指导或专家培训,得到“病虫草防控”、“品种选择”等方面技术服务。稳粮的关键是抓好水稻生产,控制规模在“6.67~20.00hm2”。收购价格变化和生产条件是影响水稻面积增减主要因素,其中化肥、地租、人工、农药在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由于本次通过远程方式进行调查,在面积增减、成本和收益等数量分析上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研究。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促进粮食标准化生产。引导新型主体调整种植结构,适度扩大优质食味稻的规模,控制品种数量;促进施肥、病虫草防控、管水等措施标准化。增强除草、品种选择、施肥等种粮技术现场指导和专家培训支持。解决水稻秸秆还田影响难题,增加秸秆回收机具配置。(2)完善粮食分级收购。关注卖粮问题,稳定粮食收购价。完善粮食统一收购机制,实行优粮优价。国有粮食收储主体提前开仓收粮。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防止新粮上市、阴雨天气等关键时期的变相压级压价。(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宣传贯彻国家惠农政策基础上,完善粮食产业相关财政资金预算。一是设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保障蓄水量和灌排成效。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大灾救助,对自然灾害导致农田损坏、粮食减产等进行救助。三是加大种粮新型主体精准扶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和电商培训,创建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主体联办机耕、机收、机防、烘干、销售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加强农业保险保费扶持,优化保险理赔手续。

参考文献

[1]胡锋,张春平,兰陆寿,等.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与高产栽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1129-11131,11137

[2]孙瑞,孙作林.宣州区发展水稻绿色生产的做法及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9,7(04):76-77.

[3]兰陆寿.宣城市种植大户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11,21:1-2.

[4]房瑞景,杨鲜翠,陈雨生.我国种粮大户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6(11):12-14.

作者:邵秋云 单位:宣城市种植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