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

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

一、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调查

1、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夯实经济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红岩村探索发展“一村一产业”的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组织村民上山垦荒大面积种植月柿,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建栏养猪。发展初期,村民主动邀请县、镇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下村传授技术;通过农技员现场指导,村民边学边摸索,逐步掌握了种植、施肥、剪枝、防病、护果等月柿优质高产管护技术。村民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经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对提高月柿的品质、减少虫害有重要作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和生态肥的使用,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具有“个大、肉厚、形圆、质软、含糖量高”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通过“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发展以及种植月柿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使村民种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月柿种植的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到2011年,红岩村的月柿面积达780亩,人均产果6600kg,生态种植月柿成为了红岩村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村民也因此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为红岩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高标准建设红岩新村,逐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步富裕的村民,对改变旧村面貌、改善居住环境有了更强烈的愿望。二十一世纪初期,恭城县政府因势利导,把红岩村作为全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试点,重新规划和建设红岩新村。为高标准、高品味设计红岩新村,专门聘请了桂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合理布局;50多座别墅式的农家新房依平江河两岸依次而立,错落有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红岩村和谐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整洁的农家别墅,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旅游;村民开始走旅游发展的路子,从三位一体到“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红岩村又陆续投资兴建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停车场等旅游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村级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道,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具有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2003年秋季,依托莲花镇的万亩月柿基地,恭城县在红岩村举办了第一届“金秋月柿节”,极大地提高了红岩村的旅游知名度,红岩村由此正式推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产业结构也从生态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3、旅游增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2003年至今,红岩村共建成了80多幢乡村别墅、生活污水处理站、可供应各家各户用气的大型沼气池;修建了通往景区交通道路、观光小道,攀登石山观光道以及具有瑶族特色的风雨桥等旅游设施;如今的红岩新村风景如诗如画,环境自然和谐;走进红岩新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画卷中,红岩新村因此成为大桂林旅游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目前为止,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达1.27亿元,产品、特产销售及附加效益5400多万元,有300多村民直接加入了旅游经营行业,拥有农家旅游标准床位700多个;2013年9月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契合了红岩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红岩村坚持把科教兴村、经济强村、文明建村、民主理村、依法治村的建设要求融入新村建设管理中。如今,红岩村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红岩村通力发展月柿规模种植、开展“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业,由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一跃而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绿色家园”。成为全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下

二、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成功原因分析

1、当地政府主导,发展特色产业红岩新村规模发展月柿种植,开发了脆柿、柿饼、柿叶茶等系列加工产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并以节为媒,树立品牌,利用自然资源,举办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强化宣传,提高知名度,树立生态农业旅游的品牌。从2003年开始,红岩村共举办了九届月柿节,让许多游客感受了恭城红岩村的生态魅力,体验了瑶乡的浓郁风情,树立了红岩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红岩村的成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发展生态种植及乡村旅游业。

2、发展经济与乡村文明有机结合起来红岩村不是简单地为建新村而建新房,而是把文明和谐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红岩新村结合村情,按新农村的标准,对全村经济发展、新村建设、旅游开发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并规范管理,最终成为“富裕、生态、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李国英单位:桂林市蔬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