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建设

农业建设范文精选

农业建设

农业建设范文第1篇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

乐居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乐居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乐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年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农业建设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奈曼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奈曼旗重点加强防洪、搞旱水源、节水和人畜饮水建设,做到把水留住,把水用好。高标准完成孟家段水库大坝护坡工程和苇平灌区、孟家段灌区、舍力虎灌区配套建设。争取国家立项,新建库容8000万立方米牛河水库。大搞打井配套,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使全旗水浇地面积达到13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并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奈曼旗针对常年干旱的实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源工程、水保治理、生态建设、牧业基础工程和3亩田建设5大重点,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荒地造林、水保治理等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31万亩,封沙育林20万亩,水保治理21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退牧还草70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39.5万亩,新修水平梯田2.5万亩,新打配机电井86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2万亩,新增灌溉草库伦362处、14500亩,新建小水库、小塘坝7座,解决了3.4万人、1.4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新增水浇地3.4万亩,整修畦田172万亩。

(二)生态建设工程

按照“生态立旗”的总体要求,坚持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建设与管理并重,大力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种草,力争通过5年努力,经济林产业形成规模,双百万亩治沙建好框架,小流域治理再上水平,森林覆被率达到30%以上,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近年来,该旗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林木资源综合加工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了资源转化利用步伐。全旗林木加工企业现已发展到203家,年生产成品和半成品板2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发展的格局。同时,该旗正在积极筹建2×12MW林木生物质热电联产建设项目,配套建设100万亩灌木能源林基地。目前,项目可研已通过省级专家组论证,正着手实施土建工程和能源林基地建设。

(三)公路网建设工程

奈曼旗交通、通信十分方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国道111线贯穿旗内12个苏木乡镇,以国道、县道为主线,以乡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已经形成,铁路与东北和华北地区联通,距大沁他拉镇180公里内有赤峰机场、通辽机场。秦皇岛和大连港口距离奈曼旗较近。全旗通信总里程达到506公里,装机总容量达到17894门,国内国际直拨,移动通讯实现全球漫游。

(四)电力建设工程

加快农网改造,切实提高供电能力和用电质量,特别是集中力量解决无电村通电问题,实现村村通电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用电力快速发展农业,农业的水利建设没有电能就无法正常使用。所以,奈曼旗必须重点发展电力建设。

(五)粮食仓储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大力加强粮食仓储建设,力争增加1.5亿公斤以上的仓储容量。围绕七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每年都要完成一些具体项目,使奈曼旗成为一定区域内投资的热点、建设的热点、发展的热点,使基础设施建设年年都有新起色、新变化、新突破。

二、奈曼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奈曼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仍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地区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进程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战略选择失当

由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足,长期没有把农业基础设施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以统筹规划和安排。第一,最直接的是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短缺运行成为一种常态。第二,波动会降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第三,由于资源约束,不能同时或在短期内建成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只能是有选择性地建设某些子项或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

(二)投资数量不足

应该说奈曼旗为建设和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本,但是与需求量相比,还存在巨大差额。投资数量严重不足,过去投资欠账多,未来投资缺口大。

(三)投资效益低下

主要原因在于:1.产权主体不明晰,责、权、利不统一。投资主体不负投资责任,投资决策者既不负投资责任,亦不享受投资利益,投资无责任主体。2.不尊重科学,工程项目以可批性代替可行性,决策主观化、盲目化,3.不尊重实情,不量力而行,大上大下,许多项目变成“胡子工程”、“钓鱼工程”,拉长了建设周期。

(四)布局不尽合理

对于一个农业大旗来说,农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农业基础设施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将各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子系统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也是农业基础设施布局的一个重要问题。奈曼旗农业基础设施布局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1.重复布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封闭运行。2.位置不当。3.互不关联。各种设施缺乏内在联系,互不协调,互不配套,降低了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

三、奈曼旗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认识

要彻底改变奈曼旗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农业在新世纪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认识。1.农业基础设施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是保证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和物质保障;2.基础设施是一地区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农业基础设施则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3.农业基础设施同样也是社会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产业部门。

(二)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这样一个背景下,在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农业中的许多重要基础设施本来就依赖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或许就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许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在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延伸。单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门化基础设施是较少的。

(三)确定发展重点

在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可以进一步确定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顺序和发展重点。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奈曼旗要走选择性发展道路。现阶段,奈曼旗要重点发展以下几类农业基础设施:1.农村交通运输设施。2.水利设施。3.农村能源设施。4.农业科技和推广设施。5.农村教育设施。6.农村通信设施。

农业建设范文第3篇

一、近期农业产业建设的总体奋斗目标。从今年到20*年,要加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力争农村经济每年以5——8%的增长速度超常规发展。到20*年,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经营,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1亿元,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5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元,基本消灭农村贫困,为实现农村小康夯实基础;到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元,全面实现农村小康。

二、优化布局,规模推进,做大做强五大产业。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质粮作新品种,突出优质稻开发,重点在前、中地区乡镇大面积推广优质稻,使全县优质稻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突出豫薯“868”推广,力争实现红薯规模加工和产品的提质。而是开发林果业。按照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发展思路,重点开发工业原料基地和梨子、橙柚、核桃、板栗、枣子等果业。到20*年,全县建好30万亩工业原料基地和3万亩橙柚、2万亩梨子、2万亩枣子、5万亩核桃、5万亩板栗基地。三是发展畜牧水产业。集中抓好道二、龙潭、雅桥、董马库、吉卫、民乐、长乐等乡镇种草养羊基地建设。到20*年,力争全县新增牧草面积2万亩,饲养山羊20万只;到20*年,饲养山羊达到40万只。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山塘、水库等水域资源,发展名特优心水产品,力争5年内全县水产业产值稳定达到亿元水平。四是培植壮大商品蔬菜业。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稳定建立6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突出线椒开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到20*年,重点在花垣镇、团结、道二、大河坪、茶峒、民乐、长乐、龙潭等乡镇开发线椒3万亩,力争3年内全县种植线椒5万亩,并通过引进大公司,尽快实现线椒的就地加工增值。五是巩固发展优质药草业。根据前、中、后地区不同的海拔、气候和土质条件,着力调优品种结构。到20*年,力争在全县开发红三叶2万亩、香桂1万亩、金银花1万亩、花椒2万亩、龙须草1万亩,并重点在雅酉、排料、董马库、补抽、吉卫五个乡镇种植烤烟3万亩;到20*年,力争在全县开发红三叶5万亩、香桂2万亩、金银花2万亩、花椒5万亩、龙须草2万亩,老烟区五个乡镇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尽快把我县建成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

三、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扶植壮大湘源生化有限公司、县果品公司、团结果品服务公司、道二山羊养殖场、县蔬菜公司和线椒加工企业。要加速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革改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横向联合等手段,整合县纸厂、红薯加工厂、果脯厂、肉联厂等濒临倒闭的企业。创新体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同时,成立以供销联社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龙头、农民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实施大户开发带动战略。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以民营业主等法人投身农业产业建设,重点扶持新开发*00亩以上,养牛50头以上,养猪*0头以上,养羊500只以上以及养鸡鸭5000羽,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0万元以上的大户。20*年力争新扶持种养加工大户50户,5年内开发大户300户,以通过大户带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建设进程。

五、改革和完善农业产业建设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推进农业技术干部的经济利益与工作责任相挂钩,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和聘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鼓励引导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对在农业产业建设中作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县委、县政府将一次性奖励1—2万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各类农业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班培训,积极发展农民科技协会,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其中千名以上农民获得绿色证书。按照农业产业要求,扶持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允许大户独资开发或入股经营,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完善种苗检测体系,依法加强出入境种苗检疫,严格实行入境种苗责任追究制。

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捆绑使用水、电、路资金,围绕农业产业建设,突出抓好通水、通路、通电和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大项目申报、施工和管理力度,为农业产业建设夯实基础。

七、实施农业产业建设鼓励政策

(一)县政府每年按财政收入的2%安排农业发展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建设;县财政、银信、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民族事物等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要重点向农业产业和开发项目倾斜;凡安排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要统一协调,重点安排用于农业产业建设;银信部门要逐年扩大农业信贷规模,严格履行州发[20*]34号文件规定的贷款扶持政策,加大支柱产业贷款扶持力度。

(二)对个人、单位或其他组织引进投资者来花垣投资农业产业建设的,由县财政从新办企业和基地新增的地方税收中提取*%的资金给予奖励,奖励期限自引进资金形成税收的第一年至第三年;对自费引进外来项目资金从事农业产业建设的有功人员,由受益单位按实际资金到位额的1.5%给予奖励;凡自费引进无偿投资的有功人员,由收益单位按引进资金到位额的3%给予奖励。

(三)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经营,由个人申请,经单位同意,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经批准,纳入所出单位工作目标考核。经过批准参与农业产业经营的人员可实行双职双薪,多职多薪,停职带薪。凡属停职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建设的,5年内原单位的工资和各种政策待遇保持不变,工龄照算,享受正常的晋升晋职、评先评优资格。5年后愿回单位工作的,原单位安排工作岗位;不原回工作单位的,个人自愿申请,原单位按现行有关政策给予办理提前退休或离岗手续。机关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开发,个人年度纳税额达*万元或安置下岗职工在*人以上的,由本人申报,经有关部门核实,可浮动一级工资,县政府给予一次行奖励1万元,其中科技人员可由县政府推荐优先晋升中级及中级以下技术职称,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新开发种植业基地*00亩、种草养牛50头、种草养羊500只、养猪*0头或养禽5000羽以上的种养大户,经验收合格后,由县政府奖励1万元。

(四)凡农业产业建设,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能减免的税收坚决减免,不能减免的税收按最低标准收取;凡参加与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科技人员、国家干部职工和下岗职工所获得的办实体收入、有偿服务费、中介费、兼职收入等均属合法收入,有关部门一律不予追查,其合法收入5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五)在确保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向农业产业大户流转。农业产业建设所需用地,由乡镇政府协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开发业主可直接与农户协商用地,报乡镇政府备案取得土地使用权,也可以报请当地政府统一协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转让或抵押。对基地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在不破坏耕地复耕的条件下,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非粮经营,允许建设必要的生产行临时设施。

农业建设范文第4篇

关于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为加快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从根本上实现由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镇党委、镇政府本着坚持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总结几年来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范围指导思想: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以“三动战略”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以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点面结合,发挥优势,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京郊一流的民俗旅游度假基地,努力推进民俗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范围: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接待、旅游产品开发、销售。

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⒋2002----2005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四、组织管理和服务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民俗产业专业村由XXX镇政府上报县乡镇企业局,会同民俗旅游业服务中心验收合格后颁发“民俗旅游专业村”标牌,并登记备案。⒋希望各村依据自身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尽可能地为民俗旅游户发展提供服务,促进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建设范文第5篇

一、发展十大主导产业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基本要求。

1坚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按照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的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优良品种和节本、安全技术的研发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3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其带动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

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林地和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统一服务”、“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合作,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资金和其他要素投入到十大主导产业。

5坚持依法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农口部门分工负责,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与研究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布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

(二)工作重点。

1蔬菜产业。在稳定发展平原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基地。

2茶叶产业。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绿茶”品牌。优化改造茶厂和茶园,推进茶树无性良种化、茶叶采制机械化,全面推行QS认证,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3果品产业。着力打造“*精品果业”,扩大优势水果和珍稀干果规模,提升特色果品竞争力,建立现代果品种业体系,建设精品果品示范基地,加强果品保鲜、运输与加工技术研究,强化品牌建设,拓展果品市场。

4畜牧产业。实施“西进东扩”战略,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健康生态养殖方式,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家禽和奶牛、兔、湖羊等草食动物,加快发展蜂产业和优质珍稀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5水产养殖产业。组织实施水产养殖“2881”提质增效工程,着力发展对虾、甲鱼、海水蟹、珍珠等四大优势主导产品。积极推进百万亩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提升品牌,拓展市场。

6竹木产业。实施“千万亩竹林提升工程”,加快林区作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低产低效竹林。引导发展高附加值的竹木制品产业,鼓励竹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强速生树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推广,着力培育大径材基地,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基地。

7花卉苗木产业。适度控制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品种,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

8蚕桑产业。实施“蚕桑西进工程”,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优化改造桑园,调整产区布局,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

9食用菌产业。在稳定香菇等木腐类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珍稀类和草腐类食用菌开发,培育新型菌种生产体系。

10中药材产业。着力提升浙产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珍稀药材生产水平,改良药材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各地应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也可以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以外的产业。

二、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

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整合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乡),加快形成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一)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发展若干个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增强全县农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特色优势产业强县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饲养量)、产值应占全县作物种植面积(饲养量)、农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链较健全,而且近年来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显著。

(二)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强镇(乡)。充分利用镇(乡)域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1个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带动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镇(乡)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饲养量)、产值应占全镇(乡)作物种植面积(饲养量)、农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产业集聚度高,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有绝对优势,对农民增收作用较大。

三、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

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源头洁净化、生产与加工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和产品经营品牌化。

到2010年,力争十大主导产业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农产品驰名商标达到10件以上,部级证明商标50件以上,省级著名商标300件以上,部级、省级名牌农产品450件以上。

(一)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统一规划,多途径开展十大主导产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省级种质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支持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强化品种权保护和种子种苗市场监管。

(二)加强十大主导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逐步提高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与推广的比重。针对制约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优先安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十大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制度、畜禽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建立经营者档案,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台账、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配置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每日开展定性检测。建立农产品检测信息平台,预警和警示信息。鼓励企业申请农产品出口免验资格,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四)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绿茶”、“精品水产”、“精品水果”、“*竹子”等农产品推介活动。深入开发茶文化、竹文化、渔文化和花文化等资源,努力提高十大主导产业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

四、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建立十大主导产业技术推广专家组制度,全面推行科技推广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入户推广新模式。从*年起,十大主导产业重点乡镇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片),每个村都要确定科技示范户。到2010年,全省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片)1000个左右,科技示范户达到1万户以上。

(一)整合农技推广资源。组建由推广、科研、院校等单位参与的省农技推广中心,下设农作物、林业、水产、畜牧、农机、水利6个分中心(均作为协调机构,不占编),并按主导产业或专业设立专家组,具体负责相应领域的科技推广工作。

(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好基层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政策,全面建立责任农技员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制度。鼓励农技人员开展“三送两包”(送种子种苗、送肥药饲料、送配套技术,包收购、包效益)等活动,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三)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在十大主导产业重点区域内的村,都要选择1户种养水平较高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落实农技人员联系指导。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到位率。

(四)加强对专业农民的培训。要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人员作为“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重点对象,有计划地开展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选拔一批年轻的农村实用人才到相应大中专院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支持农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五、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能力

大力扶持发展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切实增强其对广大农户的带动能力。到2010年,全省培育发展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1万家以上,带动农户800万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1000家以上,年交易额超5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50家以上,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家以上、行业协会100家以上。

(一)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结合十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200家左右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特别是实行“订单”收购农产品和“二次返利”的省级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规范、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对育苗、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提供“统一服务”的专业合作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300家左右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有一定规模的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以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集技术、信息、融资、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三)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促进农产品大流通。

(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落实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制度,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ISO9000论证,逐步开展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GAP)论证试点,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工作。积极支持企业到国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六、为十大主导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实际出发,完善规划,确定当地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并把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增加财政投入,整合引导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农田水利、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向主导产业倾斜。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十大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农田水利、水产标准养殖塘、林区作业道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腿”的基础设施,要集中力量,加大建设力度。

(二)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坚持以用促建的方针,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加快实现“*农民信箱”村村通。对省重点扶持的211个欠发达乡镇中没有电脑的村配备电脑等设备,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电信部门对“*农民信箱”上网费用应给予优惠。加强“*农民信箱”的应用培训,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在信息、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展网上调查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积极推广“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农技110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发展“精准农业”奠定基础。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农机监理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将适用于十大主导产业关键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纳入购机贴息(补贴)范围,支持、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先进适用农机产品。支持重大农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机械作业“瓶颈”,提高十大主导产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加强农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安全管理,支持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培育,提高农机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到2010年,全省规模生产的蔬菜、水果、林特、畜禽、水产的主要生产环节和产品初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在加大对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科技推广、机械化、产业化与合作经营机制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力度的同时,蔬菜产业重点支持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和大棚设施建设等;茶叶产业重点支持低效低产茶园和初制茶厂改造、茶树良种化工程、茶叶采制机械化、茶叶品牌推广等;果品产业重点支持果品优化改造、产后处理、品牌推广等;畜牧产业重点支持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山区海岛畜牧业等;水产养殖产业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塘和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等;竹木产业重点支持林区作业道路建设、竹木高效集约利用项目;花卉苗木产业重点支持产品推广;蚕桑产业重点支持蚕桑基地建设、蚕桑优化改造工程等;食用菌产业重点支持示范性菌种场、工厂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重点支持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