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析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析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业科技进步和开发取得了重大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储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储备。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已在生产上应用,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

(3)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4)农业科技推广成绩斐然,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及技术服务,加速了成果转化,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为新时期农业推广探索出新的途径,理顺了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

(5)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6)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互衔接,加速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带动了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专业市场的兴起。

2回顾安徽省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组成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特别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我省比较有影响的重大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为例阐述:

(1)推广甘薯“优、健、高”栽培技术(1984-1989年)。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阜阳农科所、阜阳农技中心等共同完成。项目在阜阳地区累计推广21•35万hm2,增加鲜薯17•84亿kg,增加产值2•85亿元。同时,围绕该项目提出了甘薯“五关栽培法”、“五连环加工法”具有较高的社会综合效益。不仅带动了全省畜牧业、加工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

(2)安徽省水稻旱育稀植引进创新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2-1997年)。该项目1992年引进后,由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在沿江、江淮及淮北单季稻区设点组织进行系统试验研究,改进创新完善配套,建立了安徽省南北稻区应用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新体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目1997年获安徽省农村科技奖特等奖。

(3)阜阳市脱毒甘薯大面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1996-1999年)。该项目由阜阳市农科所、市科委、市农技中心等牵头,原阜阳市12个县市区(包括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亳州市)农业和科委部门共同实施。对其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组装配套改进和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形成了集育种、组培、病毒检测、繁育、高产开发和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科技推广运行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达到了增收增效的目的。项目累计推广面积24万hm2,增加产值30余亿元,1999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此外,吨粮田小麦玉米增产技术、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以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技术的实施推广为我省农业科技开发奠定了一座座丰碑。2008年以来,农业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启动水稻、小麦、玉米等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下设功能研究室231个,建立综合试验站970个。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各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与展示示范为目标,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1]。

3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涉及的学科、部门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缺乏很好的合作机制,存在着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农业科技体系条块分割、分工不明、力量分散、学科狭窄,科研、生产、推广严重脱节,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密,致使有牵动性的项目,有突破性的大成果少,造成过度竞争,掠夺开发、资源浪费严重,形成一条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和高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4]。同时,农业科研整体效益不高,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研究甚至重复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比较少[2]。二是农业科研推广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三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弱化协作,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科研、教育、推广3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形成整体合力。由于科技创新步伐滞后,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企业驾驭不了拥有分散土地使用权的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农产品数量和农产品质量仍不能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减少,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型人才。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存在着极不稳定的现象,出现了人才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技术人员很难适应新的农业科技形势。此外,农业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跟不上,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工作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生产和销售脱节,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开发。

4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探讨

4•1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目前,我省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拥有1个功能研究室、11个科学家岗位、31个综合试验站,2010年将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立足科研、推广、科技培训和示范服务于一体,培育和造就一支服务于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队伍,为安徽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体系围绕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核心内容在示范县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检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以及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应急性任务。1a来,经过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以及示范县共同努力下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发展。

4•2立足产业需求,启动一批有牵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项目集成应用、转化与推广应根据科技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需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启动一批有牵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项目集成应用、转化与推广。尽快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需要,更好地将技术成果与生产结合一起,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4•3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确保粮食丰产稳产按照“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原则,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在“十五”工作基础上,继续以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技术进步为目标,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走先进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三区”(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下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根据安徽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一批不同区域的丰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三区”建设、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水平。将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相结合,制定不同生态区域的操作技术规程,完善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省粮食丰产稳产。

4•4加快专业技术、实用技术教育培训,造就一支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于一体的中青年科技团队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科研院所优势,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多项农业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形成推进农业科技的强大合力发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各学科批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4•5加强科研与推广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在推动科研、推广结合方面,构建“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在生产中完成,效果受生产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技服务生产新机制,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运作等措施,把一批见效快、成效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4•6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特色规模化基地和区域化产品集散中心,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生态、气候、土壤等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实行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引导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思考与体会

5•1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健全财政支农稳定的增长机制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首先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重点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把资金重点倾向公益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5•2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向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增加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对区域性广,资源利用率高,持续发展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发展领域,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5•3培育农业企业主体,放活经营性农业积极探索和理顺土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流转制度的改革,实行集土地、资源、资本、管理、劳动、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开发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将诸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政府应给以一定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政策。

5•4着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专业技能人才农业科技发展不仅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基础,健全的市场网络,储备技术的优势和一定的科技支撑体系,还需要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技培训应尽快培养一批强有力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通过财政支持选拔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精干人才,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业务广的复合型人才。

5•5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市场竞争伴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土地经营模式的束缚,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没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没有农业企业的介入,没有农民这个载体的实施,很难与市场接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显得孤立和无奈,根本无法注入新的科技活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将停滞不前。因此,必须科学处理好农业科研,推广科技服务和农民这主体的关系,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的关系,把科技推广与农户、市场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真正挂起钩来,让农民在生产中得到增收,让农技人员在科技服务中得到应有的报酬,让政府在科技发展长入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财政增收,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