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论文

1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有目的性,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赞同按部就班的预设,但也不赞成信马由缰的生成。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规划图,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展示图。因为,精心的课前预设,是课堂上展现出动态生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进一步而言,依据课堂教学现场的动态生成,则是预设的深层次发展。

1.1精心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必须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教育的远程目标和阶段目标服务,而不能只局限于某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它必须具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功能。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藤野先生》公开课,课堂有学生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行为提出不同的见解:“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梳“富士山式”辫子、学跳舞的行为也许是他们排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怎能说他们不学无术?这个学生的发言得到班里几位同学的支持,因为他的观点或多或少反映当代学生的一些心声。面对着这个意外,执教者迅速调整了思维,沿着意外一直向外滑,结果这堂课变成了学生“诉苦会”,学生群诉学习的压力。虽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却明显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实为人文性有余,工具性不足。在随后的教学反馈会上,笔者发现执教者对本课缺少精心的预设,他只是预设了知识目标,他忽略了学生对鲁迅了解程度的预设,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预设,忽略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预设。如果执教者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就会在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时,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巧妙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生活,走进清国留学生留学的生活背景,引领学生在思考判断的同时回到预设目标。新课程讲究思维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但决不能把课堂过度寄托于这种意外的生成,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价值的生成。当课堂上出现“意外”,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发挥主导性,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收获精彩的生成。

1.2生成是预设的调整与发展课前预设为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而同时,动态的生成不是预设的死敌,则可以说是预设的调整和发展。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向是非常严密,但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人,不会完全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会出现突发行为。其实,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对文本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是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抓住富有闪光点的意外,激励学生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悟,超越预设目标,生成精彩的课堂。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在教学课堂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没有注意听课,却独自在埋头涂鸦,我抽过他的画,正想开口批评,却发现纸上画的是一幅优美的迎春图,画面上垂柳飘舞、游人赏春。于是我灵机一动,请该生描绘画中蕴含的春意。学生站起来解释:“我画的是春游图,游人在微风中漫步,红杏吐蕊,春柳袅娜,春风拂面,丝毫不觉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这位同学的一番言语引起了众多同学的共鸣。接着班里有不少同学发挥特长,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遨游在诗画的海洋中。这是一节赏析课,本来预设为以教师的讲授形式为主,最后却以诗画赏析的形式来完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文学审美水平。生成与预设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缺一不可。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的文本,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进入课堂,走进文本,使语文课堂更带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是生命的对话、精神的沟通,经常有着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抓住精彩的瞬间,灵活调整预设目标,收获异彩纷呈的生成。

2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策略

2.1以生为本,预设开放性教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深层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情感,灵活预设开放性的教案。开放性教案是指教案的设计具有弹性,是多元化的,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引导学生发挥认知潜力,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素养。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教学设计,可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丑小鸭丑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2机智引导,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我的阅读,我做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思维,可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往往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对文本出现离谱的误解。作为教师不能对这种错误的思考视而不见,应该重视错误的生成性资源,沿着学生离谱的思维,结合背景资料,机智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信息,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时,我正在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却看到一个男生满脸不屑的表情,于是我请那个男生谈感受,男生答了一句:“我们生长在农村,天天都能见到土地,土地太普通了,作者太滥情了。”我一愣,随即明白,由于今天大多数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不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从而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解。于是,我说“: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随即播放了几张“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华的相关图片,展示在日寇践踏下的满目疮痍的中国土地。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关东原野的图片: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边播放图片,边介绍“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及作者的经历。通过图片对比和老师的解说,学生的爱国情感被点燃。我趁此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谈作者的感情。于是,便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生1“: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白桦林、蒙古驹、高粱,突出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生2“:我从作者的泪水中看出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祖国抗争到底的决心。”……学生的不屑,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产生的错误认识,面对这个错误的生成性资源,笔者没有强压,而是以“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这一句话巧妙地介入了背景,对文本解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接着又巧妙地借助背景,抓住文本语句谈谈作者的感情,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2.3抓住课堂的偶发因素,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缺少稳定性,往往会在课堂上有一些“语出惊人”的意外。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捣蛋。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张扬自我的欲望,教师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应该保持冷静,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学情变化,伺机而动,让课堂的偶发因素,化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在教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刚好有个家长到教室找学生。这时有个调皮的学生就大声说:“好个妙龄少女!”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我有点恼怒,正想训斥那个男生,忽然念头一转,堵之何不疏之,何不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于是,我便问了一句“:谁的母亲年轻时不是妙龄少女?她们的青春给了谁?”全班一下安静下来。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我的母亲未到四十岁,可她的两鬓已经染上银霜。是我的成长夺走了母亲的青丝,压弯母亲挺拔的背。”科代表的发言鼓舞了其他同学。由此,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生1“: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情。可我却在昨天用尖锐的语言刺伤了母亲的心,我想向妈妈说声对不起。”生2“:妈妈是雨露,用她的爱滋润我;妈妈是阳光,融化我心中的冰垒。妈妈的爱简简单单,却重若千斤。‘母亲节’快到了,我想为母亲送上一朵康乃馨,祝福妈妈永远年轻。”……这节课,笔者借助意外,不仅完成了预设的目标,更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情感的教育,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箱”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如果在这节课上没有保持理智,而是怒发冲冠地训斥了捣蛋的学生,那么这节课将会是一节中规中矩的课,只是众多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的体现,而不是一节发自肺腑的赞赏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3结语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没有固定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最终目的是陶冶情操,培育个性,完善心智,建构健康的灵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实际要求,既要不断调整与完善课前预设,又要不囿于预设,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敏锐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纠正学生的偏差,把握精彩的生成,使课堂变成灵动活泼,变成有血有肉的课堂。

作者:宋向东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