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需要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需要

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比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起着暗示的作用;这些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满足了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

鼓励幼儿,满足幼儿成就感的需要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每一次的成功体验都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上面的故事中,教师“拉小女孩手”的行为,对小女孩来说就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多鼓励幼儿、对幼儿的行为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使他们每天都能体验到“成功”。首先,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幼儿园)环境要使孩子感受到温馨、安全、宽松和舒适。只有当幼儿的“这些情感感受”被满足时,他们才能产生快乐的情绪,身心才能健康的发展。其次,老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要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幼儿教育也要因人而异。第三,满足幼儿合理的情感需要,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及时的把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保持耐心和细心,“蹲下来”以幼儿的视角,发现他们眼中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体验“成功’。

设计游戏,使幼儿活动的需要得到满足

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应贯穿始终,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自主自愿的进行游戏,产生愉快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独立地“做一些事情”——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喜欢“用大人的思维”约束孩子的各种“行为”,其实这么做是错误的。当孩子的自由受到限制,孩子受挫感就会随之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顺从”,表现出对抗的行为。另外,在同伴交往中,游戏仍然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在幼儿的“合作”游戏过程中,他们互相讨论情节,分配角色,确定共同遵守的“规则”,有时还想象能用什么东西替代情节中一定要用的真实物品——这些都是开发智力的,是提高幼儿动脑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学前儿童,探索各种事物的主动状态,是他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前提,也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才会得到这样的锻炼和提高。

消除焦虑,让幼儿学会适应不同环境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初次离开父母,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分离焦虑感。18个月左右的幼儿,第一次“离开父母”,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感。但如果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能够得到关注和爱护,处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环境。因为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自然减少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焦虑感。

相反的,如果幼儿入园后不能得到情感需要的满足,幼儿就会因为得不到相应的关心和照顾,产生不安全感。情绪也会不稳定。这时的幼儿多数会表现出抗拒或哭泣的行为,一段时间过后,幼儿的哭泣虽然会停止,但情绪依然紧张低落,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不玩耍嬉笑。其实,幼儿的上述表现是其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方式,孩子以不愉快方式表现出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孩子的过错,因为他们在情感上得不到回应,而这种心理暗示的伤害性后果将长久笼罩着幼儿。所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科学合理的外部环境。综上所述,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满足幼儿合理的心理需要,以充满爱的智慧和行动,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海旭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