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一)老师的问题

1.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高校语文教学中,相关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利用成熟的阅读教学理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也只是把阅读分析当作课文逐句分析,而不是对阅读进行综合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关注自己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再加上大部分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善的语文阅读体系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2.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缺乏相关背景的介绍。在教学中,老师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不会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而语文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学生要想理解语文阅读材料内容的真正含义,不仅需要掌握足够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文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情况,才能够充分进行理解分析。老师若是不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背景,学生很难去理解阅读材料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富有内涵的语文词汇,更不要说去完成语文阅读理解了。

(二)学生的问题

1.学生语文阅读习惯不好。学校学生在做语文阅读理解时,由于学校可以培养的无声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做语文阅读时不能够有效地去理解文章整体的思路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尤其是在课堂上,无声的阅读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冷清,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以及积极性。

2.学生语文阅读有效阅读量不足。语文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学校里的学生单纯地依赖老师讲解来学习语文阅读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一定量的语文约束知识的学习。但是据调查,目前学校里学生的语文阅读有效阅读量明显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语文阅读扩展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些都造成了课堂学生有效阅读量的匮乏。

二、加强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指导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语文教学理论指导体系,并且能够通过这个体系的管理与改进,增强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课堂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因此,必须要对课堂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于老师确定合适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并且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活跃的语文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提升其语文阅读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阅读能力。课堂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一些PPT制作,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或者直接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的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其语文阅读综合理解能力。语文阅读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理解文章,使学生融入文章的环境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适当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文章的意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并且根据文章含义分析理解个别词汇、句子含义的能力,使语文阅读不再如天书一样那么难理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改善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扩展语文阅读重要性在各种考试以及应用中逐渐体现出来,而要提升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要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学习。而且平时就要注重词汇的积累,避免在语文阅读中因个别段落不理解而导致心绪烦乱,影响语文阅读水平的发挥。还有就是要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语文阅读理解,不要过分地依赖老师或者手中的标准答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语文阅读材料,测试自己的能力,发现不足以便于及时改进。其次,基于语文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才得到提升与加强的。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对课本内的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还应适当地增加课外的阅读量,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学到更多的文化,加强其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增加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能力越强,学生便更加喜欢语文阅读,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学生的语文语感和知识内涵,提高其理解表达能力,从而使语文阅读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改善与发展。例如,老师让学生课后阅读《红楼梦》,事先对这本书或者一些片段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并且能够对这篇文章进行总结,改变学生较差的阅读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层次,提高语文阅读教育的水平。

(四)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模块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语文阅读练习中,更多的是想要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也借此使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就能够与实际相结合,更加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两者相互促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老师需要在对学生的文章以及卷子的批改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其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语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因为语文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还因为语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其教学方法与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最终确定的方案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改善,加强语文阅读技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理解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阮南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金浦中学

第二篇:高考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绽放

一、逻辑及其力量

1.对逻辑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三种词义:(1)泛指思维的规律;(2)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3)特指逻辑学这门科学。实际上,这三种理解也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本文立足于第一种释义,即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是人的思维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逻辑学交互作用的结晶。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2.逻辑的力量

第一,逻辑是高中生挑战高考的一种高级智慧。高考是一场智慧的较量,要在两天四场考试中书写人生的大智慧,靠的是什么,是考生的准备,是考生的临场发挥;准备能否兑现,发挥是否酣畅淋漓,关键取决于考生的逻辑能源。如果考生之前的准备一直停留在浅层或低层级的学习上,那考试的过程和结果是不理想的;如果考生之前经常进行系统深化的逻辑学习,高考将迎刃而解。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只有经历高级智慧的学习和训练的考生,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经受人生的大历练,走向人生的制高地。

第二,逻辑是发展和提升高中生思维水平的核心元素。高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1)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思维明显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已能更有组织地进行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而不是停止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因此,在高中阶段强化对高中生进行逻辑学习和训练,顺应了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使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更完美的境界,必须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导,即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如果伸手就能摘到,就无任何成就感,长此以往,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不但不能增强,反而会越来越弱化。

第三,逻辑是透视高中生语文阅读材料的“X”光。语文学习浩如烟海,必修、选修教材等课内课外的阅读内容都是高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参透的。现行高考中,阅读题所占分值为35%,不可不重视。要取得好的阅读成绩,关键在于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逻辑,即把阅读能力置于语文课程体系中系统训练。学生一旦掌握语文阅读的逻辑,就等于掌握了语文阅读的规律,拥有规律就是对智慧的占有,就能在学习中以不变应万变,更是创造性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走向高考成功的认知核心。

第四,逻辑是处理知识与能力关系的教学推手。教师逻辑地教,学生逻辑地学,必然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师生共同体的交流必须是全面系统的,无逻辑的教学交流难以愈合知识与能力的内在关系。(2)从知识的分类发问,什么知识最有助于能力的发展?肯定的答案就是规律性的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实践中,有的学生病句不断、文理不通,因为没有掌握规律。(3)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必须是逻辑的,才能促进知识和能力的递进转换与提升。

二、高考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思维形式训练

1.概念训练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以语词为其语言形式。例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1)东京——日本国的首都(同一关系)。(2)火车——车(种属关系)。(3)共产党员——工人(交叉关系)。(4)已婚的人——未婚的人(矛盾关系)。(5)导体——绝缘体(反对关系,因为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在两者之间还存在有“半导体”的概念)。例2,比较下列说法发生了什么变化?(1)A.我吃的是意大利产的通心粉。B.我吃的是面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2)A.校长说:有钱人才有发言权。B.鲁迅说:我有(两块)钱,我有发言权。(概念的偷换或转移)上述两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展现了概念的多种逻辑关系。概念学习是知识学习的基础,对于概念的学习,务必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形成科学概念。

2.判断训练

判断,也称命题,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命题,如:“在太空上授课的人是‘神十’女航天

员王亚平”,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又如“请认真听讲!”“你要去散步吗?”这样的句子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则不代表命题。命题学习是一种比概念学习更加复杂的学习,学习的是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这是一种建立在概念学习基础上的复杂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首先弄清楚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3.推理训练

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常见的推理形式有三段论、二难推理和论证过程。推理要有逻辑性,首先要注意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我们可通过有趣的话题讨论来了解这方面的逻辑知识。例3,春秋战国时,郑国有个姓卜的人,他的裤子破了,叫他的妻子给缝制一条新的。他的妻子问他做什么样的,他说照原样做,他的妻子把新裤子做好以后,照原样把新裤剪了个洞。(姓卜的人违反了同一律)例4,以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为例,说说故事中的皇帝、大臣、老百姓为什么都说了谎,他们处于一种什么困境中?(二难推理)例5,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卖矛又卖盾的那个人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矛盾律)推理是更为复杂的学习,只有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扎实,学生不断积累和整合,三种学习相对运行且系统连贯,加强归纳和演绎的有效实训,才能促进其思维的不断发展。

作者:毛静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

第三篇: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在学习阅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在讲到菲利普一家每个星期天都会穿戴整齐去海边栈桥散步,望着来来往往的船只,父亲总是说“要是叔叔于勒也在这条船上该多好啊”时,就可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猜测于勒叔叔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父亲会如此盼望他回来?还可让学生尽情畅想加入于勒叔叔回来之后他们家的情况会怎样。带着这个悬念,学生能够很快融入阅读学习之中,在探究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任务方面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性非常高。因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对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主动质疑

初三学生大多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说出自己的疑惑与分析,这样既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质疑,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才能探讨更深更细的问题。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这一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自主研读,整体把握这一篇课文,当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后,自然会有诸多疑问,如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如此仇恨?鲍西亚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故事的发生背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教师可让学生结成小组,通过查资料、相互讨论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当学生的答案不够完善或者不切中要点时,教师再予以适当的补充。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调动他们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课文。

三、创造机会在实践中体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应该融入生活之中,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比较独特的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以正确或错误的结论来一刀切,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考量。例如,在学习培根的《论美》这一篇随笔时,由于这篇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学生很难真正读懂这篇课文中的深刻内涵。要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当我们站在21世纪一个青少年的立场上来看待培根关于美的论题,你觉得他的观点过时了吗?有学生会认为不会过时,因为在任何时候内在美都要胜于外在美,而有的学生认为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重视外在美,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样重要。针对这一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辩论,为了寻找论据,学生自然要通过各种手段查找各种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对自然、社会、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也会有新的变化。

四、引导学生练习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对于学生多角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和比较能力有重要作用。联系比较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题材、内容等,也可比较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整体布局等。初中语文教材中即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在文体、题材、写作手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比较意义。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沟通组织起来,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刻丰富的阅读体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可以采用求同阅读法,在两篇文章大体不同中寻找其相同之处,或者求异阅读法,即在大体相同的两篇文章中寻找不同之处。如在讲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可让学生比较这篇诗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王维的《渭城曲》的异同,比较三篇诗文在情感特点和词句特点方面的异同,学生会很快得出他们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与友人的不舍之情等,但是在情感的细微表达处,这三首诗各有不同,王诗意趣更高远,而后两首则隐约流露出一丝伤感等。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看待问题也会更加全面。

五、结论

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考的压力之下,学生的阅读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高,这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把压力转为动力,更加坦然地面对中考。

作者:邓静单位:湖北省洪湖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