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后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浅谈

后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浅谈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大青年的青睐。网络媒体对纸质文学的不断冲击使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不断地衰退。后现代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也在逐渐变得模糊。现今,文学史不断被重构,教材不断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字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大多数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老师感到困惑和迷茫。而文学批评界的“伦理转向”使英美文学教学的前程似乎看到了光明。

一、文学与道德

文学与道德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文学作品具有教化和净化心灵的作用,但是随着康德的审美原则成为评判艺术的法则,文学批评和理论逐渐转向了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本身,认为文学不是道德说教的工具。后来的形式主义文论进一步隔开了文学与伦理的联系。文学叛离伦理的趋势在后现代潮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虽然后现代对解除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束缚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导致了伦理和信仰的丧失,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后现代社会真理和人性价值的传播表示忧心忡忡。因此,文学批评家和道德哲学家应肩负起社会使命,弘扬和传播文学伦理功能。

二、道德与审美

道德与审美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不是文学作品的决定因素,文学作品的思想力量也不是道德所能概括的。在文学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品如中国曹雪芹的《红楼梦》,外国劳伦斯的《查特雷夫人的情人》、肖邦的《觉醒》等在作品初问世后都被当做伤风败俗的禁书来处理。而道德上的评价是无法覆盖他们在文学价值方面的地位的。但是,如果审美诉求不接受伦理的约束,则极可能在向审美反面发展。现在的审美诉求主要倾向于享乐和轻松,因此,也使我们逐渐趋于肤浅、平庸,而道德指标则显得愈发重要与紧迫。因此,审美与道德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

三、道德的相对性与普遍性

道德具有相对性和普遍性。但是,道德的相对性和普遍性很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在审美上迷失方向。例如,“杀人”在我们看来本来是“恶”的行为,但是在小说《苔丝》中,苔丝杀了侮辱且占有她的亚力克,然而文中却表现了他的“善”。又如,“杀婴”本来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罪行,但是在托尼•莫瑞森的《宠儿》中,他体现的却是黑人女性神圣的母爱。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相对性往往是作品的亮点,给人以震撼人心的感觉。但是大多数文学作品的表达还是符合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的,即道德的普遍性。这类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些。

四、文学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失落

文学中的美好往往寄托了一些人生理想,道德诉求主要表现的是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而文中主要表现的是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与虚无。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操守则会变得相当危险,首先老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因为只有老师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给学生做好榜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五、结语

后现代语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强调伦理维度,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教学。它需要承载和肩负起历史使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老师应该以一种丰富灵活的方式展现文学的魅力。

作者:黎明 俞泉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