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著名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专家郭栖庆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文学是人学,文学又是历史学,文学里有社会、有人、有喜怒哀乐等等,文学是个大千世界。通过文学看社会,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美国文学、文化,历史和人民。”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学作品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情感美、文化美。不但有喜怒哀乐还有家国情、亲情、友情、爱情等,既有社会规范又有伦理道德。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审美效应。亚裔美国文学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教学中教师在文学理论批评分析文本、文化现象、写作特点,以及种族、性别、意识形态等议题的同时还要对作品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人物特点、人物情感、主流文化、亚文化、多元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到美的事物、美的情感和喜剧或悲剧的审美效应。这一点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1.审美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能客观而真实地了解两种文化意象

二十世纪对人类思想发生重大影响的现象学,其目的就是要找到思想的根源。美学家杜夫海纳(MikelDufrenne)认为现象学还原只有作为审美还原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审美使我们达到了思想的“根”和“源”。他还说审美对思想的贡献就是“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以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径。原因是它处于根源部位上。”可见审美观念可以客观的反映和了解世界,文学作品亦如此。前面我们提到文学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审美思想可以认知了解世界。在亚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会讨论到两种不同文化,即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由于大部分作品的作者都出生在美国或移民后定居在美国,他们对自己族裔的母文化和美国文化都不甚了解或了解很少,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就会出现一些描写的偏差和失实而误导了读者对亚裔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认识。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课上,学生们在阅读华裔文学作品时就会质疑作品中对人和事物描写的真实性。特别是在描述中国文化、风俗、礼仪和习惯时,有些描写与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相径庭。例如在很多华裔文学作品中,都会写到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对妇女歧视和压迫的问题,还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糟粕———男人夫权思想。毋庸置疑,这些内容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事实也是存在的,但很多作家的描写是缺乏客观性的,他们的讲述与实际状况相去甚远甚至夸大。学生们在讨论到这些问题时会感到不能认同。相反,对于美国读者而言,他们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写照。因为美国人了解美国远没有中国人了解美国那样多。遇到学生们的困惑,教师要有意识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提示他们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亚裔美国作品中,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因素以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者笔下的亚洲各国和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没能真正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在阅读亚裔文学作品时,需要人们从审美角度出发,用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客观地去挖掘和分析两种文化的真实状况。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分清和分析亚裔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抛出政治、宗教、种族、性别等因素,积极地发现作者赋予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人性的美。特别在亚裔作家描写两种文化的冲突而判断孰是孰非的时候,应当用美学寻找思想根源的方法,去找到两种文化的本质之所在。例如在许多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美国人现在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是颇为赞同的,他们认为美国两代人必须拥有各自独立的家庭空间,这是个人独立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几代人同居一个屋檐下是不可理解的。虽然一些华裔作家在中国家庭中长大,但是在西方思想观念成长起来的一些亚裔作家对此也会有不理解。而学生们认为美国人的家庭关系和父母亲情很淡泊,他们没有像中国家庭那样浓浓的亲情。为了解决学生们的困惑,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育学生运用美学的观点找到这种两种文化思想的根源,不要以批判的态度去判断两种文化的好与坏,认真分析两种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历史渊源。从根本上了解两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两种文化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每一种文化精华和糟粕,真实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作品带给他们的愉悦和美感,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才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也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2.审美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是一个用正面而积极的态度解读和欣赏作品的好方法

亚裔美国文学课程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门文学课,透过他们学生可以了解多种文化,可以通过作家的视角了解美国文化,一些华裔作品尤其深受许多在校学生的喜爱。但由于这些亚裔作家的经历和写作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亚洲国家人们所熟悉的故事,而是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母国文化故事,是一种小说的再创作。比如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她笔下的关公和花木兰和中国文化中真正的形象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还会看到在他们作品中还会有歪曲事实,夸大母国文化的糟粕的描述。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就有对中国封建家庭对妇女迫害和歧视的夸大描述。反过来在这些作品中也有对美国文化的不认同,比如美国夫妻对家庭经济的使用分配上,作者也有一些夸张的描写,正如汤亭亭所说“:实际上,我作品中的美国味儿要比中国味儿多得多。我觉得不论是写我自己还是写其他华人,我都是在写美国人。虽然我写的人物有着让人感到陌生的中国记忆,但他们是美国人。再说我的创作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对这点我很清楚。”而另一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他的《典型的美国佬》中也提到她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尽管她写的是华裔家庭的故事。可见我们在阅读亚裔文学作品时没有必要来考证某种情节、背景、文化、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只是作者用他的视角和情感记述和描写着他们周围和心目中的世界。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课上针对学生们的质疑和讨论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像开始研究这门文学课那样,从文化、政治、历史、种族等方面讨论,也可以运用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后现代来解读文本。然而。作为文学作品而言,人性及作品中赋予人物的命运、情感是最吸引读者的,它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审美教育在这个环节中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会使读者忽略作品中的政治、种族和文化上的偏见和影响,从文学提供给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去影响人,教育人,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不妨从审美的角度正面而积极的去欣赏作品,不只是结构分析和理论批评。在讲授这门课时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文字中所描写的语言美、画面美、人物美、情节美和情感之美,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由学生对欣赏对象的形象特征做出的具体再现,再以特定的想象促进其感觉,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使作品里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图再现出来一些美的东西,从而让读者感悟到文学的美。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曾经经历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在真实的场景中欣赏。这样,在感受其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较量的同时,他们也在其丰富曲折的情节故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求得心灵的感悟。

3.审美教育会对学生通过亚裔文学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影响,能给人以启迪,感染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在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它能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所谓“美育”既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而是情感教育。所以审美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灌输,而是强调感化,陶冶,是欣赏者的主动参与。情景交融是文学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又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学区别于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的本质所在。在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过程中,文学审美的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文学是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最终目的的,文学也是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这些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亚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中,它适用于一切的人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饱受读者欢迎的亚裔美国作品《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一名作家,我希望读者能够从小说中发现我在读小说时所要寻找的东西:感人的故事、参与的人物、失落的感觉,因人物的经历而有所改变。我希望读者能对故事的情感做出反应……作为一名阿富汗人,我希望读者在读完此书后,能对阿富汗人民,特别是阿富汗妇女充满同情,因为在她们身上战争和极权主义的后果表现得尤为出”。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同情以及仇恨之情。在学生们读完这部作品后都会对似乎久远的历史重新回想起来,更为作者在小说中的描写情感所感动,比如作者提到,人物在寻找爱和连接人类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被爱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拯救。小说中的爱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浪漫的爱,父母的爱,或者是对家人、对家庭、对国家、对上帝的爱等。同样,在许多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洋溢着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儿女情、家国情等人类的真情实感,使读者深受感染。这些正面的影响激励着青年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康,世界和平去不断地努力奋斗。这种正面的教育作用是包含在审美意象之中的,是任何说教都不能达到的。所以亚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审美教育,因为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另外,审美教育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文学作品意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作家对生活认识越深刻,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就越大。所以我们要选择社会意义深刻的作品,因为它们寄寓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能给人以强烈的启迪,感染和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课注重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客观的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还能让学生们通过美的教育感受到语言的美,人性的美,社会的美和自然的美。审美教育不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教育而是存在在人的无意识的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的创造精神。在大学课堂的文学课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作者:王迪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