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艺术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文学艺术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西游记》中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直接展现着作品的艺术魅力,直接使用趣和幻两个词就能概括该作品的特色。这里讲述的幻,指的是奇幻而不是单纯的幻想;而趣指的是奇趣,不是普通的趣味。小说应用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故事情节,给读者展现出一个个奇幻精彩的世界。《西游记》融合了大胆、丰富、绚丽、奇特的特点,是古今中外小说中少有的经典作品。其中塑造的角色不仅有共性,也有异性,人气、魔气、仙气兼备。最鲜明的角色就是孙悟空,他出自一个仙石,长时间吸收日月精华使得石内出现仙胎,后来迎风而出现石猴,因此一出世就仙气围绕,生来就能跑能跳,两眼闪出金光,连天庭都惊动了,这都展现出他的仙气。但是在孙悟空的身上还包含魔气,整日扎耳挠腮、连蹦带跳,具有魔的特点和形象。除了这些,孙猴子还通晓与人交往,因此还具有人气,这就将三种融合在一体。《西游记》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具奇趣的作品,集合了娱乐和趣味。在护送师父取经的路途中充满险恶,妖精也法力多变,处处打斗,孙悟空每场战斗的胜利都经历一番磨炼,但是读者能轻松愉快的阅读,没有一丝紧张和沉重。这部作品就是使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露现实,提高了读者对故事的兴趣。在该部作品中随处可见讽刺、幽默的手法,因此胡适曾评论它是“游戏笔墨”。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充满幽默,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跟任何人都能开玩笑,即使见到天庭的玉帝,也是说完就走,没有什么礼貌,求人办事也是如此,一旦自己的要求没有实现就开始大闹天宫,玉帝见他都害怕。由此可以看出,该作品中另一个艺术特点———使用生动形象的对话和故事情节构造角色风格。在每个故事中都巧妙地展现出尖锐的矛盾,这些都映射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在这个小说世界中,作者努力刻画每个角色风格,使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人物内心的展现程度也随着斗争的加剧而加大,作者使用丰富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进到神仙生活的洞府。在《西游记》中使用贴近现实的语言,以此展现人物特色。作者塑造的孙悟空是一个脾气急躁的角色,时而急功近利,喜欢被别人吹捧。在小说中描述了几次猪八戒用话刺激他,有次师父将孙悟空撵走,猪八戒使用激将法,孙悟空就回去解救师父于水火之中。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手法主要是表现在人物和故事的创作上,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内将人类和自然界中虚幻的景象以魔幻的方式展现出来。作者塑造的人物有些是脱离现实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物体现的还是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一定社会现实来塑造的。可以说,现实生活是《西游记》中全部角色和虚幻世界的来源,此外作者和民众的某些美好愿望也都蕴涵在神奇的形象下。故事中构造的72变、取经的81难以及各神魔法力都充满神奇,他们各自的法器都拥有无法想象的力量,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净重高达6750公斤,能够自由伸缩,小的时候能放在耳朵内,大的时候能捅破天空;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通常缩小放在口中,它能将火焰山的火扇灭。作品中描写的这些奇光异彩的兵器已经明显超越了自然界。在这些神奇的背后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现实的目的,作品中为了使这些兵器更加真实,还创作了使用的角色和环境。比如孙悟空生活在花果山、水帘洞,喷火的红孩儿生活在枯松涧火云洞,老鼠精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无底洞,这些都是《西游记》浪漫主义色彩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格列佛游记》的艺术色彩

(一)夸张的影射众多讽刺作家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便是夸张。正是准确地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斯威夫特才创作了不朽的作品《格列佛游记》。该小说是一部讽刺作品,作品的主线主要是外科医生格列佛在海上的经历,途中经历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等不为人知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发生的故事都将英国18世纪上层社会中存在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趋炎附势等展现得活灵活现。在小人国中,人人的身高都矮,国王也就比他的臣子高一个指甲,但却高傲地认为自己是宇宙之王。这里的人要想当官,选拔项目就是跳绳,跳的高度与获得的职位直接挂钩。如果只想做部长,只要你够灵巧就足以,而无需其他技能,这些都夸张地反映出当时英国政府人员的无能。在小人国中也存在政党,但他们有自己的标志,拥护甲党的人穿高跟鞋,拥护乙党的人穿低跟鞋,这些都反映出英国社会辉格党和托利党。作者重点想要表达这两党之间没有根本的不同,但在现实中却要加以区分,着实可笑。

(二)突出的对比斯威夫特使用的讽刺手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使用对比。在其创作的《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在大人国中,自己的何等的渺小;而在小人国,自己又如同巨人。在这些故事情节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且融入了突出对比的讽刺手法。在作品的开头,格列佛进入小人国,在这里他感到无比的优越,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身高上,就连理解力也远远高于他们。出生在英国资产阶级家庭中的格列佛处处感觉到自己的优越。他眼中的小人国在生活和社会制度中都是那么的落后。然而在作品的下一部分中,他进入了大人国,此时再将自己与这个国家的人们的行为和智慧相比,感到自己犹如小人国人们一般是那么的渺小。倘若在小人国中,格列佛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处处都比小人国好,而来到大人国,自己变成了一名小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去了解这个大人国。两种完全相对的社会形态也映射出当时英国社会具有的种种纰漏,此时的英国好比故事中的小人国,不再是完美的集合体。经过诸多国家的格列佛已不再是作品开头时的他了,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制度也由开始无条件的接受转变到完全否定,这种对比的讽刺手法展现出作品的精深之处。

(三)强劲的反讽应用斯威夫特最常用的讽刺方式之一便是反讽,让读者自己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它的绝妙之处,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读者的信任,希望自己能和广大读者共同讽刺社会中所有的荒谬之处。斯威夫特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反语,也给大家展现出自己幽默风趣下的讽刺手法,反语的应用使作品中的讽刺意味达到顶峰,此外作品的灵魂也通过强劲的讽刺展现出来。对于斯威夫特的创作手法,评论家司各特给出这样的评价:他的幽默丰富了作品的品德,他的反讽再现了社会的荒诞不稽,并将无法相信的事情通过故事结构和人物风格转变为真实,在描述的多层面上和刻薄上,即使《鲁滨孙漂流记》也无法比拟。当时的英国社会存在着政治问题和反动的宗教统治,这些都被作家进行了无情的、直接的、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时有直接指出,时有借助他人之口,更甚时恶语相讥,这些描述都展现出作者的幽默风趣和讽刺意味。不仅如此,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手法也充分展现在虚实结合的故事情节上。该部作品给读者展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神奇世界,但是创作的源泉来自于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作者细致、真实、准确的描写让读者感觉这样的世界不是虚构的,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

三、比较研究及启示

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这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只有富有价值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相反问题没有价值性,学生的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要有效运用提问首先就必须要重视问题本身的设计,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与价值性,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一)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标性,我们在设计问题之初就要明确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价值性。为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既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又要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设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朝着特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探究。

(二)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小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范畴,学生通过探究无法解决,这样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甚至会让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相反问题过于简单,又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的探究都是徒劳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通过独立思考与思维来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爱上数学探究。

(三)问题要具开放性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与条件完善、答案唯一的封闭式问题相对,具有条件不完善或条件的不唯一。这样的问题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展开富有个性与创造的探究性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展开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并不是无目的地无序提问,而是要讲究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不分时机,随意发问,那么就容易让学生疲于解决,而使学生陷入机械解决之中,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小学生年龄小,以无意注意为主,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注意涣散的现象,做小动作、小声说话等,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举动。在这种时候如果由教师指出不仅不会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相反还会打断正常的教学思路与进程。而此时提出一个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们要学会运用问题的悬念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动力。

(二)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某一节、某一模块中有着知识点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是学习某块内容的关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点。而难点则是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不管是重点还是难点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诱发学生的探究,我们可以在这些知识的重难点处设问,以此来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而达到透彻理解与牢固掌握的效果。

(三)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的认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在学习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阻碍思维活动。此时我们可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三、提出形式的丰富性

长期单一地呈现问题,这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枯燥无味,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动力。在提出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形式来展现问题,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探究的效果。

(一)用故事呈现故事是小学生所普遍喜爱的,将问题寓于幽默而生动的故事中,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天性来收集与创编更多学生所喜爱的故事,寓枯燥的问题于生动故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与轻松状态下顺势进入问题的探究。

(二)用游戏呈现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改革进程上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可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来学习新知。

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答案符合教师期望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针对那些答案与教师预设答案相符合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大加赞赏,殊不知,这样的赞赏给其他学生的感觉就是这个同学的答案无可挑剔,这时候,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制着他们的答案。这时,教师应继续提问,等到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的时候再进行评价,这样的提问过程既保护了其他学生的心理感受,也能够帮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

(二)答案与教师期望相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可能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与教师的答案一致,相反的,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刚把一个新课题抛出来,想让学生去探索,从而引发新课的教学,可是有学生却突然将答案暴露出来且答案准确至极。这时候有的教师会觉得尴尬,心里面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都不是滋味,一方面为学生的聪明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其实这时候教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顺水推舟,比如可以鼓励学生:“看来这个学生在课下已经预习过了,这种习惯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不如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的好方法吧!”

(三)答案与教师期望风马牛不相及

在教师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许多学生会积极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但是回答的答案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听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产生了误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认真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积极的改正。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是否成功,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如果评价体系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持续发展,相反的,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拘泥于概念以及定理的讲解,要把概念、定理等计算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转为学生将来解决更难知识的基础,在重视结果目标的同时要将这些过程性的目标也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值得重视的是,除了注意知识面的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作为教师,还要重视整个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

(二)老师、学生与家长的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主要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指出,这样的评价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化片面为全面,要能够转换角度,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但这并不表示教师教学就是科学的,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科学的想法、做法等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就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具体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在传统的考试检查的基础上多多的增加一些探索型、开放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三、宽容并理解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下

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宽容并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语言给学生的感觉就会是亲切、真诚,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从而增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比如针对回答错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我很佩服你,你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佩服你敢说、敢想、敢于表达的勇气。”毫无疑问,教师这样的表达能够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能够与之交流、与之探讨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当中的“好”老师。

四、结束语

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不仅是数学教师,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感兴趣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强迫,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我们挤出时间来也愿意去做,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沟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朋友。有了感情基础,就抓住了他们的一半,喜欢数学教师,很自然就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每一位教师都熟悉的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仅仅几分钟就能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良好的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创设情境方案,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应从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细节入手。

二、注重探究是根本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能力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师要适应学生求知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探究,是个教学艺术问题。我们的教改也在反复研究这个问题。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探究式课堂。但是我们不能流于形式,简单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探究的场所,培养发现型人才的摇篮。课堂中的探究要有深度、有广度。全员参与才是成功的课堂,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建立了成就感,又便于知识的记忆,不容易遗忘。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的问题时,可以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首先,固定的小组容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小组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比较强,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普遍现象。通过小组共同探究,让学生从小树立合作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小组中要发挥组长的带动作用,让优秀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让师生共同努力,形成以点带面齐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有些问题可能在组内就能够进行解决。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让大家进行班内共同探讨,可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进行适当提示,教师的提示起到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切不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相信这种没有束缚,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新型课堂模式。

三、训练是关键

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教师为了突出问题的趣味性,可以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结合一定的趣味游戏,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不会觉得数学知识是单调而枯燥的,他们会以高涨的情绪和十足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将所有学生划分为多个两人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准备红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各一个.然后要求同一小组内的一名同学抓取乒乓球,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红球被抓的次数.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统计,当抓球总次数在50次或者100次的时候,红球被抓的次数.学生非常想知道这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因此边抓球边记录,做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我只抓取一次乒乓球,红球被抓到的可能性是多少呢?也就是概率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在游戏过程中所做的记录仔细分析一下,然后做出合理的解释.由于刚才游戏活动的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很强,并且非常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自然会在接下来的概率学习中有出色的表现.

二、问题导入要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使用问题导入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使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带给学生一定的悬念,目的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取得出色的课堂数学教学效果.具体来讲,数学教师应尽量用生动的语言以及新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一些暂时无法解答,让学生有很强解答欲望的问题.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将抛物线的定义呈现在学生面前,“抛物线指的是平面上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接着,教师为学生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元二次函数,并且知道该函数的图象就是一条抛物线,但是通过观察给出的抛物线定义发现,它与在初中阶段的所学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能否归纳总结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呢?这一问题根本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为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探究真相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效果大大改善.

三、问题导入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同时数学教学能够指导人们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释和指导生活.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向学生传授逻辑性和概括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性强的问题,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融入相应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例如,在讲“不等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为了庆祝开店五周年,某服饰广场举行了让利酬宾活动,服饰价格分别下降两次,商家拟定了三种打折方案,问哪一种方案能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的优惠.第一种方案:第一次打a折,第二次打b折;第二种方案:第一次打b折,第二次打a折;第三种方案:两次都打a折和b折之和的二分之一.由于这一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化色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到思考和计算中,希望找到最为合算的折扣方案.事实上,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紧密相连,只是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是在割裂生活联系的状态下学习数学,导致数学知识烦琐而复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突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在将来的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