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简述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以医教协同理念为指引,通过整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高效、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新生态,以此推进以临床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教协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胜任力

建设健康中国是实现国家实力全面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1]。这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更新理念,创新求变,培养能“全方位、全周期维护群众健康”的卓越医学人才。基础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临床、预防、护理等卫生事业人才的重担,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是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通过医教协同加强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和临床联系紧密的医学基础课程,又是理论和技术更新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其发展不断推动临床医学迅速变革。医教协同背景下,以临床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优化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同时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CBL、翻转课堂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打造既有科学性、趣味性又有应用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及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多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及大课讲授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更新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整体观念缺乏,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所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生物化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所在教研室从2014年至今,以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学生为试点进行多角度尝试。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形式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在摸索过程中,笔者的深切体会是:医学教育面临新任务新形势,一线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制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解决“教什么、如何教”问题,那么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就成了纸上谈兵。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构建活泼有趣、科学严谨、有传承、有温度的课堂新生态,改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现状呢?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胜任力呢?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尝试构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新生态。

2.1整合教学内容,深挖临床问题

根据医学发展现状和课程教学目标,本着“课程整合,整体育人”的思想[3],我们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深挖临床问题,设计临床病例,建立“疾病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具体临床疾病、临床检验报告结果和临床疾病治疗用药等为素材,导入相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讲解疾病相关生化和分子机理,这样“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渐进式地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授课过程中始终贯穿“病例—机制”教学形式,使医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与临床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4]。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选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侯筱宇、张光毅主编,4版),主要参考教材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查锡良主编,9版)。这两本教材内容大致分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应用”四大部分。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在讲述第一篇“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间为何可以相互作用(这些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各种生理功能的基础,其异常也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介绍PD致病蛋白α-synuclein、AD致病蛋白Aβ、tau,分析讲解这些关键蛋白错误折叠是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并影响神经功能的。另外还可以结合科研进展,介绍不同学者根据α-synuclein、Aβ、tau的结构特点来设计药物,从而减少蛋白累积或促进错误蛋白的降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蛋白质构象改变与疾病关系”这一知识难点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又如在讲授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时,与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真实病例设计一个综合案例:某院收治一名髌骨骨折患者,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3年,入院查体、查末梢血糖、查血常规、查生化全项,进行尿液分析。通过分析查体结果及临床检查结果,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糖、脂、蛋白质代谢及其联系。结合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表”,层层递进引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这个“里”,使一直让学生难以理解的三大物质代谢在一个患者身上体现出来,加强学生对物质代谢及其相关重要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的掌握,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提高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外,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人文素养和医德素养。比如上述病例中患者因骨折入院,但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因此主诊医生不能只医治骨折而忽视患者的基础病。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传递“疾病是人的病”理念,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这也是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2.2与时俱进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与育人。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爱上课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与时俱进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微课、翻转课堂及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用有趣的方法来讲述有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大课讲授教学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5],比如知识点讲授完整、系统,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教学进度,教师按照课前准备好的教案上课,易于组织教学。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巨大变革。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新生代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涌现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等[6],这些教学方法虽各具特色,但都“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这恰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短板,也高度符合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生源特点,尝试构建多种方法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课程组织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线,课前由教师提供针对本课程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的课程视频,并布置相应的课前问题和测试习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地点进行课前预习和测试,主动思考视频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和测试,课堂上进行内容讨论与问题解决。例如在学习生物氧化重点内容“呼吸链”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呼吸链的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扮演呼吸链各组分,以情景剧形式模拟呼吸链的组成并探讨其工作机制。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内化知识,从而加深对“呼吸链组成及代谢物脱下的电子通过呼吸链来传递给氧”这一抽象教学内容的理解。将微课、翻转课堂及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入传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探究式、多维互动式教学,打造“科学、有趣、有用”的生物化学课堂新生态。

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以临床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在医学课程整合中如何将最新的科研进展融入教学过程。改革任重,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立足医教协同,以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培养为目标,不懈探索。这一探索过程的意义还在于能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更新理念,从而推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

[2]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Z].2018.

[3]张艳,张立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83-86.

[4]张凤,乔宇琪,邵莉,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5]苏燕,李晓晶,席海燕,等.课堂讲授与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相结合运用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4):106-107.

[6]袁惠莉.浅议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07-208.

[7]罗洪斌,黄胜,张继承,等.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5):391-393.

作者:胡兆丽 尹晓慧 陆丰 刘刚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