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措施研究

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措施研究

摘要: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中,文物保护工作是进一步开展考古发掘的重要条件。经过艰辛的考古挖掘过程,若文物出土初期得不到及时地保护,会使考古挖掘工作本身的价值丧失。针对文物采取应急保护措施进行及时处理和保护,是考古发掘初期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研究分析可见,考古发掘中的文物应急保护主要包括了基于环境影响的保护、文物隔绝的保护,采集工作的保护以及基于文物的有效遮光处理。只有首先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开展好考古研究工作,合理有效地应急措施对于整个考古发掘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应急;控制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具备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的工作,尤其是在现场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出土文物的基础应急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文物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为更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提供更加完整且有价值的保障。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急措施,则需要分别从外部环境的控制和内部技术手段上采取不同方法,达到相应的效果。

一、文物保护应急措施的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中采取应急措施是为了在文物发掘初期,在其出土后就立即全面对其实施保护。应急措施的采取对于整个考古发掘工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避免文物出现暴露性损坏

由于长期处在地下环境中,文物出土后对于新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而且由于出土的文物中,以金属器皿、丝织品以及部分金属材质或土陶材质的工艺品为主,这些材质的文物对于阳光、温度等都会产生非常敏感的反应。当其接触的环境在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等方面存在不适宜的问题后,文物会由于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而出现损坏,这是对考古工作开展中的重要破坏性影响。因此,在文物出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是避免这种暴露性伤害的基本要求[1]。

(二)保持文物原貌的完整性

考古发掘中虽然会应用专业的挖掘设备和探测仪器对文物所在的区域进行探测和观察,但当遗址区域的环境由于发掘工作的开展发生变化或者文物本身所处的环境因发掘出现改变时,对文物原始的呈现面貌,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文物出土后,就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保护,是减低这种影响的有效方法。

(三)为考古研究提供更加真实有效地依据

文物是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状态和发展趋势的最为典型和直接地体现,通过对一些来源于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制作的文物,往往是考古研究者和历史学家还原分析历史,推进考古工作系统性进展的重要依据。应急保护措施的采取本质上是为了将这些最为真实的,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文物,通过保护和呈现来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是推动考古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考古工作价值和意义的基础动力[2]。

二、应急措施采取的基本原则

应急措施的采取需要结合可能影响文物原貌状态和考古价值的主要因素进行。且应当注重措施本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针对不同的文物保护需求采取适当地措施,才能切实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具体来说,应急措施采取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制定宏观的应急措施流程

从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来讲,应急措施的采取从系统上,应当有一个宏观的基本流程和标准化要求[3]。虽然在不同的文物发掘目标和过程中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类型和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但宏观上的基本流程应当是具有一致性的。为了在文物保护和发掘时,具备一套完整的保护应急措施采取方式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首先制定出一套具有可行性和完整性的应急措施项目流程,随后,再在具体的考古发掘环节中,结合具体的文物发掘要求和类型,对具体的应急流程程序和内容进行完善调整,力求充分发挥出应急措施的作用。

(二)充分准备应急措施所需要的资源材料

在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中,文物保护措施的执行必然需要一些基础的原材料、人员和资源的支持。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文物保护的规范性要求,在应急措施采取前,即开展文物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前,就全面准备一些所需要应用到的材料和资源,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应用相关资源材料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针对这些基础资源的筛选工作,也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相应的工作要求进行筛选应用,确保资源材料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充分的工作能力和经验

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更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对于应急措施的采取而言,由于文物出土前在类型和状态上有一定的未知性,因此,如何采取应急措施,或者应当优先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进行判断和确认[4]。只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首先保证个人的工作能力,并且在长期的工作中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确保其在应急措施采取的过程中,选准切入点和方法,并且能够结合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应急措施采取的原则和方式,从而确保进一步的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三、文物应急措施的主要内容

上文已经提到,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需要分别从外部环境因素的应对和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出发,对需要控制和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应急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外部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合理控制

外部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因素,不仅会影响发掘工作的开展,更代表着文物出土后所面临的环境[5]。尤其是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指标,是环境因素中最能够产生显著影响的两方面重要指标。一旦文物出土后遇到温度湿度指标不适宜的情况,会导致文物表面与外部环境产生化学反应,这种情况下对文物本身的性质造成的损坏和改变具有不可逆性,需要严格进行控制,在众多文物类型中,一些木质或者表面涂有漆彩的器物,往往本身的含水率较高,出土后需要马上利用纯水浸泡的方式维持文物本身的稳定性。另外,对于一些干燥程度要求较高的文物,例如陶土制品等,则需要减低其湿度指标水平,及时应用干燥剂等物质做好处理。而若是所出土的文物本身在湿度指标水平上不容易进行判断,则应当在应急处理中,先将其进行包裹封闭,与外部环境实现隔离,待明确其对环境温度湿度指标的要求后,方可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

(二)做好文物的封闭处理

封闭处理主要强调要结合不同的文物类型选择适当的封闭处理方式对其进行保护,这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能够顺利开展[6]。关于保存的具体方法和实际环境,不仅包括了不同的容器,还对室内保存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另外,一些化学原材料,也可以用作文物封闭处理保存的载体。从文物保护需求的角度上来讲,封闭是在开展正式的考古研究前,对不同类型文物最为有效和最具有稳定性地文物保护方法,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重视对不同文物封闭保存操作方法的掌握,以便结合实际选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和载体实现对文物的封闭性保护。

(三)文物的采集获取

现场的文物采集获取环节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非常注重细节性的一个工作,不同的文物在采集观察的方式上都有细微的差别[7]。文物采集和获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对文物实体保证轻拿轻放,并且对出土文物的外观、尺寸、色泽等基础指标进行合理的测量记录,这是最原始但却最珍贵的文物基本信息。在一定情况下,若具备现实条件,考古人员还可以通过摄影设备,对文物发掘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现场拍摄记录。对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来说,来源于现场文物采集过程中的一些基础信息是影响后续考古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文物进一步的修复工作,考古研究工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

(四)文物的避光处理

文物的避光处理工作,主要是针对一些在外观上仍然保留了一些色彩的文物而言的。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原貌为原则,避光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紫外线的照射以及温度的升高将一些文物表面的色彩消耗。在文物考古发展史上,兵马俑色陶俑出土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由于早年考古发掘时,未能够及时做好避光处理,导致出土的彩陶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色彩消退的情况。这也从侧面提示考古人员在文物发掘和处理的过程中,文物的类型是决定是否需要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避光处理的重要因素。

(五)文物的应急就地保护

考古发掘工作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文物的出土地、出土量都有非常典型的随机性特征,因此,意味着文物出土的环境可能在变化性和多样性上都是非常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统一运输、集中保护的方式,一些文物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可能会给文物的运输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且在运输过程中,文物也有可能出现被损坏的风险[8]。因此,应急保护的背景下,结合现实资源条件和环境状态,选择就地保护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应急就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就地建设一些文物保护的博物馆,在部分情况下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对应急保护措施的最为典型的体现。通过建设完善科学地就地保护场来实现文物最大化的保护效果。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文物保护工作是整个考古发掘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和终极目标,应急措施的采取是最大化保持文物原始状态的一种必要的措施。考古工作人员应当结合文物保护的基本规范,对文物发掘的具体环境条件和文物类型进行全面了解,从而选取适当的应急保护措施进行应用,实现对于文物出土前和出土后的全面保护,这不仅具有文物本身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动力。

作者:薛艳丽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