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4篇)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4篇)

第一篇:新时期高职化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化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我国教学改革浪潮中,高职化学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从目前的情况来说,高职化学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给高职化学教学发展造成影响。首先,本文对新时期高职化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其次,提出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开设化学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新时期,传统的高职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必须加强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促进高职化学教学长远发展。

一、新时期高职化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高职化学教学基本成熟,但具体的教学成果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化学教学内容陈旧

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当前使用的化学教材还是十几年前的教材,教学内容十分陈旧,导致学生很难学习最新的化学知识。另外,老教材中很少涉及案例,学生往往将理论知识牢牢掌握,却不会实际运用,降低了化学教学的实用性。加上传统的化学教材内容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缺乏因材

施教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化学学习方面本身比较吃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方面的差异存在,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接受和理解知识,最终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影响整体的化学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我讲你听”“我讲你记”的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也能有效的维护班级课堂的秩序。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化学课堂气氛沉重,学生甚至会感到压抑,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4.实验性弱

化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经过教学改革,教师逐渐意识到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实际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往往带领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验,对教材中化学概念、理论等进行验证,缺少设计性、探究性的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自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

二、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策略

现阶段,针对我国高职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1.优化高职化学教学内容

化学学科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种化学技术、化学知识不断更新,高职化学教材也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一方面,化学教材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同时,保证教学案例与生活相结合,提高教材的生活性、实用性;另一方面,化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趣味性,能够吸引高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中,也需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性。

2.注重因材施教

针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的问题,首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一些学生对化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具有较高的效率,一些学生化学知识接受能力低,学习效率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于那些基础差,学习化学知识吃力的同学,教师更应该给予指导。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

3.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

高职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同时,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成为新时期化学教学的主流思想,在化学课前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安排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是高职化学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当然,化学实验教学中不能仅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师还需要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化学专业性人才。实验具有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后,还需要及时得到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教学改革道路上困难重重。在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化学实验性弱等问题,严重影响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进行。因此,必须优化化学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保证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提升高职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顾红霞,吴泓,徐茂.高职高专院校《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广州化工,2014

[2]李淑平.高职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6

[3]朱莉.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城市地理,2015

作者:赵莉 单位:宁夏工业学校

第二篇: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深化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应当确立军事理论课的学科地位,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等有关法规、文件的精神要求,地方高校已经普及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对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深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与时俱原则,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突破制约军事理论教学质量的瓶颈,以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一、坚持“三个纳入”,确立军事理论课的学科地位

国防教育既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强国都十分重视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前,高校虽然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军事理论课教学还不够重视。有的高校以军事讲座或观看军事电教片替代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的将军事理论课安排在晚上或课余时间进行,有的甚至以专业或学院为一个教学单位进行大班教学等,致使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军事理论课的学科尚待确立。为此,深化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就必须坚持“三个纳入”,以确立军事理论课程的学科地位。

(一)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高校要充分认识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将军事理论课纳入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学时、学分和教学内容,科学安排和组织军事理论教学活动,完善军事理论教学管理制度等,以激发师生对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热情。

(二)纳入高校学科建设体系

高校要坚持立足长远,着眼按纲施教的要求,积极推进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教参资料建设、教学制度机制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等,以满足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保障需要,夯实军事理论课学科地位的基础。

(三)纳入国防教育监督体系

高校驻地的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形成强势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浓厚氛围。要研究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军事理论课达标检查考评细则》,明确检查考评的原则、方法、量化标准和奖罚规定;要广泛开展达标创先活动,每年检查考评一次,并把在校大学生参加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的成绩存入个人学籍档案,作为评选先进、报考研究生、应征入伍的重要依据之一;定期组织由人大、政府、教育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执法监察小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等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拒不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对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不重视、不规范、成效差的高校,要依法进行惩处或督促限期改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纠。

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在教学系统中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地位,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优化教学内容,是深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是增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一)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最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目前使用的军事理论课教材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以军事理论教材为依据组织教学,不仅是按纲施教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规范性。但军事理论课是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统一体,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将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之中,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二)要针对不同专业或不同高校特色,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突显专业或高校特色

高校应当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具体教学内容不能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应该在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的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致起来,努力实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育人功能最大化。

(三)要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

适应国家安全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围绕军事课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目标,对现行的《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如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培养大学生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反恐防暴”和“自救互救”的常识等,以满足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过程

俗话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只要是有助于教学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方法,都可以考虑应用。具体来讲,军事理论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处理“两个关系”、搞好“三个结合”。

(一)坚持“一个原则”

即时效性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教学只有36学时(而有的高校甚至36学时还不能保证),这对庞大的军事理论体系来说,时间是非常少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一定效果,难度很大。时效性往往成为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技术性难点,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军事理论教学的质量效果。

(二)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总体把握和重点讲授的关系

现行军事理论课程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专题内容,其知识体系辐射很宽、很细、内容很丰富。每一个专题、章节都很重要,都要讲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可以面面俱到、平分教学时数,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节选其中部分进行重点讲授。

2.处理好内容与方法的关系

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坚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将自学、讨论、观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实地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比如,将一些理论性不太强、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节约教学课时;对军事高技术知识等内容的教学,可能采取重点讲解与观看影音材料相结合,以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而国际战略环境、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则可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军营和一些实用的武器,借此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

(三)搞好“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大学课程的网上教学,尤其是对精品课、示范课实行网络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并成为趋势。高校应在落实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时间、内容的同时,积极研究探讨和推进军事理论网络教学工作,以弥补当前高校军事理论学科建设滞后、军事理论教师数量不足、军事理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军事理论教学覆盖面较窄等问题。

2.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军事理论教学既要传授军事知识,提高学生的军事理论水平。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国奉献的精神。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授军事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用知识性代替思想性,必须把思想性与知识性紧密结合起来,寓思想性与知识性之中。

3.日常测试与课终考试相结合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军事理论课程考试一般采用一份试卷一份标准答案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考前死记硬背,对军事理论学习不自觉、不用功等问题,也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如能按照“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理念,将日常测试与课终考试结合起来,即对学生平时学习中出勤、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参观调研活动等日常表现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成绩以一定比例(以30%-40%。为宜)计入课程成绩,将有助于端正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艾跃进.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目标化教学与方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4(10).

[2]冯增其.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林成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和互联网在思政课上的优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变革、优化考核方式和完善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政教学

一、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困扰

经过近几年的课程改革,高校思政课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思政课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方式单一。现有的思政课授课方式依然存在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一名教师+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这便是思政课的全部,可以说这样的授课模式实在是难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加之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改革重视程度不够,任课教师对思政课课改缺乏主动性,没有真正内化教学内容,课程显得枯燥无味。在信息时代这个大环境下,如果依然固守课堂,不进行课程改革,不改变授课模式,只会让学生离思政课越来越远。

2.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实际。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然而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存在重书本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许多知识点的讲授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没有其他的资料佐证,难以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没法与教师产生共鸣,更不会用课堂上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三观便成了无稽之谈。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作为理论性的课程,其考核多以笔试的方式为主,这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考前突击记忆的学习模式。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维方式即不能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也严重地制约着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质量。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势

互联网授课模式并不是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的简单叠加,而是让互联网技术与课程进行更深层次地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逐步形成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以课程内容和教师授课理念为具体内容的教育体系。

1.课程更具吸引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佐证材料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体,使授课内容更加直白,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授课方式多样化。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授课模式则变得更加多样化。授课地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授课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上课时间。例如,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的时候,授课教师可以在QQ群、微信群等形式引导大家展开辩论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3.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更新速度快是互联网技术固有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及时地将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带到课堂中来,通过对社会实例和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剖析,使思政课更加具有生命力,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也会逐步地养成。

三、网络背景下思政课教改的出路

1.教学理念的改革。思政课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只是教学工作中一招一式的改变,而是各教学要素相互结合、不断优化、推陈出新。授课过程中要改“以书为本”为“以人为本”,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要位置。授课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使授课内容更容易被接受。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穿针引线,激发同学的思维,最终由授课教师高屋建瓴的利用理论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因此,思政课改革过程中,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师要学会身份的互换,授课过程中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容易被接受,课程总结的时候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引导,充分内化课程内容。

2.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需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将互联网技术纳入到课堂中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来,将重要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热点结合起来,使知识点由枯燥无味转变成具有强烈视觉冲突的内容。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认知,鼓励大家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最终达到互相交流,学以致用的目的。授课教师还可以将重要知识点及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热点,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方便大家通过手机客户端查阅,即方便快捷又能达到授课的目的。

3.优化考核机制。既然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那在最后的考核过程中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更加广阔的空间。对知识点的考核是必需的,但不是全部,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基础,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管理:①将互联网与课程改革纳入到教师的综合考评中来,给以教师必要的压力,确保课改顺利完成;②利用互联网的同时要加强技术监管,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信息合法性,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屏蔽工作,将不良信息的影响缩小到最小。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如何行之有效地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决定着高校思政课未来的走向,关系着思政课能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关系着能不能做到用于指导实际学习与生活。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善于采用新技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袁双龙.网络环境中高职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14

[2]杨霞.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5

[3]潘晓娜.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6

作者:郭闯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摘要:为了将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人才,本文对学生在金工实习期间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作用做出了分析,改革了传统金工实习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这些改革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热情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一、在人才培养中金工实习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第一次实习就是金工实习,他们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各种材料的性能,一些机床和它的加工方式都进行了解,在操作一些设备上掌握了一定的要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对将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在实习中,学生随时可以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通过一定的措施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金工实习中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还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上,金工实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金工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金工实习中,大部分只是对操作训练比较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产却有所忽视,产生了让学生当工人,但忽略他们当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师的现象。教学的模式比较简单,没有一定教学手段,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尽管教师传授给学生们的经验是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他们的经验缺乏一定的现代化效果,这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三、对金工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实习的内容要围绕实习的目的安排

金工实习的内容要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培养他们的技能上。设计的基础就是工艺,如果缺乏一定的工艺基础,就会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有很差的工艺性,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产品无法加工。所以,在学生的冷加工实习中,加入一些钳工、车工等工种,可以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很多。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实习的产品,保证产品的种类要齐全,采用一些比较典型的零件,让学生在加工的时候有很多的方式进行加工。金工实习是真正需要自己动手做的实践课,这让学生对金工实习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实习的责任感。

2.增加学生对实习的感性认识

与课堂教学相比,金工实习的方法直观生动,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工具、量具的应用,机械加工的技巧以及设备结构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为学生们讲解切削原理、机械加工工艺等术语,学生很难理解,但在金工实习中,学生就可以和教师一起研究,这些术语可以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变得非常容易,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加强能力的培养,提高金工实习的效果

金工实习的内容应该把教学作为重点,不仅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起来,还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加以关注,在实习中要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权,为他们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上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工艺分析能力,还要加强本身在操作上的基本功训练,需要对各项操作技能都掌握好。

4.结合理论和实践

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将学生的实习,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依靠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育有一个好的配合,学生自觉性以及主动性的学习最为重要。第一,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多问多想、多看多记。对以下机械加工中的几点问题一定要注意:

(1)在机械加工中,那些机床比较常用?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结构特点?

(2)加工过程中最基本的方法有什么?加工的范围和加工的精度有什么不一样?

(3)在加工过程中,通常使用哪些量具、夹具以及道具?它们都有什么样的作用?

(4)各式各样的加工方法对零件的结构性有哪些要求?第二,要求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实际的操作才可以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金工实习的基本方式就是实际操作,还要让学生们知道,实际加工并不要求数量,而是对质量比较重视。

四、指导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对金工实习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实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应当把枯燥、繁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们不会产生厌倦感,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涉及。改革金工实习的教学,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可以使金工实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个更好地发展。参考文献:

[1]刘超,王红奎,张树国.高校《金工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

[2]张建军,李庆东,马永昌.加强金工实习培养农业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J].农机化研究,2004

[3]王涛,张秀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的金工实习创新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作者:严志全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