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改革

摘要: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任课教师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传统的常态的“传道、授业、解惑”向非常态的“悟道、受业、生惑”教学转变;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突出技术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注重能力,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达到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转型,引发了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岗位的各个学者的思考与探索。怀化学院宋克慧提出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1]。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2]。鲁东大学刘焕阳教授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3]。不论从哪个观点出发,从理论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结合到各自学校所属地方经济的差异,教学实际有很大差别,也有不少同仁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有针对课程体系的,有针对实验教学的,有针对专业实训的等等,相互之间不能照搬照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具体教师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较为鲜见,仍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努力进行探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邢台学院,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结合我校办学地位和邢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已经制订了13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将成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对地方院校的本科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

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关键在于授课内容的“精”与“实”。“精”是指课程设置精选、理论学时精减、教学内容精细;“实”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4]。《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干课,同时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将理论充分的联系实际才能将之学好学活,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应随之创新,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尽可能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如讲解“生产菌种的分离与筛选”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为例,讲解“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以“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诱变选育”为例进行,将科研问题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渗透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化解,使学生自然顺畅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其思考、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

(一)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理论学习往往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只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课时数、学分数,还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均无法与理论教学相比。而现代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13版生物技术专业中《生物工程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的设置旨在通过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不仅可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将各门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如《生物工程实验》有关《微生物工程》部分的内容,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就在恰当的时间布置作业———完成《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酶活测定》实验设计,然后在《生物工程实验》中按照设计进行实施。为了保证其可行性,实验设计在实施前上交,教师根据实验室仪器、药品等实验条件对其进行把关,将设计方案相近的学生结成实验小组,将方案做出细微调整,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室处于开放状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实验进程。因此,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小组进行不同阶段的实验,各项操作要求学生人人参与,独立完成,涉及通用的材料、仪器设备等,各组间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先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讨论解决,若学生不能解决,则将问题报于老师。老师视情况可选择当场引导、分析、解决,亦可选择在理论课上将相关内容渗入,使学生领悟。随后可再延伸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使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而且使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生“助研”

“本科生助研”是我校经过数年的本科教育与实践凝练总结出的一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学院在这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以自行拟题,也可在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承担一部分工作,以子课题的形式参与进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整个程序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项目实施、实验结果观察与数据记录、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分别在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强调不要加入主观意愿,试验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是试验而非实验,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失败分析失败原因,与预想不同分析其可能性,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我院针对13级生物技术专业专门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内容之一。连续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被安排在邢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邢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单位,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测样、撰写质量报告等各个程序;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负责住宿安排、安全教育、小组分工、专业指导等工作。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参与和完成各项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了解了质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切实懂得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结点,使学生的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使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升华。总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助研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笔者认为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希望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成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设置成连续性、开放性的大实验。教师教学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组成员应根据实验安排积极参与,自觉进行各项操作,遇到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向老师咨询等多种途径主动解决。

(2)加强实验耗材的管理。由于多组实验同时进行,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器材,不能为自己使用方便,把其他组的器材拿来就用。公用的器材要放于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摆放。将要使用完的耗材及时登记上报老师,以便及时购置满足后续实验的使用。

(3)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受实验经费、实验条件的限制,共用的器材比较多,小组间要相互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均要进行卫生扫除,养成个人产生的垃圾个人清理的习惯,如培养皿、三角瓶的清洗等,然后安排值日组,每天轮班进行全局的垃圾清理,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三、学生考核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考核体系遵循“重能力,重成效,而非重分数”的原则。目前理论课程的考核包括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分别占70%和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日常的上课出勤、听讲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实践教学考核重技能,重操作。如《微生物学实验》最终考核时是采用操作的形式。在考核前两周教师告知学生考核形式、考核范围,然后开放实验室,允许每个学生随时进行相关的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顺序和考查题目,教师在认定成绩后,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通过考核知道自己的错误或失误在哪里,留下深刻印象,掌握规范操作。这样的考核,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重在成效而不是分数,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传统的常态的“传道、授业、解惑”向非常态的“悟道、受业、生惑”教学转变,即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导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的问题,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突出技术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注重能力,将“考生”变“学生”。总之,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4]王建勋,吴远远,武立民.构建产学研一体教学制度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邢台学院地方性、应用型优秀实践案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5,30(2):1-9.

作者:唐蕊 张雪辉 武宇红 单位:邢台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