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10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10篇)

第一篇:非指导性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一)逐句讲解,细碎烦琐

现在许多高中语文教学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沿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让学生分析句子内涵、段落大意、每段中心思想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中生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很重,学生往往比较愿意把时间花在成绩提高很快的科目上,对于语文这种靠平时积累的科目,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忽视,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还是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成绩提高慢,对语文学习也会日渐烦躁,提不起半点兴趣。

(二)主题式教学

相较于逐字逐句的讲解,主题式教学有其进步性。其在讲解文章时抓住文章大意,从全局的高度去把握文章,避免了琐碎的缺点,但是这种方法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一些内涵与情感表达较为丰富的文章教学时,就会有一些疏漏,《边城》《祝福》这种文章,其情感较为复杂,作者的个人风格也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考虑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剖析,就会导致学生错过对文章艺术风格、叙事特色等的赏析。文章的主题剖析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点,除了主旨,文章能够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主题式教学的缺陷在这里就暴露出来了。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非指导性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即不给学生以过于具体的教学,而是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自主感悟,而后将文学作品的精髓领悟透彻,再进行表达阐释,从而实现“消化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为学生进行自主理解构建一个合适的契机,让学生在自由阅读文章的同时体味文章中的意境,与作者进行交流与对话,品位作者的情感,通过“悟”,真正提高学生的品位,提升语文素养。与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不同,语文这种人文性质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对待具体的作品,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以为学生创造符合文章的情境与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内在动力,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会变得尤为热烈,对学生的交流、感悟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热烈中学生的思路有可能会偏离轨道,例如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脱离作者的生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收回思绪,回到“正轨”。要使非指导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首先教学者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要对相关文学作品有丰富的积累,这样才能在课堂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提升内在修养。例如诗词的教学,古诗词相对于现今的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得到思想上的熏陶,教学者就应当有足够的古诗词底子,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由的穿插与拓展延伸,不拘泥于书本,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悟,以提高教学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当点拨即可,过多的指导性干预反而会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学科,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被充分挖掘,需要通过教师辅助、学生合作等方式提升语文学习的内涵。实践证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富有启迪性和教育性的环节,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起到了检测和修正的作用。另外,语文阅读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学习,能拜读更多的名家文章,能进行延伸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

作者:吴然 单位:江西省广丰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研究

语文阅读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发现学习概述

发现学习法最早于1960年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被提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被称为问题法和探究法。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能力等,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文章的认识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其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而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创建阅读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兴趣、性格等的不同,利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熟悉、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求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履行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学生和新课程保持同步。

(三)坚持自主合作学习原则

发现学习的运用要求教师坚持自主合作学习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发现,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

(四)坚持探究发现阅读原则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感悟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文章阅读和问题思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实现高效阅读。

三、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方法

(一)学生自主发现

发现学习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可以采取朗诵发现法,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激发学生的联想,体会阅读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例如诗歌《氓》中充分描述了古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和善良坚决的品格,教师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有节奏的朗诵,重点品味诗中的关键性字词,很容易能够发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主旨。

(二)教师引导发现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时,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的引导应具备时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并快速判断,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在进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曾皙的理想,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讲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使学生意识到曾皙理想中大同环境下人们接受礼乐教化的景象。教师的引导应具备适度性。在引导时直接代替或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点拨适度引导。例如在阅读《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停留在的罪恶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品读,发现其中包含的另一层感情。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找出“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等句子,从而感受到巴金老人的忏悔之情。教师的引导应具有针对性。通过补充、纠正、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层认识走向深入认识。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学生在阅读后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其中内容,并未深究作者情感,教师可以实施追问学生“苏轼为什么在赤壁之战的众英雄中仅选择了周瑜?突出周瑜什么?你体会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发现教学旨在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的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运用,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徐丹 单位:贵州威宁县民族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阅读教学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思路,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有效阅读的前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动力,是成功开展教育活动的先决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才能产生愉快的情绪,才会主动地去探索。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配合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应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具趣味性、人性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感受,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最终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如,由于学生的能力和起点不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策略,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一些更高层次的阅读材料,也就是“跳一跳,够到果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体验成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切不可急于提出阅读教学和设置阅读任务目标,此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循循善诱,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迈进阅读的大门,激发其学习动机,点燃阅读的热情,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良好阅读习惯———有效阅读的保障

成功的阅读教学是实现不需教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实现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它事关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教师语文教学的成败。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阅读更高效,阅读质量和效率更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勤动笔、多动脑、会用工具书、注意阅读卫生等。学生只有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才会产生丰富的感官体验,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为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学会借助多种辅助工具来完成阅读,比如翻阅工具书,上网查询等;另外,学习也需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持阅读环境安静、光线充足、坐姿正确、合理休息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阅读习惯养成首先也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教学,双管齐下,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名篇,可以发挥教材的资源优势,开展课内阅读教学,在课堂内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阅读行为。同时也应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沉淀,在阅读中感悟情怀,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组织课外阅读竞赛,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比摘录,比字迹,比感悟,比阅读量,比问题多少等。对那些表现突出,能力强的学生应及时鼓励表扬,推荐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演讲、朗诵活动,在全班树立学习榜样,并让其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习惯,让其他学生都作一对照,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榜样的感召下,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三、培养想象力———有效阅读的升华

中国汉字是一种艺术,通过汉字声调的变化、组合、顺序变换构成了一句句美妙的诗句,一首首美妙的乐章,它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君不见,世界各国兴起的汉语热,孔子学院也在世界遍地开花,都大大提升了汉语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融合。学习汉语是需要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自由的海洋中,使学生不仅感悟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使学生体验词语的内在含义,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世界的表达,从而理解整篇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如在欣赏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时,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来看到图画,看到生活,看到情感的抒发,使其置身于作品中,享受意境的美妙,情感的陶冶,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中,有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在读到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所描述的景象,开展丰富的联想,想象生活中与之相适宜的具体事物,诸如芭蕾舞女等具象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美景,把死的文字通过想象转换为鲜活的形象,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富有了人生寓意,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创造阅读的氛围,营造快乐、活跃、有生机的阅读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丰富学生的学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阅读中全面发展、成长。

作者:张良良 单位:江苏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一、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对阅读的偏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关注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持续,使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选择。阅读教学性研究所针对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研究能够从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内容出发,建立起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语文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与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生难以控制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内容,无法熟悉阅读要求和阅读技巧,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思路不清晰

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课文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易于学生来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情感、思想等,这些能力的掌握如果都依靠学生的自主能力来完成,必然会有较大的难度。有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也能够从阅读中取得自身需要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开展阅读学习,就必然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规律性缺失

阅读教学需要有一个整体性规划,即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应当以某个内容为学习重点,而在下一阶段学习重点就要有所转移,这是教学规律性的基本要求,通过规律性安排各种基本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综合性、均衡性能力。然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规划时缺少对这种教学规律性的关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缺少情感阅读

情感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阅读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情感阅读无论从范围上还是阅读深度上教师表现出不足,使学生对作品或课文的理解程度不高,同时也无益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1.建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再选择具体的阅读文章、阅读重点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阅读教学提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目标确定的原因、内容、方法,同时还要对目标完成的步骤有明确框架,让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能够更加顺利、阅读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建立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步骤,教师在阅读教学实施之前应当首先为学生营造出合适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使整个阅读过程的接受程度更高,理解更加准确,进而满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鸿门宴》为例,整个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基本文言阅读基础知识,还需要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就应当先以文言表述为引来将学生带入文言的阅读环境中,然后再借助文言形式表述部分与鸿门宴故事发生背景相关的历史情节,最后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阅读状态,高效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3.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教师对阅读技巧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水平的关键,学生仅仅通过自主阅读无法完全掌握作品中的关键学习要点及重点,所以技巧对于阅读学习来说极其关键。以《边城》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技巧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收集并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掌握作品创作的背景,这样就能够使整个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另外《边城》的最大特点是在优美语句的运用上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些优美的写作手法都是学生需要关注并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背诵或者抄写来加深对这些语句的印象,进而对整篇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4.开发多元化的阅读内容

多元化的阅读内容是指除课本之外的其他阅读,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颠峰作品,包含了几百个人物描写,以及丰富的诗词描写,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高中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已经毫无压力,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深刻剖析掌握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影像,都是能够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科学途径。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调整与提升,要想满足新课改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就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阅读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周多学 单位:甘肃山丹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两种形式,课堂阅读教学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评价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而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既可以阅读书本上的课文,也可以阅读课外读物,这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积累的方法所在,因此,无论是课堂阅读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对语文阅读作用的正确评价,高中生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写作初衷等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特别是针对一些古文或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过秦论》这篇课文时,就要依靠阅读来使学生认真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内涵所在,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道理。可见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和疑点,这时教师再给予正确指导,答疑解惑,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1.高中语文阅读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对新知识、新问题由浅入深的引导并加以逐层剖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可以在学生阅读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出“刘和珍是怎么死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一名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纪念她”“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针砭了什么”等等,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最终理解课文结尾时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意义所在。可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能够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2.高中语文阅读激励性口头评价

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要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由于高中生自尊心较强,甚至有的学生爱面子,一旦教师在课堂上否定或批评他的阅读时就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会抵触语文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阅读方面的优点,并给予肯定的激励性口头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对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样应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在阅读课上积极思考,乐于阅读。激励性口头评价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能够使阅读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性口头评价是乐于接受的,而且还会更加认真细致地主动阅读,这无疑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的重要表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可以使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有效培养阅读能力、阅读动力和阅读毅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融合能力和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好激励性口头评价对于阅读有效性极为重要。

3.强化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工具,是教师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有利保障,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重要法宝。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而言,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强化课外阅读质量,从而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鸿门宴》时,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秦始皇、刘邦、项羽等人物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当时事件所处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梗概以及人物所表现的英雄气节等有所了解和认知,使语文阅读有效性得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实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在阅读中还要恰当地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同时还要不断地强化课外阅读,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帮助,最终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封海燕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一中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

我国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困扰和束缚,校园中老师总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对象,手把手式地传授知识,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是一味地等着老师教学。高中语文阅读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目前我国教育最新的改革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一改传统的学习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样校方才能在改革中求发展,最终达到老师、家长、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努力的效果。

一、高中语文阅读合作学习的运用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教学中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老师以团体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最终达到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及自主学习性,并且能够在学生团体中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提高语文综合水平,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在文章中营造出来的情境,并且能够把这种情境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阅读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团队中的成员可以把阅读之后的感受互相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这也是合作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展开的方法

1.设定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校学习,最好的引导者就是老师,因此老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渠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老师采用的手段越感兴趣,学生也就越热爱学习。所以在合作学习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时候,情境学习就是语文阅读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老师应根据文章内容设定一个情境,学生再根据情境,自发展开对文章的理解,并且在合作小组中用感情阅读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保证学习效果。

2.分组教学,加强学生之间交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分成小组,每个组选出一个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每堂课上组长都是流动的,这样每个人都会有机会提高组织能力。这样分组学习之后组员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同时也能够让气氛更加和谐,还可以保证组员之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这样整体的水平就比较均衡,老师安排下来的任务也会比较容易完成,还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3.对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评价

老师在给学生分组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否能够接受,能有哪些好处,都需要让组员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学生能够看到别人眼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还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在阅读学习中,掌握阅读要领,培养阅读能力,最终达到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合作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成绩的好方法。但是合作学习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掌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每堂课都采用这种方式,用不了多久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并且在语文阅读课程中,有些文章并没有探讨性,有些虽然适合阅读,但是非常容易理解,这样的文章就没必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其次合作学习一定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性,不能够分成两节课,或者分次数讨论,这样会导致学习成果的降低。因此合作学习还需要在探索中求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最全面和最高效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对整个班级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合作学习还能够增进师生关系,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这样老师能够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不断地更改授课方式,保证最终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我国高中语文的教育水平。

作者:赵月桃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横州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策略

一、对话策略——合理话题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前提基础是设置合理话题。成功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基于合理话题之上,但对话式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在过程中会衍生出某些新关注点。当前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式阅读,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不过由于阅读范围较为广泛,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设置的话题过大。故此还应设置小而精的话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话题有助于给出学生阅读明确的方向。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课文阅读教学时,明确话题方向性指引作用,设置如下话题:为何鲁迅先生会写下《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进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鲁迅的思路和文章风格。同时,话题设置难度要适当,切勿太难或太浅,太难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例如,在《秋水(节选)》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曾提出问题:通过文章可看出庄子的何种思想?但由于学生不熟悉庄子,更不熟悉庄子的思想,加上课文是节选判断,对于学生而言很难看出其中表达的思想。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一问题难度较大,无法有效帮助到他们,因此设置话题需难度适宜,方可起到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认识的作用。

二、对话策略——开放对话

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曾说过:“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贯彻对话策略,开放课堂的对话过程至关重要。与传统语文教学不同,对话式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把握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提供给学生更有广度和宽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思维方式丰富思想。例如在《合欢树》教学中,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利用诗歌《仿佛》(印度诗人泰戈尔)作引,促使学生在诗歌的引导下快速进入文本情境,可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而在课堂中母亲性格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茫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未曾切身体会过,同时课文也未提供完整的信息页,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进一步拓宽对话渠道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该处应用了作者在秋天怀念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基于这段文字之上,理解母亲在课文中的情感,分析母亲的性格。但要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痛苦,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不易达到的,因为通篇文字中,对于母亲坚强和痛苦的描写,作者言语中表达得并不明显,只是隐藏在只言片语中,要确保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这需要拓展阅读材料,去起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实践教学证明,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拓展材料可起到促进性的作用。故此,为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与作者及作品进行对话,笔者在课后要求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史铁生),这是他的另一篇散文,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实质上,语文课文作为人文情怀的载体,承载着传递的重要作用,教师“教”的终极目标是“不教”。延伸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是否能够对课文有所把握和领悟,延伸阅读将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延伸阅读材料选取时,还应选取与原文相关的材料,可以是主体相同但作家不同的作品,或是同一位作家但不同的作品,具体该如何选取,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唯有如此,方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深入透彻的理解文本。

三、对话策略——引导

学生对文本理解时受知识积累等因素影响,在广度及深度方面皆有不足,但教师若能在学生展示和讨论环节中,紧抓学生理解薄弱之处,及时引导学生深刻地鉴赏、品味文本,将使得学生直击文本深处。例如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教学时,学生展示对贝尔曼画叶子场景的补写,通常会将其刻画成舍生取义的形象。但此处为学生认识误区,教师应紧抓这一误区,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在画叶子之前贝尔曼就知道自己将得病死去吗?通过问题使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进而深入思考探讨贝尔曼究竟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当学生经过探讨后,便能认识到贝尔曼作为一名普通的小人物,画叶子救琼珊只是源自自身内心最朴素的想法,而非将自己刻意塑造为英雄,因此,贝尔曼这种“自觉”的行为反而显得更为动人伟大。而整个过程中,教师仅是作为引导者,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与文本进行良好沟通搭建桥梁。

四、总结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环节是关键。对语文学习者而言,任何的文学作品、词句均是完整的世界,它们都基于一定的语境。所以,师生与文本要实现良好的对话,前提是为文本设置一定的语境,在这一基础上师生及生生间的对话才可突破片面性、局限性,由此可见,对话策略中运用整体性原则至关重要。另外,生活化的运用也同样重要,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为提供给学习者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并能为学习者带来更多快乐的体验,同时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还可激起学习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生活化、情景化学习情境,对学习者将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何丽仙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教学探究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只是给学生灌输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要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我国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语感教学方法的探究非常有必要。

一、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注重阅读后面的问题的回答,不重视阅读本身,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同时,在教学中缺乏对文体的指导,学生的文体意识淡薄,这对阅读效果和语感的培养极为不利。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文章的文体。教师可以将文体教学贯穿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文体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一)论述类文章语感培养要注重语言思想的深刻性

论述类文章的思辨性比较强,注重说理,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作者是如何用论据证明某一个论点的,学生要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的深刻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例如:教师在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感悟和理解也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体,对文章的逻辑性、科学性、严密性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学生就会对论说文的语言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以后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二)实用类文章的语感培养要注重语言的真实性

实用类文章的实用性较强,在讲实用类文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材料的来源和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联系等。此外,对文章的实用功能和基本格式都要有所了解。学生要能够自学阅读科普文章,这类文章的难度较大,学生只要能读懂大概就可以了。例如:在讲《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这一类文章的语言特点,而不是死扣一些专业性问题。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达到高中语文实用类文章培养语感的教学目标。

(三)文学类文章语感的培养注重感受语言的美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学生通过朗读此类文章可以陶冶情操。目前,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缺少对语言的鉴赏,只是一味地讲解文章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感悟文学语言的美感,因此教学方式应该有所转变。教师在讲解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外,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文学语言,感受文学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一种审美的享受,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字词的学习,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学习,文体不同语言特征就不同,将语言大概可以分为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风格是不同的。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一)通过议论文和说明文培养科学语言的语感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忽视学生科学语言培养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科学语言能力。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科学语言的培养。科学语言主要存在于科学论著、法律文书等议论文和说明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处理一些科学性较强的信息,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能够迅速处理科学信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语感,包括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做事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

文学语言主要存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应该以引导揣摩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音乐美作为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形成文学语言的语感,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刺激时,才会自然而然地领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具体来讲,在诗歌散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着重从意境和情感方面体会语言,在小说和戏曲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个性描写方面感悟语言。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种缺失,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文章主要从语文文体方面和注重学生语言意识培养方面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语感教学方法,希望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有所帮助。

作者:陈晓春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第九篇:全息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全息”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现代全息理论是以“全息”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整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子系统)都包含整体(母系统)的信息”。随着全息理论的发展,教育领域内以现代全息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全息教学论,其已成为现今应用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相对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子系统”,阅读文本中的字词相对于句段也是一个“子系统”。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得多,学生阅读得少,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的目的不是灵活地运用知识,而是为了应对考试、提高成绩。这不仅降低了阅读的实用性,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息理论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独立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全息理论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背诵和默写;督促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全息理论要求教师转变思维,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实践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时,对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大多数学生认为贾雨村是个阴险毒辣、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人。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由于门子过于精明,且喜欢乱卖关子,贾雨村这样充发门子是否也能够被理解呢?过于片面地说贾雨村阴险毒辣是否冤枉了他呢?通过创设这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激发其自主探究和创新创造的精神。

二、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

全息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则是学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只有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比如,学生喜欢默读,喜欢在阅读过程中查字典,而这两种阅读方法隐含的要求是逐字逐句地读文章。其实,纠结于文章的生字生词难点既不利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又容易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此,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大声地读出来,尽量少查字典,注重筛选有用的知识,忽略不重要的生词和难懂的长句子,侧重理解文章整体的意思。对于那些生词,可以根据构词法进行推敲,然后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来推断其意义;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长句子,可以把其分解成一个个自己能理解的短句,然后根据上下句确定其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误解一些词汇和句子,对此,教师不应直接指正其错误,而应引导学生对误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推敲,直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于那些学生很难理解或经常误解的词汇,教师应在课堂上专门拿出时间,鼓励全班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开展“头脑风暴”,发散学生的思维,最终解决问题。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晦涩难懂。若从字面上来看,读此诗确实障碍较多,学生的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可采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对学生逐步引导,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反复朗读,主动鉴赏,着重理解难词、难句。

三、加强快速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给出文章和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中,文章的选择和时间的控制是关键。文章要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能看懂;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学生必须查字典去翻译文章,以锻炼学生猜词和分析句子的能力。不过,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在开始的时候选择的文章可以简单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逐步增加文章的难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文章中的词语或句子来阐述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在提问结束后,教师应着重讲解文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为了激发生病的琼姗的生命意识,竟半夜冒着风雨在窗外画上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主人公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感知其深刻的世界观及人生观。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扶弱济(j)ì困”“窗槛(kǎn)”等字词的正确读音及含义,并找出文章中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初步感知主人公的形象特征,进而对“贝尔曼”给予重新审视,归纳其形象的典型性。

四、建立真实的场景

语言是一门工具,传承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所以说要想阅读得好,除了提高阅读能力外,还应积极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全息理论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通过图像、声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而要想建立真实的场景,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远远不够,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刊物,比如优秀的书籍、杂志和影视作品等。此外,我们应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允许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训练课程。通过阅读训练课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接受程度。比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文章主题。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笔者将全班学生分组,四人为一组,并挑选学生扮演文中人物,让他们自己琢磨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征,思考如何表演才能生动形象。剩下的未参加表演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边看表演边质疑,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作者:杨燕 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在新课程标准中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就提到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课程总目标中也再次提到应使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阅读所积累的语言材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储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作就不难了。可见,阅读在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际上,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抓好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其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因此,新课改推行以来,我们都在为如何多角度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不懈探索着。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须从兴趣激发入手,通过课堂引导和课外阅读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这样的一步步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具体在教学中如何做,我总结为以下三点:

1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但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另外,我总结到在阅读教学中,“读”也是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一种方法,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采取了默读,诵读,精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学生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在朗诵课文时展现给同学们。

2补充课外经典读物

目前高中阶段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本里所选篇目大都是文化经典,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十分有益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将阅读的视野仅仅局限于课内,应该开拓阅读的课堂,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提倡少做题,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许会对阅读作品缺少方向性、辨别性的选择,教师应该先向学生阐述了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在课外阅读初始阶段里给出范围进行指导以供学生参考。像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国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典四大名著……这些名著从不同的层面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在一本接一本的阅读中,他们享受着文化带与他们的饕餮大餐,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充实,而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亦能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使之可以自如地阅读、理解更多更好地作品,能够适应未来的学习。

(1)主动阅读。一切外因都要靠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那么他就一定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2)勤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动脑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3)勤于摘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任何积累都可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目前我的学生中已经有人积累了4本厚厚的摘抄,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在生活中做任何事也会是很有条理的。

(4)勤查工具书。善读者一定能善用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关于字词等方面的疑难,不一定马上告诉学生,可以要求其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及时做好记载。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优秀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体现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作者:凡宣光 单位: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