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1.古诗文教学语文的逻辑性

在语法学习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古代诗词格律因为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定,所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效果很好。教学杜甫《登高》一诗,笔者要求学生对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行逻辑理解。很多同学认为“苦”是形容词“艰苦”或动词“苦于”的意思。之后我用提示的方式,要他们通过词性的理解来反思。就有学生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根据对仗的原理,“苦”和“新”对仗,“新”是副词“刚刚”的意思,那么“苦”也必然是副词,从而得出应该是“非常”之意。这样,学生对文本的错误理解得到了纠正。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有着形象性的特点,在逻辑上更接近辩证而不是分析,所运用的说理方式往往是通过直观浅显、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文言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具象化、形象化的意象表达。如《劝学》,除了少数地方直接说理,其余几乎是比喻。课文第一段连用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论述学习的意义。荀子把学习的深奥道理寓于大量常见的、直观的事物中,使读者容易接受。这里就存在着,对于文中出现的各种比喻,并不是所指客体的实际状态,而是喻象表达所指。这些不断出现的比喻和学习程度的重要性是层层叠加的。只有深刻地理解这点,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荀子所表达的意思。

2.文本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中存在着阅读量大的问题,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和精度,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呢?可以通过逻辑思维的锻炼来实现。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着逻辑结构的,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能选入的阅读文章更是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在实际训练中,特别要注意那些如“根据上文可知……”或者“由文中得到的提示,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的问题。这种问题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只要顺着问题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就能很快得出答案。对于一篇文章的结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顺着一个逻辑结构来表达,这个结构是文章的灵魂。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情感、告知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结构来展开的。在文章阅读时,要抓住具有连贯性的词句,因为思维过程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具有指谓性和交际性的语言是由语词指号构成的体系,是语词指号和语词意义的统一体。通过一些关键词句及问题形成的概念来判断文字背后的表达,才能推理出作者的意图。如《说“木叶”》一文,从辨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渐进性改变来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的情感在这种暗示性中改变。只有把握住各个阶段凝缩的作者不同程度的感情,并将这种阶段性的文字表达为一个个概念。要明白这种概念是作者思路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才能深刻理解全文,这种分析概念来推理文章的思考,是一种逻辑思维的锻炼。

3.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运用包括很多内容,无论是语法语病的修改,还是选词填空的搭配,内容都是由最基本的逻辑结构串联起来的。高考语文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四题: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语言的连贯性是短文内容保持统一的基础,而要将语言的连贯性表达清楚,首先要把握住短文内容一致等逻辑性。本题第一句说明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从逻辑上可以推断,下面应该是对书院有一个整体的描述;再根据短文最后一句话“特别”一词引出的文化气息,可以逆推出前面一句应该是写文化有关的。那么中间的句子就应该是通过③整体→①格局→④布局→⑥方位→⑤特征→②概况,很快就能够锁定答案是C。

4.结论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很可能与我们的方法认知和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逻辑思维的培养锻炼不足是创造力弱的重要原因。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更多被强调其人文性,严密的方法往往认为会破坏语文学科的这种感性美,不考虑语文的内在联系是很难有所创新的。语文学科也是具有逻辑特点的,针对其特点,我们应不断探索,加强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以前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效应,布置作业时,要重点运用巩固知识的方法,不断重复相同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了解。所以只要持之以恒,当练习熟练到潜意识程度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一眼就发现句子是否通顺、语法是否错误、逻辑结构是否合理等等,从而弥补教学中因其他因素限制造成的不足,也才能使语文学科有更多的创新。

作者:刘兰芳单位:云南红河州屏边民族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