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地理气候教学的整体把握研究

初中地理气候教学的整体把握研究

摘要:

依据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气候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树立中长期教学目标,在进阶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在地的情况,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渗透地理的学科思想。

关键词:

气候;地理技能;教学策略;人地关系

初中地理学习中“气候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气候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对于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课标要求

2011年公布的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气候”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能够辨析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常规的反映天气气候的时空分布图表资料的阅读方法(主要涉及1、建立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初步培养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气温与降水的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第二、能够描述某区域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情况对主要特点进行概括说明;(对气候知识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心智技能)。第三、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气候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气候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地理要素综合的能力,建立人地关系)。

二教材关于“气候”内容的安排

人教版课本对“气候”内容的安排是从世界到中国,认识是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

(一)七年级建立天气和气候概念的教学策略

通过海陆分布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空间差异在地图上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气候抽象的地理学概念,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这就需要将学生多年累积起来的生活经验利用起来,借助这些感性知识,通过抽象和概括,激活孩子的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尤其是对于天气和气候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应利用比较法,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顺利接受,把握准确,在比较中明确了二者的差别,也渗透了地理学科思想中的“区域差别”和“时间尺度”的概念。

(二)培养从图表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地理心智技能的一种手段。地理心智技能不是简单地动手能力,而是指导动手操作的头脑中的一种内部语言,借助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地理心智技能可以有比较明显的心智活动步骤,可以是概念、原理等知识应用与转化的思维活动程序,这些活动往往承载着地理信息的转化,体现在对习得的概念原理的应用。世界地理七(上)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着利用图表,进行学习,从图表上获取信息。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内容,先要学会从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上获取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等简单的信息,再说出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反过来,锻炼学生根据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智技能。通过前面对读图能力的培养训练,面对世界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等降水量分布图,通过读懂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地图,来试着自己通过地图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认识地理学中“差异”;从差异中寻找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在锻炼读图分析能力中开发心智技能。在“世界的气候”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几个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区,从不同气候类型中明确区域间要素差异的存在。联系前面学习的,经纬网,海陆分布、地形等知识,通过看图举例说明三要素对气候的影响,再举例说出气候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感性认识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气候影响生活的感性实例,开始渗透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思想。

(三)运用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以区域案例加

深气候知识的学习,推进地理技能的培养本部分,实际上还是将上阶段没有深入落实课程标准,通过具体的区域案例加以落实。有选择的用好世界地理的不同尺度的区域案例,训练、提高学生概括、总结区域气候特点的能力,选典型案例,引导探究,认识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的例子。教学策略以《欧洲西部》为例,发达的畜牧业是本区域的一个重点内容,思考发达的畜牧业和气候的关系,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指出气候类型,在利用图表简单分析出气候特点;然后,说出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利于发展畜牧业。通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智技能。

(四)在探究影响气候因素中进行区域要素综合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综合的能力,树立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地理学科思想。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利用已有的读图技能,读图分析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然后,加强从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读图、综合、表达能力,将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图、中国经纬网图和海陆分布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自己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所在地的维度,海陆,地形等地理要素差异,进行初步综合,找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并且归纳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具体实施策略:可以先以北部东西气候差异分析得出海陆因素的影响。结合分析过的漠河、天津、海口的气候特征资料,对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相差不大的东部季风区气候的南北差异入手,分析得出纬度因素的影响。接着拿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候差异,得出地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利用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的例子,在气候的南北东西差异的基础上地形的影响使我国的气候进一步复杂多样。总结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结合课本活动“对比齐齐哈尔与巴黎,北京与纽约的冬夏温差”进一步明确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气温的影响。通过课本活动内容对比处在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分析景观差异,气候差异原因。对学生的表达要强调由海陆因素形成的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从而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现我国气候雨热同期的优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以生活化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向学生渗透人地关系的学科思想

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初中阶段虽然不能像高中一样进行深入透彻的探讨人地关系,但是,必须要有人地关系的意识和概念。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地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渗透人地关系的思想。如:以学生所生活的大港油田地区为例(炼油厂位于油田城区的东南部,一中和四中位于炼厂的西北方向),每年夏天城区大部分地区受到炼油厂难闻臭味尾气的影响,不敢开窗。由于这一点学生们最熟悉,课堂上以此问题学生看地图展开分析:1、为什么一中和四中夏季总有臭味影响,冬季却很少?2、怎么解决?假设炼厂搬迁,搬到哪个方向对城区影响小?3、如果炼厂改建成燃煤暖气供热站,烟尘对城区影响大吗?4、搬迁,或改成暖气供热站,污染物对油田城区影响不大,影响其他地区可不可以?探究、分析回答四个问题的过程,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便是逐层的推进的过程。第一,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地理知识寻找原因(发现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寻找解决办法,从简单的搬迁减少对城区影响,全面认识季风变化的影响(结合了风向和地理方位)。第三,原地改造暖气供暖锅炉,将当地季风风向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综合考虑得出了,危害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但没考虑“地球村”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将人地关系从局部扩大到全局。(不危害自己区域,也不能危害其他区域,建立“地球环境的整体统一性”的人地关系概念)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同时,地理作为中学阶段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也将是我们地理教学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素娟.教有智慧的地理[M].北京出版社,20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友发.浅谈初中地理气候的教学[J].经验交流,2008,4.

作者:齐金峰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