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研究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研究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科学认识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是当前的关键性任务。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这些特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内在规律,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又能有效引领新常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其本质上是一种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适应新常态的关键环节。

一、经济新常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速,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空间,另一方面新常态带来的绿色行业发展新契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未来十年将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首先,经济新常态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的宽松宏观政策环境。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发展循环经济,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模式。我国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的支持,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视,把握住利用好新常态这一契机,利用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新常态特征科学有效融合,在宏观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新常态下政府更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使循环经济理念和产品真正推广到社会之中。其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经济新常态为循环经济提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拓宽了循环经济的产品市场。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循环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废物回收”向“循环创造”的转变。在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二是循环经济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常态要求循环经济从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下游向上游转变,增加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协同效能,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循环经济产业作为资源产业消耗的末端,应当加强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合作发展,进而推动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调整我国资源行业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为循环经济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循环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最后,经济新常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更加注重绿色消费的拉动作用,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人们的理念和行为更加理性,新的绿色消费热点逐渐形成,这些都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绿色消费能力、市场的绿色产品质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对于循环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行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政策具有主观性、预见性、能动性的特点,政策体系应该时刻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且具有引导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需求不同,政策制定需要符合发展阶段、顺应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步履艰难,关键在于政策变量难以及时跟上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落后政策因素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新常态下,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是更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经济政策、信息协作的政策、宣传教育政策的政策体系进而推动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一)政策的路径依赖。

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发展对财税和金融等优惠政策的依赖;中观层面上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微观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环境保护新材料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财税体制上,从“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推广施行了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循环经济在政府的政策驱动和激励机制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过度的政策刺激,也导致了循环经济实体企业的政策依赖和成本依赖,循环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明显,由此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导致循环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在价格机制上,循环经济产业还未能建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的产品价格机制,报废资源回购价格过低导致回收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效应。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上,现阶段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不足导致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低,设备落后使得回收材料不能细化加工,使得行业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极易引发二次污染,导致了循环经济“不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二)政策不配套。

循环经济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企业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尚未对新兴循环经济产业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导致这两类企业之间缺少融合,或者融合得比较松散,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我国企业研发绿色产品的创新动力不足,与国家对自然资源创新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关。

(三)行政执行性政策不完善。

我国循环经济在行政执行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规范建设滞后。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但相关具体的产业政策仍然赶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二是监督缺位。由于循环发展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政府对相关产业的管理不能与之配套;环保部门对相关回收企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尚未能建立有效的报废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共享平台,导致了循环经济回收行业信息不透明,并阻遏了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相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反映出现阶段政府对危险废弃物行业管理和法律宣传的不足。

(四)引导消费习惯和行为观念的政策不落地。

长期以来,政府缺乏推广大众绿色习惯和观念的政策措施,或有政策、不落地,导致部分企业和公民的节约意识、法治意识等较为淡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乐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绿色消费的意识不足,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不敏感等因素使得绿色产品很难有效地在市场竞争中推广开来。同时绿色产品创新不足、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过小,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政策问题需要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政策问题主要是循环经济政策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内部政策问题是如何完善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绿色循环产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设。

(一)战略和标准体系

1.战略性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规,但从各个循环经济产业来看,循环经济产业微观执行方面的战略性政策仍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循环经济重点产业的指引,宏观规划失之于笼统,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研究提出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构建具有指导性的各区域、产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制定相关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的规范作用,完善环保管理的制度体系,严格界定各方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与权利,以此来规范各主体行为。

2.执行性政策。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实施,环保部门要制定细化的政策,确保新环保法落实到位。要对循环经济企业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审查企业生产经营、实行生产者严格责任延伸制度、产品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等建立政策体系,使环保部门从资源回收企业的选址、回收技术水平、废物利用等方面实行全程监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回收全过程中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政策体系要覆盖各个监管部门,要对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形成要求回收企业严格按照环保和技术来规范运行的监管模式做出明确的规定。还要对严格执行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提出政策要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简历和执行,对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分别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来进行污染预防、治理和转移提出要求。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的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通过回收企业资格认证、定点管理制度和资源回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对资源加工、排放的整治力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未经注册、非法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予以处罚。

(二)经济政策体系

1.财政政策体系。

政府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体系来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绿色生产经营的动力,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经营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保障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在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制度的基础上,优先购买和推广循环经济产业的绿色产品,对优质的环保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让绿色消费理念深入民心,推广保护环境和循环发展的绿色理念,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综合运用财税、采购、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一是政府可以建立循环发展产业的补偿机制。补贴的方式主要包括:物价补贴、财政贴息、企业亏损补贴以及对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等。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战略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三是进一步利用水价、电价等基础能源价格政策的调整的优势,研究并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行业的基础资源价格和收费政策,从而调整资源性产品与再生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支出、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产产品的支持力度,同时探索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建立有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2.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通过金融杠杆推动关键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来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二是通过相关绿色产业基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其它资金加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和吸引风险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加大投资规模。四是推行绿色骨干企业的信用债券融资工具,争取为更多的循环经济企业债权融资创造发行股票、可转债、短期融资、公司债的资格条件。五是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为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组织重点循环经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合作,推广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

(三)信息化协作政策体系

1.在城市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信息中心,增强企业间合作。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产品、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合作建立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点和相应的回收处置中心。同时,建立资源回收数据的动态反映,逐步建立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回收的信息中心,构建回收资源和再生产品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推广绿色产品理念和设计、制订回收法规提供可靠的、权威的设计依据。

2.建立资源回收的信息管理网络,细化资源回收的行业分工。

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将废弃资源回收、再生产产品、环保企业注册登记、保险终止以及其他法律手续进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全行业的信息共享有效的减少回收的非法流向。现阶段,我国资源回收主要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来开展,某一家企业往往要承担回收、拆解和再生产等全套程序。由此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同时导致循环经济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政府应当对报废业务进行明确划分,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培养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四)教育宣传的政策体系

1.制定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

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教育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和城市发展宣传中来,引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改造消费者的传统行为,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置,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2.加大绿色产品宣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制定对循环经济产品的推广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广告优惠政策,在主流媒体平台增加生态文明的引导,宣传消费者回收废旧资源、购买环保产品和再生产品的奖励规定,宣传民众中体验式参与绿色实践的典型和案例,增强全社会的“环境自觉”,逐步做大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份额。

作者:汪汉杰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