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循环经济本质及政策分析

循环经济本质及政策分析

一、循环经济是以“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笔者将二者用和作形象的比较)。从物质流的流径来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一十生产_÷废物_+排放”和“资源生产_+产品一消费废物排放”的流程运作的非循环或单向直线式的技术经济模式,所示的是对其抽象简化的情况。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几乎都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生产和生活垃圾(即“废物”)也几乎都直接排向了环境。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取料场”和“垃圾场”。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按“资源生产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_+产品”和“资源_÷生产产品消费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这两种循环式流程运作的技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运行过程比较复杂,可以抽象简化为所示的情况。“废物资源化”是资源再生过程,即“废物”经过汇集、分解或某种技术的处理而成为可被再利用的资源的过程。前一种循环式流程,即“资源生产-+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_+产品一十”,是发生于生产领域的“小循环”或“中循环”。所谓小循环,‘是指发生于企业等经济实体单位内部不同工序或产品生产之间的“废物”循环再利用和余能梯级利用。中循环,则是指发生于产业集中区(包括虚拟型产业园区④)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废物”相互再利用和余能梯级利用。如通过建立产业生态园区,把属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按照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集中并链接起来,构成产业生态链网,形成企业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从而使一个企业的“三废”和余能成为其他企业所需要的投人物或能源。

后一种循环式流程,即“资源_生产产品_÷消费废物_÷废物资源化-+生产_+”,属于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它是社会服务和消费领域产生的“废”旧物品通过回收和资源化处理回馈到生产领域加以循环再利用或再制造的过程。上述所有循环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相匹配的循环与再循环的永续过程。循环经济系统由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组成。动脉系统(如或上部所示)肩负着“生产一消费”职能,负责向社会提供产品,推动着“资源生产消费”过程。在该过程中,经过生产性消费,一部分投入物被有序化为产品,另一部分则被去功能化而成为“废物”。经过生活性消费,产品被去功能化而成为“废品”。但实际上大多“废物”和“废品”只是资源或产品被部分去功能化的结果,它们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静脉系统(如下部所示)就担负着对这些“废物品”进行“汇集(回收)资源化处理循环再利用”或对无使用价值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最后的无害化处理的职能。循环经济在内容上既不单指静脉系统的经济活动(简称静脉经济),更不单指动脉系统的经济活动(简称动脉经济),而是指二者发生耦合与互动所共同形成的具有自我循环机制的经济复合体。在这里,耦合是指循环经济系统中某些企业(产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工序之间的关于“废物”的互补互需的“供求”关系,或者社会服务和消费领域指向生产领域的“废品”供给关系。如一个企业或工序输出的“废物”经过“废物资源化”处理成为另一个(一些)企业或工序所需要的输人物。只有发生耦合,静脉经济才能与动脉经济相互作用而形成更大的复合系统即循环经济系统,也才能产生新的系统功能或效应。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动脉经济为基础,并以静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及其与动脉经济的耦合互动为其形成和存在的标志的。动脉经济肩负着最基本的经济职能,即生产_÷流通_÷消费。没有动脉经济,“废物”就无以产生,更无以被循环再利用,静脉经济也不可能出现和存在,从而也就根本谈不上循环经济。但是,若没有静脉经济,也绝不会有通常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传统经济就基本属于没有静脉经济的较纯粹的动脉经济。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不存在静脉经济系统,因而动脉经济带来的巨量人为的“废物”只能被直接排向自然环境。而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对这些过量的突如其来的“废物”难以适时分解和承受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人类将这些具有剩余使用价值的“废物”置于无用之地而丢弃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导致动脉经济系统对原生物质资源消耗的激增而造成资源危机。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废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核心和关键的自循环经济。所谓自循环,也可称“内循环”,是指由静脉经济与动脉经济的耦合与互动而形成的关于“废物”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反馈式自我循环流动,包括前文提及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循环经济使原本在传统经济中被直接排向环境的“废物”被迫返回经济系统而与环境相脱离,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相链接,从而形成“废物”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自我循环和再利用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一种具有创造绿色GDP功能并有经济效率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经济之所以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完全是由其独特的白循环机制决定的。结合图l和④分析如下:假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获得一定质和量的产出,需要消耗的原生物质资源数量为A,而排向环境的废物的数量为E(如图l所示)。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获得同样的产出,需要消耗的原生物质资源的数量则仅为a(a<A甚至a<<A),而排向环境的“废物”的数量则仅为e(e<E甚至e<<E)(如所示)。

这样,循环经济通过“废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成本,而且最终被排向环境的废弃物大为减少,使环境污染压力骤减。这样,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影响经济流量甚至还可在适度增加经济流量的情况下,将污染排放降至环境自净能力所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任何技术经济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会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外部自然环境达成“外循环”关系。这种“外循环”关系,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脐带”和桥梁:一方面,人类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源,另一方面又向自然环境排放或多或少的垃圾,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索取”与“排放”的双重不利影响。笔者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程度,却会因经济系统内部是否存在自循环机制而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活动中的“废物”一经产生便会被推向自我循环通道而被循环再利用,从而产生资源“减量化”效应,即降低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原生物质资源和废弃物)外循环流量,使经济系统能够与自然环境达成良性的“外循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由于传统经济系统不存在“废物”自循环机制,因而不得不使几乎所有“废物”一经产生便通过“外循环”通道而被直接排向环境,从而导致环境问题。可见,传统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外循环,是一种恶性的,让自然环境难以承受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外循环。循环经济以“废物”在经济系统中的“内循环”来达到“双减量”的效果,既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生物质资源的攫取和消耗,又减少了向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排放,从而使经济系统在“人”和“出”两个方面与自然环境达成和谐的“外循环”,促进经济与环境两个系统的协调共生。以“废物内循环”的强化来换取“外循环”的和谐与永续,正是循环经济的特殊功能。

二、循环经济是全生态仿生经济

经过极其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生物个体,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和谐原则和优化原则,最符合“经济”规律。科学研究发现,动物器官用料耗能之节约,结构之精巧,“工作”性能之优越,是人造机器设备所无法比拟的。但它也为人类的技术发明展示了广阔的仿生前景,从而使人类技术仿生实践每每获得成功。类似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也有着非常突出的经济有效性和环境友好性。由于食物链(网)的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总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几乎不产生废物。这种“先进”的自然生态原型,也为人类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资模仿的绝佳模板。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主体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含宏微观两种最基本的生物链,即捕食性食物链(如上部所示)与腐生性食物链(如下部所示)。前一种食物链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由植物一食植动物食肉动物,后者捕食前者。该食物链呈现出“生产一消费”的宏观过程。后一种食物链即腐生性食物链,也叫分解链(如下部所示),以生物残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尸体)为起点,它们被微生物所分解,最终还原成能为植物所吸收利用的CO,、铵态氮、硝态氮、磷酸盐等无机营养物,还有有机质(植物的优质肥料)等,它呈现出“废物分解、原料再生”的微观还原过程。以上两种食物链耦合衔接,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代谢过程。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无机营养物植物一食植动物食肉动物”捕食性食物链,与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产业链即“自然资源一中间产品A一中间产品B一最终产品”是何其相似!

因此,我们可以把经济领域中产业链或产品循环(即动脉经济链)看成是人类不自觉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捕食性食物链的模仿。从这种意义上说,具有单纯动脉经济特征的传统经济,是一种半生态仿生经济。因为它未能将生态仿生进行到底,它只是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上部所示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分解还原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自然界没有分解还原者(微生物),那么,动物的排泄物和各种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充斥地球,而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植物也终将失去无机营养物来源而灭绝。地球物理环境中的无机营养物质是有限的,没有了分解还原(再生)作用,地球上的这些物质将会随着植物对其不断吸收利用和沿食物链的传递而最终被全部固化到生物残体中去,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因彻底“断粮”而消亡。同样,“废物分解、原料或资源再生”功能对于人类经济社会也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经济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功能而导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走的则是彻底的全生态仿生之路,即它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循环”和“废物循环”机制或功能的全生态仿生经济。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中的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循环关系,比如A企业的产品会成为B企业的投入,而B企业的产品会成为C企业的投入,最后,C企业的产品又可能成为A企业的投入;或者一个企业要输入多个企业的产品作为其生产所需的材料或零部件,又把本企业的产品输往多个其他企业——这种“产品循环”,是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经济也是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功能的“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但是,传统经济是没有把“生态循环仿生”进行到底的“半循环经济”或“半生态经济”——因为它仅仅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循环”的仿生而未包含对其“废物循环”的仿生的重要内容。量上的缺失必然导致质上的不同。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的传统经济,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它必然会因缺乏“废物循环”而使经济社会加速走向不可持续的尽头。只有全面彻底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循环”和“废物循环”功能的经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实际上,现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所指称的循环经济,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即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循环”功能,又模仿其“废物循环利用”机制的“双循环”技术经济模式,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生态仿生经济。经济系统也只有实施全面生态仿生,才能使“废物”在经济系统中循环利用起来,才能使产品与“废物”相互联系和转化起来,人类也才能够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既源源不断地享受产品带给人们的效用而同时又不给自然环境带来伤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废物”循环和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关键和核心,因为只有实现了“废物”循环和再利用,也才能实现原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减量化,才能把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循环经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仿并非克隆式的,而主要是从技术经济角度,撇开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物质形态而对其捕食性食物链(相当于“产品循环”)与腐生性食物链(相当于“废物循环”)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循环代谢功能和机制的模仿。循环经济也是节能的。

在能量流动方面,循环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但在能量利用上,循环经济却比自然生态系统高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单向逐级递减式流动的,每经过一级,就有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而散失掉,因而无法循环再利用。而循环经济中的能量,虽然也是逐级递减的,但能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收再利用,如垃圾回收焚烧产热发电。再者,循环经济通过能量梯级利用①的方式,在不增加投人的情况下即可大幅度地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循环经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包括产品和废物)循环和能源梯级利用机制来组织生产,形成企业内部、产业之间和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废物”和余能的循环或梯级利用的闭环体系,从而获得有经济效率的经济与环境效果。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就是典型例证。丹麦卡伦镇将热力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制药厂、板材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养殖、园艺等通过废物或副产品的贸易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共生系统。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园区每年增收均达1000万美元。循环经济对自然生态系统全面仿生的结果,从内容上看,是“废物”循环与产品循环的耦合,是静脉经济与动脉经济的互动。从效果上看,是低消耗、低排放、无污染的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结局。根据生态仿生原理建立的循环经济系统,可以是有生命的(如生态农业),也可以是非生命的(如生态工业),但其内部各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关系一定是“有机”的、生态化的。

农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因而农业生态化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实际,更容易实现和发展。人类走上全生态仿生经济即循环经济之路,经历了一个长期认识和觉悟的自然历史过程。充裕的自然资源和广袤的清洁自然环境,使经济发展初期的人类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当时来看是最省心、最易行的单向直线式经济模式,并确实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20世纪60年,传统经济模式所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使人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上所采取的末端治理措施仍未摆脱线性思维模式,既不能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又缺乏经济效率。实际上,早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KennethE.Boulding)就在其《即将到来的地球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在他看来,地球就像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其中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也将使飞船污染,毒害船内的乘客,飞船内的生命系统就会走向毁灭。为避免这种悲剧发生,人类必须改变线性经济方式,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3J。在循环经济方面,反倒是实践落后于理论,直到2O世纪8O年代,才有少数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率先实行循环经济。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了完备的、经济的运作机制(生态规律),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自然生态系统,使其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运作和调节。人类的经济系统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它也在调解着人类经济系统的运作,力图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但是,在传统经济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曾使用过但尚有“剩余使用价值”的“废物”资源来说,其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却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我们人类若能自觉地将经济和自然两种优化配置资源的“看不见的手”同时用于调节人类的经济活动,那将是完美的、理想的状态。循环经济就是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的一种技术经济模式,是全生态仿生经济。傅红春曾提出经济仿生学(EconomicBionics)概念_4J,强调经济活动要模仿生命活动。美国科学家本娜斯则进一步提出仿效大自然的经济学,强调人类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向“大自然”学习5J。也有一种权威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_6J。笔者认为,“生态仿生经济”尤其“全生态仿生经济”的概念更符合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学在本质上就是“全生态仿生经济学”。

三、循环经济是良性超非线性经济

从系统内在作用机制上看,循环经济是超非线性经济。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待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经济系统的功能体现为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根据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性质和关系,系统可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线性系统只包含由单向作用形成的直线式因果链条,各部分之间是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其输出与其输入成正比,符合叠加原理,即系统整体功效等于各部分单独作用时的功效之简单叠加,简言之,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非线性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却是彼此相互影响的,往往发生多重耦合作用和交互作用(也称循环作用),从而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叉因果关系或因果网络,其输出不与其输入成正比,从而使叠加原理失效,即整体功效不再是简单地等于各部分功效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或亏损。如哺乳动物的两个眼睛就构成非线性作用关系:两个眼睛的视敏度不是一个眼睛的2倍,而是6一l0倍!

这是非线性作用产生“1+l>2”的系统放大效应之结果。以“废物”为媒介所形成的反馈、耦合及交互作用或自循环作用,使循环经济成为能够产生良性系统效应的超非线性经济。严格说来,包括传统经济在内的所有现实经济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因为它们都包含非线性作用。我们说传统经济是线性经济,是仅就其“废物”处理方式而言的。从物质流的流径来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一生产废物排放”和“资源生产一产品消费废物一排放”的流程运作的非循环的、单向直线式的技术经济模式,即在传统经济中,“废物”是直接被排向环境或经末端处理后排向环境而不是被再返回到经济系统中加以循环再利用的。但就其产品来说,包括传统经济在内的任何工业经济都是非线性经济。因为它们也存在由耦合作用而形成的物质耦合与循环,即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特征的产品耦合与循环。企业或产业问以产品为媒介而发生的生态关系、耦合关系和循环关系,导致经济系统中非线性作用的形成。但是,传统经济的这种非线性是基于产品循环(产品链)而非“废物”循环而产生的非线性。与循环经济相比,传统经济的非线性要简单得多,因而其功效也差得多。

就其整体而言,循环经济则是一种超非线性经济。它不仅包含传统经济所具有的由产品循环产生的非线性作用,更包含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由“废物”循环所产生的非线性作用。不仅如此,循环经济中的这两种非线性作用之间又发生了有序的、相互交织的耦合,从而共同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和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我们把它称作超非线性作用或倍增非线性作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由其内部的超非线性作用所调控的经济,简称超非线性经济。当然,非线性作用及其复杂性并非一定会使系统产生对人类或环境有利的功效。因为非线性作用可能导致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也可能导致不同于“线性叠加”的亏损;既可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之和。而到底出现什么样的系统效应结果,则决定于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性质。

由于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两种非线性作用及其耦合而形成的超非线性作用来自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宏微观物质(生物物种及其排泄物和死亡残体)循环机制的全面生态模仿,而且在循环经济实践中既考虑产品循环方面的生态优化,又特别重视“废物”循环方面的生态化的系统性设计,从而使循环经济系统的超非线性作用只产生良性的即对人类或环境有利的新功效。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已经表明,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路径,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想的技术经济模式。“废物”循环及其产生的非线性作用,是使循环经济表现出其特质的关键所在。与传统经济相比,由“废物”循环产生的非线性作用,使循环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一,循环经济使经济活动的原因和结果发生了转换。在传统经济中,“废物”因果链条是直线式的,而且因和果是确定不变的。在“资源一生产一废物一排放”的经济链条中,资源投入是原因,产出“废物”是结果;在“资源一生产一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经济链条中,产品消费是原因,产出“废物”是结果。在这里,没有反馈,“废物”均作为人类经济行为的结果而存在。若沿着上述链条继续追踪,可以发现,传统经济中的“废物”继续勇往直前而被直接排向环境,从而成为该直线链条的下一个结果(即环境污染)的原因。这种因果地位的变化是线性递推式的,而不是反馈互换式的。

而在循环经济中,由于“废物”的反馈和耦合式循环的存在,原因和结果经常发生位置转化。从“资源生产废物一废物资源化一生产一”循环链网来看,在最初,资源投入是原因,产出“废物”是结果;但在其后,接着又出现了“废物”被资源化之后而被重新再利用的情况,这时,原来作为结果的“废物”又成了作为原因的投人物(原材料)——这在典型的传统经济中是不存在的。而从循环经济的“资源生产一产品一消费-+废物一废物资源化生产”循环链网来看,生产和消费是原因,产生“废物”是结果;但是再往后,原来作为结果的“废物”又成了生产和消费的投入物(原材料)即原因了——这在典型的传统经济中也是不存在的。第二,循环经济改变并优化了生产函数。由于循环经济对各单项技术资源(可能还是旧有技术)进行了生态化的重新配置组合,从而使经济系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生产函数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传统经济相比,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循环经济会因“废物”的循环再利用而获得更大的总效益。这显然是循环经济引起生产函数变化的结果。如快堆核能发电,是一种核能循环经济,它可以对热堆产生的核垃圾(乏燃料)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结果不仅可以降低核污染风险,而且可以使天然铀的利用率提高6O倍以上①!从长远来看,核循环经济将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第三,循环经济具有有机性,自调节性和自组织性。实际上,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与环境视作有机整体来看待的,它扩展了经济领域,并将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来配置;在将环境成本化的基础上,力图达到总体上的增收节支之经济目的。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和优胜劣汰,现有生物物种皆是最适合生存的物种,它们各司其职,并极为善于相互合作,从而形成自动调节、自动抑制过度发展的机制和力量。作为生态仿生经济,循环经济应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通过对技术或产业的生态化组合设计,也把自然生态系统的优良非线性作用继承下来,从而使循环经济也表现出有机性行为,即主动性、自调节性、自组织性。当经济系统在远离平衡时,它的不同部分好象能够“互通信息”,相互制约,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J。这不仅体现在循环经济系统内部,而且也存在于它与自然环境之间。当其输出终端排向环境的废物增多时,会提醒经济主体在输入端加大“减量化”力度,在过程控制中,增大“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强度;而当输出终端排向环境的废物过少而又造成废物资源化成本过高时,又会提醒经济主体适当降低“废物”资源化的力度,在保证排向环境的废物不超过环境的生态阈值或环境标准的前提下节约经济成本。

四、循环经济是全功能、低寿命周期成本和高价值经济

用价值工程的思维方法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全功能、低寿命周期成本和高价值的经济。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对象(产品或活动)具有必要的功能,从而提高其价值的一种技术经济思想方法。价值(V)是指对象所具有的必要功能(F)与获得该功能而发生的寿命周期成本(C)之比,即V=F/C②。价值工程的“价值”概念,不同于其他同名概念,它有“值得”、“合算”之意,类似于“性价比”。某项经济活动的价值越高,表明从事该经济活动就越值得、越合算,表明它越有经济效率。循环经济的追求与价值工程不谋而合,其基本思想均是: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所需要的功能。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使经济活动的功能或目的增加了,其寿命周期成本却降低了,因而循环经济的价值提高了。相对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能够成为全功能、低成本、高价值的经济。下面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作些比较分析。

(一)功能分析。

在价值工程看来,对于不同的对象,功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物品来说,功能就是它的用途或效用;而对于活动来说,功能就是它所起的作用或要达到的目的。就经济活动来说,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功能(目的)是不同的:传统经济的功能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目标,即创造GDP;而循环经济的功能或目的则是两个: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即在创造GDP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创造GDP,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功能(当然是必要功能)或目的;循环经济源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又一重要功能或必要功能。显然,传统经济在对经济活动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它仅仅将“创造GDP”作为经济活动的功能(目的),从而导致“功能不足”的问题。循环经济正好弥补传统经济“功能不足”的缺陷,从而成为具有经济与环保双重功能(目的)的全功能经济。

(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根据价值工程,经济活动的周期寿命成本,是指经济主体从事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的成本费用,包括生产成本、使用成本及环境成本。生产成本是指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使用成本是指用户在使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环境成本则是指由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污染退化损失。经济活动的其他成本费用往往随着经济活动的结束而全部(全额)发生。但是,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的发生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外部性。一方面,当一项经济活动结束时,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往往不会立竿见影般的消失,而可能是缓慢的、持续的并具有积累性的发生,因而它所导致的环境保护费用和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损失(环境成本)的发生往往是滞后的。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活动导致的即时发生的环境成本费用,还是滞后发生的环境成本费用,经济活动主体往往是不承担的,即环境成本具有外部性。所谓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某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其他经济行为人产生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的情形。若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如收益增加),则属于正外部性;若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如企业排污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损害这种环境外部性,则属于负外部性。在市场失灵和政府没有管制的情况下,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可以顺利地将他们造成的费用的一部分转嫁到别人甚至后人身上。在历史上,早期的厂商目光短浅,只重视生产成本的降低;后来,尤其价值工程原理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厂商变得更聪明了,懂得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阶段就着手控制产品的使用成本。谁的产品使用成本低,谁的产品就会赢得更多的买者。因为买者既重视商品的购买成本(与生产成本有关),又很在意商品的使用成本。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几乎所有的经济人(包括厂商和消费者)都完全忽视由其经济行为所导致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_9j,如经济活动的远期环境影响。因为在他们看来,近期的环境影响是外部性的(污染者不用付费),而远期的环境影响不仅是外部性的,而且按贴现率来衡量其现值,往往又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当然,远期环境损失对当代人是没有什么影响,可对于后代人来说,却是原原本本的现实伤害。环境影响导致的治理成本和环境损失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理应被视作经济活动的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部分。早期的传统经济根本不考虑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环境成本不存在。而恰恰相反,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市场对具有公共品特性的环境资源的配置或调节作用失灵,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成本往往是比较大的。对于我国尤其如此。权威数据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_1,而2003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竞占到GDP的15%Ll。所以,若将环境成本考虑进去,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活动的实际寿命周期成本将会是比较高的。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由于“废物再循环原则”的作用,使循环经济的环境成本大为降低;还由于余能的回收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带来节能效果,也使循环经济的能耗成本得以降低;再由于输入端的物质“减量化原则”的作用及消费端的产品“再使用原则”的作用,又使得循环经济的材耗成本得以降低。这一切,使循环经济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显著的降低。从这种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低寿命周期成本(低代价)经济。

(三)价值分析。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使经济活动的功能倍增了,同时其寿命周期成本也能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因而根据价值公式即“价值=必要功能÷寿命周期成本”,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将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所以,从价值分析的角度看,循环经济是一种全功能、低寿命周期成本、具有高价值潜能的经济。当然,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生态化特征和“减量化”原则,并用价值工程和技术经济分析等优化方法,科学地设计和优化循环经济系统,才能实现低寿命周期成本和高价值目标。

五、循环经济是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环境保护范式革命

传统经济模式存在着机制上的重大缺陷,因而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人类以这种经济模式与自然界打交道,“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l。绿色GDP之所以小于GDP,就是由于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将一部分经济成果给抵消的结果。人类怎样才能跳出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怪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呢?显然,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技术经济范式。“所谓技术经济范式,是指人类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选择的技术经济模式”_1。在技术经济范式中,技术范式决定经济范式。直线式技术配置模式带来传统技术经济模式,而生态化循环式技术配置模式则带来非线性的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传统线性技术经济范式是导致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因而试图通过改良该技术经济范式的办法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徒劳的。因为在旧范式下去解决旧范式自身带来的问题,往往存在着“准解决与余留问题”-l。

一方面,从理论上看,由于存在技术路径依赖,“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与以前的相应技术有关,既要吸取其成果与工艺方法,又要克服其所包含的与面临的矛盾,因此,又必然带来新矛盾,产生新的余留问题,而新的矛盾与余留问题既要求进一步加以解决,事实上又比前面的矛盾与问题更难解决”_l。另一方面,从实践上看亦如此,在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下,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也作过不少尝试,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从技术路线来看,在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用的主要是“末端治理”的技术路线。但这是一种线性治理模式,它存在着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双递增的问题,并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其次,从环境规制或政策来看:(1)“命令一控制”型环境规制属于行政手段,它虽能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它明显缺乏经济效率。(2)外部性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将环境污染问题归属于负的外部性,而归罪于市场失灵,因而主张通过征收“庇古税”或者依照科斯定理对环境权或污染权进行产权界定等经济手段来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其效果明显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率,但它在实践上尚存在不少棘手问题和障碍。总之,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下的这些措施对于污染问题的解决,都是一种不彻底的“准解决”。循环经济则另辟蹊径,跳出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以技术生态化集成为手段,巧妙地消除了技术进步非对称性,实现了技术经济范式和环境保护范式的革命,使资源与环境问题一并得到迎刃而解。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显著加快,但也加剧了技术进步非对称性趋势,并因而导致环境问题【1。从技术应用的环境影响来看,可将技术分为三种类型:A型技术,是指用于经济活动但会带来明显污染排放的技术;B型技术,是指污染治理技术;C型技术,是指用于经济活动但不会或很少带来污染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技术。所谓技术进步非对称性,则是指A型技术与B、c型技术在创新速度和扩散规模上的不匹配现象:A型技术进步处于强势,B、C型技术进步处于弱势。显然,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问题。

但是,在传统技术经济模式下,试图通过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只能得到一种“准解决”的效果:(1)强化B型技术创新,以应对A型技术应用带来的污染排放,但如前所述,这种末端治理模式难以彻底解决问题;(2)强化C型技术创新,以更多的c型技术代替A型技术。虽然这是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选择,但从单项技术角度来看,c型技术创新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积累,况且有不少A型技术难有适合的C型技术来替代的。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的革命和技术经济范式的革命。因为在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下,通过对单项或集成A型技术资源的生态化配置,即以恰当的顺序、方式和比例对各种A型产业技术进行生态化集成,就能在整体上使其转化为无(低)污染排放的c型集成技术。循环经济通过生态化技术集成的方法,既能够巧妙地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从而达到使经济活动“产污而不排污”及其经济与环境的效果。这表明,技术的综合运用即对原有技术的生态化集成也是一种创新,而且这种创新甚至比单项技术发明更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从局部和经济环节上看,经济活动不产生“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循环经济的长处就在于,它通过生态化技术集成的办法而使其动脉经济过程所产生的“废物”被资源化(不是将其排向环境),从而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显然,循环经济体现的是“对原有技术的一种颠覆和全面改革”_l,是一种新颖的技术经济思维方式,是一种特别的技术进步,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革命,也是一种环境保护范式的革命。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方法论经济或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所体现的生态仿生经济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行为选择。为我们解决环境经济难题,提供了方法论上的灵感。循环经济最讲究技术生态化集成方法和方案的创新,最讲究方法和方案对环境经济整体功效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更像田忌赛马,它可以凭借对原有技术资源的生态化组合而不是单项技术创新而获得成功。在循环经济中,方法和方案创新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但其物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它更倚重思维投入、智力投入,更倚重通过“想方设法”或“千方百计”所形成的技术生态化集成的方案的优化,而非大量的物质或资金的投入,但它获得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率和环境保护效果,获得的是技术环境经济进步。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循环经济是全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和能量梯级利用规律而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资源开采、环境污染、生态冲击)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从不同角度看,循环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特质:从资源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从生态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全生态仿生经济;从系统论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具有良性系统效应的超非线性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实现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从价值工程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全功能、低寿命周期成本(低代价)、高价值的经济;从哲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是方法论经济,是知识经济;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循环经济是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路径,是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的革命、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环境保护范式革命。

(二)政策启示

本文从不同视角审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循环经济,更好地驾驭和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对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以下政策启示意义:

第一,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从更大空间范围来规划和设计循环经济实体系统。根据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及其“废物”资源、技术资源等分布情况,对循环经济进行宽视野的系统性设计,以使更大范围的更多的经济活动能够纳入到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之中,从而实现资源更充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规模效益。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应重点配套发展静脉经济产业。静脉经济的存在和完善与否,是循环经济能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相应发展静脉经济,并使之与动脉经济相匹配、耦合与协调发展。

第三,按照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推动循环经济的接口技术、端口技术和整体设计优化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笔者把能够通过“废物”、副产品和余能将各产业(或企业、工序、产业园区)按照其生态关系(产业链网)链接起来的技术,叫做循环经济的接口技术。它主要包括“废物”资源化技术(如回收处理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接口技术,就能使更多的产业或企业链接耦合起来,从而实现内容更广泛的“废物”和余能的循环再利用或梯级利用,提高循环经济的覆盖范围,提高“废物”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笔者把与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环境经济活动有关的技术,如资源减量化技术或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叫做端口技术。如我国的SWR技术,可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离(能对垃圾中的金属、玻璃、纸张、电池等废弃物进行自动分离回收),并能将分离所得到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进行迅速的分解并转化为有机肥料,既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是目前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国际顶尖技术。开发先进适用的输入端技术,有助于原生资源的节约利用,也有助于有效减少后续经济活动的产污量;开发先进适用的输出端技术,有助于末端治理的有效性的提高。在不少情况下,即使是在循环经济的“终端”也可能有废弃物排放。零排放是理想境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但不可能完全实现。先进的末端治理技术、无害化技术有助于实现零污染或轻污染。笔者把根据产业之间的生态关系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的技术,叫做整体设计优化技术,它包括生态产业园区技术集成与优化技术、生态农业技术;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关于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优化循环经济系统设计是不可缺少的。

第四,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既要从技术上设计一个合理可靠的循环经济系统,使其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环保上的有效性;更须从经济角度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责任落实、收益分享、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循环经济系统是超非线性经济系统,循环经济实体中的各产业、企业或工序处于一种产业代谢和共生耦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因而一个微小的涨落都有可能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藕合而形成“巨涨落”¨,导致无法衡量的戏剧性后果。因此,建立可靠、稳固的循环经济的经济共同体,是极其重要的。

第五,循环经济是低成本地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理想方式。循环经济中动脉经济具有传统主流经济特征,市场机制对其传统资源的配置和调节是有效的。但是,循环经济中的静脉经济却是非传统、非主流的“新生”经济,是市场失灵和外部性易发领域。虽然循环经济在技术上已巧妙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了,但由于受到传统经济惯性和“废物观”的影响,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发展循环经济仍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和全社会的支持。当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视废为宝”的价值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之时,市场机制将会自发地对“废物”资源(剩余资源)的配置发挥应有的市场调节作用,从而整个循环经济就能全面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

第六,循环经济虽然诞生于环境保护,但经济效益是不可缺失和忽视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两大目标。只有环境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任何活动,都不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如果再循环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原生物质和不可再生能量的消耗的话,那么这样的再循环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生态环境角度来看都是荒谬的,不可行的。因此,对于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也要事先对其技术上的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

第七,循环经济带来的效果是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即物质投入的减量化,因此,生产性经济活动应更多地向非物质性强的服务经济转变;消费型经济活动则应向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转变。消费实际上是利用物品的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而功能体现为服务,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重于产品。要形成一种具有这样的机能的社会组织,即它能够很好地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如通过提高家电设备的社会化使用频率和效率,来减少个人对于该种物品的占有量——这样在满足社会对于家电功能或服务量的需求的前提下,获得物质生产消耗和物质产品消费的减量化,从而极大地降低社会的资源与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