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困境研究论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肯定加工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主体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尽快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由于我国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333倍。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GDP的19%,其顺差增量拉动我国GDP增长近1.5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5%。不用置疑,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增长极,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然而,在肯定加工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待解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

首先,加工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而2007年1~7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已达5238.3亿美元,增长18.5%,其中,出口3267.3亿美元,进口1971亿美元,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为1296.3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54亿美元。其次,加工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过去十年,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其增值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增值状况并不理想。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从理论上说应该不断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仅有的部分高科技产品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我国企业从事的往往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性环节,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

2.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

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整个产业链中,我国仅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参与加工贸易,而原材料、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资金以及营销网络等附加值高的生产要素基本是跨国公司从国外市场上配置的。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加工贸易对国内其他产业缺乏前向或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变与升级。

3.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外企进出口额平均占比超过75%,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表现出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失衡。这种主体结构反映了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导致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行为多在外企间进行,产业带动效益和技术外溢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加工贸易区域结构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间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当前,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使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增值率和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加工贸易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必须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应该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和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生产环节安排在国内,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将会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是指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而资金、技术等优势将不断加强。因此,我国应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高端产品迈进,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从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努力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加工企业不仅要提升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的能力,还需具备应用性研发、工艺、外观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附加服务等更加系统化的功能,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保税区转型和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发展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业务,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速度和属地配套服务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

3.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

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从政策倾斜、资源和信息的提供、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尤其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使本土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4.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调整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源禀赋情况,针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的趋势,可以逐步将其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有利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满足西部地区现阶段数量型经济增长的需要。政府应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中西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中低端产业的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东部发展高端加工贸易,中西部地区发展中低端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超级秘书网

5.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大、附加值低,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要制定禁止或限制政策,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项目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为国外品牌制造商提供研发设计和国际营销等更高层次的合作,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合延伸,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应用高技术对传统轻型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加工贸易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国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7.8

[2]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3]张旭宏: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愈对策[J].经济纵横,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