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外工程伦理学

国外工程伦理学

摘要:工程伦理学产生于美国有其深厚的渊源:专家治国思想、职业伦理传统和西方核心价值观念是美国工程伦理学形成的思想文化根源;政府与企业支持、工程协会的自觉发展与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是该学科得以建立的社会背景支持;公众对科学技术全面认识水平的提高是该学科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保证。当代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所共同面对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使美国工程伦理学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理解和沟通成为可能。

关键词:工程伦理学;美国;职业伦理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工程伦理学,开创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迄今为止,美国工程伦理学在理论框架的完善性和实践应用的有效性两方面均居于工程伦理学科的领先地位。美国工程伦理学系统的理论框架是该学科独立性和成熟性的主要标志,它以增强工程职业的道德自主能力为主要目标,针对工程伦理决策问题,依据西方伦理学基本理论、道德经验和法律体系所公认的伦理原则进行理解和分析,并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形成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相应地,美国工程伦理学在实践应用方面也非常有效,主要体现为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工程领域中伦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那么,为什么工程伦理学首先产生于美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为什么工程伦理学在美国得以全面发展?美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哪些方面对工程伦理学科的确立和工程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的工程伦理理论体系建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确立以及制定和推行工程伦理规范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文试从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具体分析美国工程伦理学赖以确立和发展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认识背景。

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承

1.专家治国思想的延续

专家治国论(technocracy),来自于希腊文techne(技术)和kratos(权力),这一概念表示要建立技术专家的政治,其特点是不以某一阶级的“私利”作为基础,而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来管理社会,技术专家成为管理者[1]。专家治国思想在柏拉图时代就已经产生,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最具理性和智慧的人,应该成为统治者,武士勇敢应成为管理者,而劳动者则处于最低的生产者的地位。这种专家治国思想在此后的西方思想传承中逐渐明晰,并不断完善。英国哲学家F.培根在他的《新大西岛》中阐述了技术活动兴旺发达、技术专家治国治民的思想。圣西门则明确提出“专家治国论”思想。他认为,过去的社会是军事社会,其中主要的人物是牧师、武士和封建主;而将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工业社会,它是以有条理、有系统的方式把技术知识应用于社会事务,所以治理新社会的将是生产者-工程师和企业家这些时代的新秀们[2]。

工程领域专家治国思想的先驱是前苏联工程师、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恩格迈尔,他的专家治国思想与北美的专家治国运动相呼应,并在实践中为该运动搜罗人才。该运动的宗旨是:应该根据技术原理改造和管理商业企业和社会。但是在美国的商业和工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3]。因此,工程界要追求自身的独立,寻求政治上的地位,并明确表示工程理想。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美国的专家治国运动以一股明确的政治势力出现的计划落空了。但是作为一种普遍的启示,专家治国思想将继续对全世界的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用管理能力和效率来取代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在专家治国思想中孕育的工程理想也在随后出现的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关注中延续下去。比如,曼泰尔(Mantell)在其工程伦理著作《工程中的伦理与专业主义》(1964)中明确提出用工程方法解决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问题。曼泰尔认为,将调整了的工程方法应用于解决个体伦理问题将有助于扩大工程职业的应用领域,使其能对更广义社会问题的解决施加更大的影响[4]。这种思想在美国工程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确立后的著作中,没有体现得这么明显,但是,一直以来美国工程伦理学对专业主义与伦理之间关系的强调就是对这种思想的隐含性继承。

2.职业伦理传统的发展

何谓职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之所以成为职业,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严格的伦理规范之上,恰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之于医学职业一般。因为唯有专业人员认同并接受专业伦理规范,他们才会自我约束和正当地行使社会赋予他们的自治的权利,并履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义务。最早的职业伦理规范除了医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外,还有对建筑师责任的规定,它最早出现于汉穆拉比法典中:如果一位建造者为他人盖了一个房子但是没做好,那房子塌了并导致房主死亡,那么建造者应该被处死[5]。总之,一些古老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都有着固定的行规,这些行规规定了职业所要担负的责任,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相对复杂。现代职业也承袭了传统职业的一些要求,一些新兴职业,如律师、工程师等也与之类比,公开颁布一些职业上的具体行为准则。

现代西方职业观念的确立,更主要是来自近代宗教对职业观念的发展。16世纪路德的宗教改革,使人们对职业观念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同天主教的态度相比,宗教改革本身的后果是,有组织地从事一项职业的世俗劳动越来越受到道德重视和教会许可。而发端于加尔文教的英国清教徒为职业观提供了最融贯系统的宗教依据。在他们看来,职业是上帝向人颁发的命令,要他为神圣荣耀而劳动。他们认为正规的职业乃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一种职业是否有用,也就是能否博得上帝的青睐,主要的衡量尺度是道德标准,换句话说,必须根据它为社会所提供的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不过,另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标准乃是私人获利的程度。因为,当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和必须的。”[6]宗教“入世苦行”为世俗职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即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西方社会,对伦理的重视成为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

3.现代西方文化价值的渗透

每一种人类文化形态都具有标志其某些种类的社会活动的一组文化价值、一组道德偏好,现代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深深扎根于美国社会。这些价值不是官方的,甚至也不是经过正式整理的,它们只是作为许多试图发现这些价值的学者与精神领袖的一致意见而提供出来。这些价值对于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科学与其他基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它们也是工程伦理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借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对影响科学发展的现代西方五种核心文化价值的总结,可以说明它们对于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意义所在。

首先,是合理性价值。所谓合理性价值,是指对于遍及社会之广阔领域的科学实践给予道德上、情感上、“建制化的”支持。这种支持在于它为试图把所有的人类存在现象都变成更一致、更有序和更概括化的理解形式的尝试提供关键性途径。这种合理性价值更多地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基础。第二,“功利主义”也是现代世界重要的文化价值。功利主义价值是指现代人的主要兴趣在于这个世界和这个自然界的事物。这种对于世俗活动的兴趣已经几乎变成完全自主性的。第三,是普遍主义价值,它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寻找生活中的职业,以实现他们的价值。第四,是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在这里,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指的是受个人良心而不是受有组织的权威的驱使这一道德偏好。这种自由主义信念认为,为所有以自己的良心行事的行为寻找契机是我们的责任。第五,“进步”与社会改善主义价值,它认为,积极的合理性能够并且应该改善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许多境况。与此相伴随的是相信并赞同这个世界的“进步”,它是以一种积累的方式在进化[7]73。

这五种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文化价值不是唯一产生于西方,也不是只作用于美国社会。同时,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这五种文化价值之间有时也会产生冲突,比如,普遍主义价值与功利主义价值之间、合理性价值与社会改善主义价值之间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价值与普遍主义价值之间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之处。但是,这五种文化价值在美国社会中的比较合理的组合,对于工程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工程伦理学科的确立提供了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当然,仅靠这五种文化价值并不会实质性地确立工程伦理学科,它还需要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的积极支持。

二、技术社会背景的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技术与工程发展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发达国家之一。因此,美国社会也是最早应对技术与工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国家之一。这些问题最初表现为工程专业人员与客户、工程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冲突;随着技术工程能力的增强和工程应用范围的扩大,工程在造福社会的同时,频繁的工程事故更是带来很多困扰。工程灾难一度成为美国工程伦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对这些冲突、事故和灾难的切身体验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美国社会群体的工程伦理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组织和工程团体积极投身于工程伦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在大学工程教育中引入伦理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工程伦理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对工程主要参与者的伦理意识的培养与技能方面的训练。

1.政府与企业的基金支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人文基金(NEH)较早地开始支持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及其相关研究。美国学者R.Baum承担了由NSF和NEH资助的“哲学与工程伦理”1978—1980年间的国家项目,开始奠定了工程伦理学作为涉及哲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法律和管理科学的“跨学科性学科”地位的基础。1990年,美国学者R.霍兰德和N.斯迪奈克对1976—1987年间NSF资助的与工程伦理相关的研究课题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课题具体研究领域有[8]:①科学与工程的道德方面;②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化问题;③科学与技术新发展的伦理学意义;④社会如何影响科学与工程的实施;⑤与技术的社会应用有关的问题。1992年NSF曾资助过两项工程伦理研究[9]-“将伦理案例研究引入大学工程必修课程中”和“讲授工程伦理:案例研究方法”。政府基金对工程伦理学研究的支持从制度上肯定了工程伦理学研究的意义,对推动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带动了其他社会力量对工程伦理研究的重视和给予更多的投入。

大企业或企业联盟通常垄断某种行业,或者与某些行业的关系密切,企业、行业或职业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有时难以划分清楚。因此,工程伦理问题很早就被美国各种工程企业和行业所关注。例如,作为一种行业协会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其建立之初,就意识到了设立行业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并且该协会非常重视对工程伦理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它设立基金,表彰在工程伦理实践和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创办《IEEE技术与社会》等刊物,并资助出版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著作。美国化学委员会(原为化学品制造商协会)[10]设立“超级基金”来支持对由于化学工业污染所造成的工程伦理问题的处理和研究。此类来自大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基金支持更强调对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的研究,但是为了使具体策略更加强有力,也要求对工程伦理一般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比如将工程伦理置于技术与社会的更为普遍和广泛的背景来考察等。

2.工程协会的自觉发展

在美国,各种专业工程协会负责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它们代表了工程师对指导其专业活动的标准的共同看法。尽管这些专业伦理规范有时并没有给出处理具体伦理问题的明确答案,但它们毕竟提供了指导原则。此外,为了使伦理规范更适合于工程实践,工程协会还要就工程伦理规范和原则进行有组织的专门研究,而制定和采用伦理规范已经成为工程协会章程的一个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因此几乎所有美国工程协会或学会在其章程中都包含了伦理规范的要求。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一直要求:凡欲通过认证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的内容。从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们的“工程基础”考试也包括工程伦理科目的内容。这使最初的工程协会的伦理规范只适用于其成员的目的得以扩展。

3.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

美国工程伦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不同学科背景共同参与到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当中,他们包括:工程背景的教授、哲学和人文学科背景的教授、社会科学背景的教授等。较早介入工程伦理研究的人文学者包括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应用哲学伦理学的框架来研究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伦理问题,应用历史方法来考察工程知识、工程职业的历史,以及它们与工程伦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的关系。这些工程师—人文学者团队共同参与美国国家工程伦理计划,合作著书立说,讲授团队教学课程并为工程师和人文学者听众作演讲。

目前看来,美国几乎所有工科院校的哲学(伦理学)教授都是工程伦理学或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者,因此其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在美国,工程伦理学著作出版数量之多、更新频率之快,是其他国家工程伦理研究学者们无法与之比肩的。这些出版物既是研究专著,同时也是工程伦理学课程教材,一些著名的美国工程伦理学专著和教材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并经多次重印和再版。目前那些著名的工程伦理学教材已有日文、韩文和中文等多种译本。这些教材,以不同的视角和侧重,以案例为核心,展现了美国工程伦理学关注的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策略等。此外,对工程伦理研究与教学方法的重视,也是美国工程伦理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工科院校的伦理学教授们普遍认为,在伦理教育中,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提出伦理问题是有必要的,但这对于学生们获得解决伦理问题的经验还很不够。他们认为,将工程设计经验与伦理经验相结合是比较可取的教学方法。伦理问题与设计问题的相似之处在于,它虽然没有唯一正确解,但有些解显然更合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针对具体的工程设计案例,运用问题求解技术和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和处理伦理问题,并着力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

三、公众对科技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一个社会总体科技认识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来自对公众两方面素质的考察:①对于科学技术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的认知和应用能力;②对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全面反思能力。前者主要通过科学普及和专业的科学教育来实现,后者主要是人文学科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常识中通常将前者称为科学技术的继承者,后者被称为科学技术的批判者。在科学技术教育分科比较严重的社会和发展阶段,对二者之间区分的强调通常会导致两种文化的割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西方社会这种割裂被比较早地认识到,他们发现这种割裂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割裂呢?

在西方社会中首先由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来承担这项任务,其中科学家作为最初的主导力量,他们主要以行动来抵制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后来,更多的科技实践者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参与到沟通两种文化的进程中,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开始以建设性的视角,以一种更加理论化的形式对科学技术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现在将此类研究通称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或科学技术论(STS)。这一研究群体中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家等等,目前科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合作,成为STS研究与教育的中间力量。STS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深层关系,试图从社会视角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同时STS研究在职业伦理和技术评估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随着工程和技术社会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技术和工程的社会研究被更广泛的研究者们所重视。这些共同努力的成果之一就是奠定了美国工程伦理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促进了整个文化和社会领域(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视。伴随美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的认识基础体现在STS的三个主要研究阶段。

1.STS经典研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揭示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反对科学的倾向(如一些人文学者的反科学思想和纳粹德国的反科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科学与社会”研究以及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其1938年出版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为标志,开创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其间虽有中断,但是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问题一直投以极大热情,他的学生B.巴伯1952年出版了《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在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和框架基础上,将科学社会学系统化,为其成为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科学社会学按照默顿开创的问题集合和框架体系得以稳步发展,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科学社会学的默顿学派,它成为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主流。默顿强调对科学的精神特质和社会规范的研究,他提出,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态度[11]。科学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指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为科学发展所提供的外部条件和氛围。默顿学派对于科学奖励系统和科学共同体内在约束机制的研究,为包括工程伦理学在内的职业伦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STS应用研究:职业伦理与技术评估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典STS研究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其研究的核心是科学的社会结构问题。他们通过科学奖励系统,揭示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利用人际关系测量技术,对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其他社会互动的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科学的社会结构,同时,他们还把这方面的研究与科学增长联系起来。总之,在这一阶段,STS研究的主流是把科学视为一种社会亚系统,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关系[7]312。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强化了STS的应用研究,即职业伦理与技术评估实践方面的研究。

职业伦理研究在已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技术评估作为一种对技术理解和控制的新概念被提出。技术评估(TA),是对一种技术过程、物质、项目或方法所产生影响的多学科评价。其目的在于揭示和预测一些农业、生物、化学、电子产业或医药技术的后果和风险,从而为制定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提供一种合理的基础。技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该项技术的社会、伦理和环境影响的评价[12]。职业伦理观念、商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与美国政府对技术评估实践的重视,共同强化了工程职业控制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

3.STS理论研究:社会建构论及其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社会学中的爱丁堡学派异军突起。该学派宣称,他们抛弃经典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他们主要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思想或概念之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他们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深入到科学研究的重地(实验室),通过观察科学家来了解科学家制造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试图提出一种关于科学知识社会生产的普遍解释,这种研究思路,被称为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或科学技术论(STS)。科学技术论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科学的一种社会科学的解释”,它所“专注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所生产的、被认为是被证明了的知识的社会过程”[13]。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集中研究有成就或典型的历史和现实中的科学案例,其研究成果增强了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

这种研究思路,被认为是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反叛,他们揭示了在科学神圣外衣保护下,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一些不为公众所知的内幕。对这些内幕的揭示似乎是削弱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但是,这种社会建构思想也强化了外部社会因素控制科学的观念。将科学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联系起来,使局外人了解科学和参与科学研究评价成为可能。在这里,对于外部社会因素的理解范围更广了,它超出了单纯的科学技术共同体,还包括更大范围的与科学技术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控制科学技术的能力和范围在扩大,因此,传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职业群体的精神特质和伦理规范要受到更为一般性的审查。传统工程伦理学研究的目标设定、问题指向和理论方法都要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美国工程伦理学自身的改进和应用范围的扩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工程伦理学产生于美国,有其深厚的文化思想渊源、社会背景支持和认识基础保障。这些外部因素的协调与共生,促使美国工程伦理学在目标设定、问题选择、理论建构和方法体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在目标设定上,将工程师和工程协会视为工程伦理的主体,以培养工程职业和从业人员处理工程中复杂道德问题的能力为工程伦理的主要目标。因此,它所关注的工程伦理问题主要是工程职业的伦理建设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等。它对此类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已有的西方伦理价值规范、法律和宗教经验以及专业标准的规定。此外,美国工程伦理学以问题为核心,全面吸收STS研究成果,采用适合于问题解决的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伦理的、工程的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来解决工程伦理问题。

历史文化与社会和认识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观念差异的基础,历史无法重写,但是带有不同历史印迹的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和实践行为,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类似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彼此借鉴对方已有的理论与方法。从伦理维度来探讨和解决一些棘手的工程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多种文化碰撞和交流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参与到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过程,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万长松.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48.

[2]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62.

[3]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

[4]MantellMI.Ethicsandprofessionalisminengineering[M].NewYork:MacmillanCompany,1964:ⅶ.

[5]MartinMW,SchinzingerR.Ethicsinengineering[M].NewYork: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5:101.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7]巴伯B.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

[8]李世新.工程伦理学及其若干主要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32-34.

[9]哈里斯CE,普里查德MS,雷宾斯MJ.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11.

[10]牛顿LH,迪林汉姆CK.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M].吴晓东,翁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0-83.

[11]默顿RK.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5.

[12]ReichW.Encyclopediaofbioethics[M].2nded.NewYork:MacmillanCompany,1995:2484-2485.

[13]迈克尔•马尔凯.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