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融入政治思想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

语文融入政治思想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错误思想严重扰乱社会和谐稳定,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高校语文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确、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好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之中,就要准确把握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提升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大学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与人文精神为目标重要课程,但受学科建设不完善、多元化错误思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变得愈发模糊不清,其课程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越来越少,出现“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无法促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并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因此,新时期高校应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力度,实现二者的高度耦合,使其同向而行。

一、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通过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思想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是使受教育者接受优秀的社会思想文化。例如,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多都被保留下来并被传承和发扬,这得益于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共同发挥的效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和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习惯与方法,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更加有效地接受、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语文教育是对大学生所接受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解释和梳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其更好地转化为促进他们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道德观与锤炼高尚的意志品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的成长状况直接关乎着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的主要学科之一,不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更贯穿于大学生整个人生的始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都是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为目的,并且在内容上也具有很多相通的方面。新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并以此来培育新时代“四有”青年,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丰富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基础性课程,是学习和理解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思想决定行为,如果说大学语文课程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去说和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其重点在于人格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要求受教育者把外部灌输的理论进行个体内化,在其潜移默化的自觉接受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通过仔细观察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内容蕴含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文教育为前提和基础。由于每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并非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是要融合多门学科的新特性方可实现。因此,新时代语文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以新时代社会主流思潮为引领,要包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丰富并发展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洗礼的主动性,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时代特点,更加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新风气更好地融合。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包含的理念、观点等具有普世性意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会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如作者用惊涛拍岸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以莲花和菊花的高贵品质来传递人格美、情操美等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文章中所传递的价值观所感染,有些文章更是通过更高等级的“意境”来表达思想。大学生在学习到众多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之后,会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中共党史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大学生在理解起来较为生涩、枯燥、难懂,其课程经常采用简单地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不仅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厌恶和反感。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能够有效避免枯涩的教学方式,借助各种“美”来传递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能够使大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也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语文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引导好大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一)语文教育定位不清晰

语文教育作为最基础的学科,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人生“第一课”。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学习语言艺术,掌握贯穿于人生始终的交流能力。随着应试教育地位的增强,大学生对待语文课程的态度也逐渐发生转变。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以应付考试为前提,消极的、被动的、机械式的接受语文教育内容,把对语文的学习当作实现利益的工具,这与语文教育的育人目的完全相悖。由于大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其定位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上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轻视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大部分已被大学生所掌握,不必浪费过多课时资源进行语文教学。这导致大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散漫心理,一旦出现与其他专业课程冲突的情况,他们会优先选择专业课程。此外,有些高校所制定的语文课程大纲极不规范,聘用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在有限的水平内对大学生进行“放风式”教育,致使大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大学生在长期处在“朦胧”的课堂中学习,其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能力就会减弱。

(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从古至今,优秀的思想文化总是与伟大的历史人物相伴相生,无论是诗人、文学家、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都是通过自身的作品或所取得的成就为表现手段来传达其主要思想和情怀,在不断奉献祖国和社会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榜样作用,以此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习并继承先辈们的坚韧意志和不屈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意义之所在。大学语文教育正是大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榜样品格的主要途径之一,依据课文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正确描述,促使大学生对榜样产生敬畏之心,不断发挥榜样的作用来激励大学生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觉悟与政治站位,培育合乎时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其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与语文教育所展现的榜样力量遥相呼应,都是以培养社会可造之才为根本目的。在现实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却被分裂开来,大学语文课程较为局限于书本所展现的知识,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到本课程所展现的特点与内容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没有很好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从而就无法体现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维方式决定行为举止,语言艺术是由思想所控制,而思维的形成又是靠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所促成。这包含着两个维度,即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需要同时发生作用,才能促成人们语言、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新时代呼唤具备新气象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人生之路上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培养和指引,更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锤炼他们过人的科学思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错误思潮蜂拥而至,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容易迷失自我,严重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许多大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还是只停留在对老师课堂上所教内容被动的、呆板的接受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课文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加以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为了应付上课与考试所造成的结果。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停留在对书本字面意思的“蜻蜓点水式”讲解,没有注重了解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能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区别对待。这不仅禁锢和束缚了大学生自身思维模式的养成,更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完成的预期目标完全相悖。

三、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实践路径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五千多年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来实现,而语文教育正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桥梁。大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本的学习,能够深切领会优秀文化的魅力,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人物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不畏艰难的崇高品德。大学语文课程应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出其学科特点,帮助大学生深切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和演变历程,提高他们对文化的鉴赏能力,既要注重对基础性知识把握,又要重视主流价值观所发挥的导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引导的现象。新时代语文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深挖本学科所包含的一切思想政治要素,针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诉求和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鼓励他们阅读大量精良的经典著作和古诗词,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使他们自觉肩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在为祖国、为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奉献自我,实现自我升华。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语文教师作为重要的传道者,要拥有全面的教学素养并非易事。什么是理想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什么素质能够使促使大学生的成长为?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人文智慧、教育智慧和语文智慧,掌握丰富而科学的理论知识,具备“人文育人,舍我其谁”的光荣责任感,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古代的教书先生,到如今的语文老师,他们都在用人文艺术来培养推动社会进步的可制造之才。作为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在深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探索与学习,积极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之中,在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悟人生、感悟语文、感悟教学,为不断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培养社会可造之才贡献全部力量。

(三)创新教学方式及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更高的阶段,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正在不断完善。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如何有效体现其时代内涵?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适时创新?这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又是人文知识精神的体现者,是决定社会主流思想走向的重要群体。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所讲述的语文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也缺乏创新性,枯燥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学生的成长,既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时代要义,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不但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发展规律,也要在发展中“查缺补漏”,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大学生主体特点和偏好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运用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活起来”,增强语文课程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为最终目标,以实现全民族解放、实现人民幸福为宗旨,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崇高理想、高超技能、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金锡林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建设,2016(36):22.

[2]潘美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语文教育的价值研究[J]语文建设,2016(6):13.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5]张林,杨娇,司律大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3):121.

[6]陈亚琼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契合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

作者:程 蕊 单位: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