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必须要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并通过问卷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

引言

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战线,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传播快捷、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特点,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必然要求当今的大学教育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开拓新思路、努力探索新方法,积极实现思政元素在思政课程以外课程中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以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指导教育教学的新思潮,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复杂性本质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

(一)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民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文化思潮也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在多元中求统一、在多样性中求主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大程度上被标签化、空泛化,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仍然存在相互割裂的现象,尚未能实现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校要以育人为核心建立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学科资源,提升育人合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意义阐释和价值追寻引领着人类不断地进行精神追求,使人的内心充满力量、使生命更加具有意义。因此在保证传统思政课程正常开展的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师们要不断挖掘所授课程的育人资源,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中,勇于担当,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二)课程思政是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高校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原则和理念,不断提升感恩、宽容、诚信、责任感等品格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仰,是促进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养成的最重要的途径。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就要求除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引导,还应在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思政是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需要

尽管“三全育人”的理念早已提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政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和平台,该理念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建立能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促使各门学科和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形成学科、课程、教师、教学多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一)改革目标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次序的调换,而是思政教育通过探索与反复实践之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既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英语教学改革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目标,围绕英语语言目标、爱国情操培养目标和行为准则构建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出色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开阔国际视野,既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及国情,也让学生体味我国传统艺术、民族风情的魅力,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改革内容和方案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为教材,周学时为4课时,一学期48节理论课(16节上机课)。教材第一册主要涉及教育、语言、文学和传统节假日;第二册涵盖名校、著名思想家及思想流派、经济发展和体育;第三册包括科技发展、建筑艺术、主要宗教和名胜古迹的介绍;第四册囊括传统工艺、服饰、饮食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与融合。在两个学年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结合四册课本的相关背景知识,每册制作出主题明确的微视频并推荐相关线上线下的阅读资料,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提高。

1.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思政教育的内涵

各系列课程都有学科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德育资源和哲学思想。大学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主题也非常广泛。CaringforOurEarth通过带领学生讨论环境问题给人类所带来的灾害,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NobelPrizeWinners让学生了解了中外诺贝尔奖得主,近年来我国学者荣获此殊荣也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ConflictsintheWorld让学生了解到尽管文化不同,世界各国应当求同存异,为了人类的美好明天,要避免战争、呼吁和平发展……

2.结合思政教育开展实践活动

在报告中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要求也可以通过英语课堂来呈现。学期开始时学生根据自愿、能力均衡的原则进行分组,在每堂课前,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做一个presentation,可以是有关中西方文化的演讲,也可以是讲故事或者美文朗诵。课下,教师将聚焦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原则,结合课本每单元的相关背景知识,整合中西方文化中诸如传统思想、历史、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利用课件制作、录屏、录像、动画制作与处理等信息技术设备,制作出可供学生课前学习使用的微课视频,并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推送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与探讨,能对某一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在课堂上系统地表述。

(三)改革成果和意见建议

通过一学年的改革尝试,为了了解学生对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收获和建议,以期不断改进教学改革的开展方式,课题组老师随机对我校2017级23个专业的两百多名同学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在收回的20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中,有91%的同学在英语课上做过presenta-tion,其中84%的同学喜欢这种课堂活动模式。多数同学认为通过观看同学们的展示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多彩世界,了解其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也可以让大家及时了解世界正经历着什么样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时,通过同学们的观点表达和交流,让我们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67%的同学认为通过自己亲自做展示,学会了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在公开场合用英语做演讲,既得到了英语口语表达的机会,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信心。95%的同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感受到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其中75%的同学认为课堂展示中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人文景观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感和民族自豪感;70%的同学认为线上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客观、正面的价值判断;69%的同学认为课堂上对课文中关于“环保”“诚信”“家庭与爱”等主题的汇报与讨论,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90%的同学认为较之于传统的英语学习,他们更喜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赞同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更能够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他们也呼吁在今后的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亟须融入思政元素。在最后一题意见和建议中,有同学指出在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用英语介绍一下相关专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还有同学建议课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之类的建筑,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英语交流。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和呼吁,希望把思政理念也融入到专业课程和课程实践中去。

三、结语

“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断拓宽思路,充分挖掘本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作者:李倩 严艳 陈琰 房振伟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