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品德生活化教学

品德生活化教学

创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改变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立足社会生活,使品德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立足生活,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例如,在设计《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教材里讲的是编者设计的某个儿童的家庭及家庭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应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学习内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由于教学目标的转变,即由教授学科知识转变为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这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准备了前提。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把理论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感受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设计导致学生自己产生某种体验、理解的思想“碰撞”,让这些“碰撞”去产生它的必然效应。例如上《在餐桌上》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先让学生选出自己的一日三餐,同学之间互相辨析:这样吃是否科学、合理、有营养?以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头脑中零散的营养学常识。在此基础上,我扮演营养师的角色进行点评,同时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吃?为什么这样吃?紧接着,为了深化学生已获取的营养学信息,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又一环节:“你们想知道老师会怎样选吗?”然后故意选出不合理的配餐,让学生评析。学生马上来了兴致,纷纷告诉我,“老师,你这样吃不好,因为……”“老师,你这样吃不科学,你应该……”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纷纷引用所学到的知识、稚真的话语阐明自己的看法。“生活化”的辨析为他们创设了实话实说的氛围。

三学习方式的生活化、多元化

陈腐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必须向社会大系统开放,向新生活开放,把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增加生活实践的活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经过丰富的生活体验,不断积累,才能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比如学习《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教材上安排了“换位体验”活动,诣在让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困难与痛苦,唤起其内心的同情。在课堂上,学生像残疾人一样,用一只手整理书包,穿衣服;蒙住眼睛从座位走到黑板前“画鼻子”再走回去;像聋哑人一样只能用手势和老师同学交流,不能开口说话;用棉花塞住耳朵,听老师将故事。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我想听故事,可是我什么也听不见,只看见老师的嘴巴在动,实在太难受了。有的说:我喜欢唱歌,可是现在唱不出来,太痛苦了。还有的说:我平时画小人最棒,可是今天总把小孩的鼻子画歪……说着说着甚至要流泪了。此时,学生正经历着心灵净化的过程,课堂已成为学生心灵交融的天堂: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关爱。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迸发生机和活力,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