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今年春季,在教学方面,学校领导分给我任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深感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经过我平时的观察和单元知识反馈及检测,我发现了六年级二班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存在的差异,现将这些差异归纳为优秀型、进步型、注重型、浮沉型、糊涂型等。

1. 优秀型 这类学生有理想,目标明确,学习刻苦努力做事认真踏实,办事效率优异学习成绩优秀,力争每次圆满。(例如李宝林,邓家瑞,杜倩等同学一直保持在90分以上)。

2. 进步型 这类学生有目标能实干,并有刻苦进取的精神,积极努力,不甘落后,勇于改错。(例如张露等同学学习成绩不断上升)。

3. 注重型 这类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注重平时的踏实认真做事,表面工作能惹人喜爱,(例如书写有格式,很工整)经不住时间的检验。(例如马剑兰等同学一直在80分左右)。

4. 浮沉型 这类学生平时做事看来是一丝不苟,表面工作做得好,有学好的愿望,经不住检验,成绩时时浮时沉,(即时高时低),不稳定,有漂浮现象。(例如程向等同学成绩落差太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点分析

1、社会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环境中影响中学生政治品德的形成,中学生无时无刻都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所以具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因而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因素,依靠于社会的力量,才有可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消极思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让中学生形成社会化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

2、实践应用性

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实施,所以它要达到社会实践客观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思想政治品德上的发展。在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习惯的同时,需要以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品德为规范标准。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想教学通过多次印证强化,逐渐建立起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上的观念认知,形成规范的社会思想政治行为习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及推动的每一个中心环节都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所以只有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3、长期反复性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反复的过程决定了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期反复的过程。在经过几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循环,累积一定的思想政治要素,才能让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接近于社会标准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与标准的社会政治品德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二者之间的矛盾将会处在不断产生、解决反复循环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也分多个阶段的。新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就会与原本的政治品德要求产生分歧,必然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新的循环反复。如此反复循环,矛盾不断升级,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长期反复的特点。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够重视

学校在面对升学压力时,不得不注重中学生的文化知识,虽然学校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性,但还是不免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出现“轻思想,重文化”的现象。从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就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但占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还影响了中学生正常的品德教育。学校的师资都聚集在主要文化课程上面,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却寥寥可数,没有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学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习惯。社会实践活动却可以更好的将理论基础教育转变为学生实际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主要途径,学校却缺乏这方面的深刻认识。

2、家长的不理解

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较多的注重知识和技能,在这种误区下,家长只重视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成绩,忽略了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性。家长简单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课,不打算在政治方面发展,所以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家长不支持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养成,学校自然也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

3、教师认识的误区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表现出的却是“教师厌教”的现象。实用主义理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根深蒂固,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准则与个人主义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就有偏差误区,教学当中更是应付式教育。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教师的忽视程度,教师长期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学习,自身思想政治领悟不高,因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4、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缺陷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其中健康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的能力、顽强拼搏的意志,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思想等作了充分保障。但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理论意义层面,没有现实应用的价值,不能将理论知识、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三、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点实效问题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等,只要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就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才能保护市场经济中主体利益。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家庭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点,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素质的中心。中学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抵制不良的唯心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觉悟,培养成社会化综合人才。

2、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法

素质教育所说的,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素质教育的精髓。因此学校应该重点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认识。首先,学校不能只一味的注重升学质量,不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强化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相关部门定期监督检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情况,针对现有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完善。三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待遇保障,保证职称的评估。四是增加专业教师思想政治领悟,定期进行学习思想政治精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学校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德育因素;德育;合社会;适应与发展;内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63

    * * *

    德育因素是制约人适应与发展的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生活在并只能生活在社会中,其存在、适应、发 展都受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交互作用,其中,那些制约着人适应与发展过程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 、潜能的东西,就充满着德育因素。不论人们主张或不主张、从事或不从事、接受或不接受德育,德育因素都 客观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对人的适应与发展 起作用。人在适应与发展中,不受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就会受不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向程度、效 应不同而已。

    狭义上,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不同,广义上,所有德育都是社会德育。德育过程不单在学校中,所有社会 成员都有一个接受德育或再德育的客观过程。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乃是社会成员获得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必 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狭义看,社会德育相对学校德育而言,具有相对的不可控性,但其发生作用的现实却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良好的社会德育促进社会成员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反之则延缓、阻碍甚至损害社会成 员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自觉、合理、科学地调动起所有良好的社会德育因素,实施健康的社会德育, 就是要以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为根本目标,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实现合社会的个 人调谐与合个人的社会调谐之辩证统一,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合理化,推进社会文明。

    现代社会中,教育一般地以学校形式出现,科学的学校德育则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首要的和主要的途径 ,也是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因而,科学的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 统中的子系统,它按照特定社会的客观要求,将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和特定社会的良好规范,内化为青少年 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与其它各科教育交互作用,使青少年获得合社会的临近适应与发展,导向个体社会化 。这是一种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并使外在的社会要求与个体思想品德达到和谐统一的社会 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德育又是社会德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其它各育与德育相比,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具体的目标、任务不同,智育,主要担 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任务,体育,主要担负着锻炼体格、增强体质的任务,美育、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 等,其任务也是特定的;其次,具体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也都不同。然而,根本的区别还在于尽管各科教 育的实际过程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德育因素,但在理论上,基本身基本不涉及或少伦及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一 旦涉及,那便是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在起作用。作为一个合社会临近适应与发展并日趋完善的人,精神世界 是根本的支柱和动力,因此,科学的学校德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动力源。当然,如前所述,德育因素无 所不在,无时不有,各科现实的教育过程,德育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因此,主动、自觉地将德育容于各科教育 之中,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德育途径之一。

    良好的德育在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中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的,一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肯 定性的精神文化(包括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效益观等等),创造性、建设性、持续不 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文化宝库,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肯定性精神本质,构建主体中具有本质力量 的精神世界,形成合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实现个体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伦理 化教育,使社会成员道德地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个体乃至社会集团在科学技术运用上的合社会性,实现个体素 质现代科技社会中合社会地适应与临近发展;三是与其它各育和各种社会实践交互作用,发掘并巩固个体合社 会的适应与发展潜质,实施精神导向,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推进心理保健,使个性和谐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一体 化;四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在个体利益追求与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达到个人与社 会的辩证统一,保障社会安定,构成社会进步合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曾几起几落,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新形势下,德育既充满着机遇,又再次 面临挑战。由于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但发展不充分,民主意识增强,但民主参与机制未健全,参与国际 竞争日多,但多元文化承受力却较弱的矛盾过程之中,德育在促进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问题上,还存在一 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教育思想上,或过分强调德育,过高估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陷入了“德育万能论”的 怪圈,导致德育过程非科学化,德育的唯一化使德育在空洞的高声呐喊中无形消解。或只重智育和办事能力, 忽视德育,抽象讲德育,具体无德育,陷入了“德育无能论”的怪圈,导致德育缺失智育扭曲,使人在适应与 发展中失去合社会的精神支柱与动力系统,产生出人才废品;在德育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上,忽视人的 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这个根本主题,只把德育看作是履行行政职责的必需品或装璜,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归宿 点被异化扭曲,陷入“德育盲动主义”的怪圈,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思想行为与个性发展却被无形割裂,既 不能实现德育的本质目的,又沾污了德育的纯洁性;在德育的方法、途径上,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道德化, 忽视德育的长期性、长效性和潜在性,构成了“德育短期行为”,命令式、强制性、行政化手段充斥整个德育 过程,失去面对新形势的应变力,不仅违背了德育规律,还使德育过程本身违反了道德,大大消弱了德育的道 德感召力。这一切,都是德育过程中的反德育因素,若不加以克服,德育本身很可能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扼制 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过去,人们研究德育多从思想品德本身去研究,未跳出自身系统,参照系不明,缺陷较多。改革开放以来 ,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社会学、行为学等边缘学科,把德育研究放在 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中,放在社会的变迁与流动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探索,取得了显著成 果,大大增强了德育改革的力度。中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订了一系有利于优化德育工作的法规、规章和 政策,这些都是近些年来德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不仅阐明了我国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思路,还为德 育工作者指明了德育方向、途径和基本方法,是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的指南。当前,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深入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些德育法规、规章,如何进一步优化德育过程。本文在此提些粗浅看法,抛 砖引玉。

    1.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并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性。

    品德形成过程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特有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适应与发展的客观过程, 具有多因性、自发性、可塑性、客观性等特点,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品德内化与品德外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按照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个人社会 化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多样性、反复性、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因此,优化德育过程必须以科学 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并依据特定社会的既定法规,在实践中研究品德形成的客观过程及其内在规律,遵 循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多层次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培养 和形成个体合社会的思想品德,实现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推进社会文明。

    2.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阶段性。

    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渐进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一般地,德育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某些思想品德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选择地受纳并内化为个体道德 品质意识;(2)积淀在受教育者个体中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调节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反作用于 社会;(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行为效应和个体品德发展程度,调节教育行为和受教育者品德行为,进入新的 德育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反复渐进的运作过程,无法精确地区分排列,更不能机械地 套用。但品德形成的客观机制制约着德育过程的运作,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德育阶段意识,才能 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3.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克服智育化倾向。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又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德育 实践中,人们容易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同起来,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形成思想道德品质智育化倾向,在 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德育过程的优化。应该看到,如前所述,尽管智育过程蕴含着德育因素,德育过程也蕴含着 智育因素,都必须依据“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二者可以互补,交互作用于人的 合社会适应与发展。但二者必竟是有区别的:其一,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主线是社会实践,德育过程中的“行” ,是社会性的实践,是一种正式的社会交往、沟通和联结,这种“行”一旦发生就与社会利害关系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而智育过程中的“行”一般说来,仅仅只是一种“练习”或“习得过程”,一般不形成社会利害冲突 。因此,德育与智育对“行”的要求也不同,德育必须严格注意“行”的社会效应,比如,绝不能让受教育者 去实践犯罪、体验犯罪过程。这是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本质区别;其二,德育过程中的“情”、“意”,本 质上都是社会利害关系在教育心理上的反观,是思想道德品质内化的粘合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 品质上沟通、接纳的必要条件。而智育中的“情”、“意”一般不具备社会功利特征,至多只是施教者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并非必不可少。因此,要使德育过程优化,教育者必须体察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其 态度,并动之以健康的真情,摆明正确的是非观,才能提高德育效果;其三,德育因素具有时空的广泛性和内 容的社会性,因而德育过程还具有同时性、反复性,其循序渐进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无法精确地排序,同时 ,社会因素对德育影响甚大,学生的“熟习”会因个体需要,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利害冲突中“淡忘”,因而, 德育过程中的“知”同时具有三个含义:必须是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 思想道德观念必须不断反复地作用于个体;可以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易于为受教育者接 纳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实现思想道德品质迁移。智育虽然也有“举一反三”的情况出现,但其学习过程的 阶段性是很明显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过程都是可以而且必须精确地排序,前后阶段的知识不可能同时出现,同 时,其对“知”的“淡忘”在一般情况下与社会利害关系无关。因此,要优化德育过程,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 社会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德育过程双边活动实情,灵活地选择入口,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德 育因素进行必要、合理的反复教育,避免“一刀切”,避免机械套用和无目的的跳跃。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措施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老师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获得个人的感悟和经验,建构知识、提升认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要给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上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满足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出发,才能改善师生关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效能。

一、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人生中,初高中阶段基本是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世界观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书本知识和接受性学习,对于该阶段学生而言过于单一,他们更期待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通过实践性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此的需求,并且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以及综合实践的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可以营造开发的环境,允许学生能够在其中创新、自主的学习和活动。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书本上的知识量较少,而且也并非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相比之下,学生自主的探究和交流所能够获得知识量更多。

(三)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基于书本知识开展,但是在此基础上,围绕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开展社会实践相关活动,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三观和情感。

二、从现实生活角度诠释初中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体验生活

当前的媒体渠道和种类繁多,诸如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获取各种信息,从而对学生产生正、负面的影响。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政治嗅觉灵敏度,第一时间确定社会信息与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关注学生在这些信息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确保从学生的思想角度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例如我有一次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三个问题,第一是在4X100的接力赛中,为什么世界纪录的成绩是要大于4人100米速度的相加的?第二个问题是在NBA的一个赛季的季前赛中,麦克格雷迪号称得分王,姚明则是最有希望的中锋,这两个火箭队的“MM”超级组合,却为什么在猛龙、尼克斯以及老鹰这种已经在苦苦挣扎的弱旅面前一败再败,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三个问题是一所楼房被大火包围,里面只有一个眼睛正常的瘸子和一个四肢健全的瞎子,他们应当如何逃离火场?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些问题,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合作和双赢,但是对于合作和双赢的认识却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我又举了个例子,每天到吃饭时间时候,跑在前面的学生总是能够打到好吃的菜,坐在最舒服的位置上,但是对每个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不可兼得的,可是我却发现事实中,学生们都是这么干的,三五个人一起,两个快速去打饭,两个快速去打汤,还有一个直接去占位置等着其他同学给自己把饭端过来,这样好吃好位置都满足了,这就是双赢。学生们在回忆自己这一行为之后,顿时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当重点在正、反面的教育上

因为在初中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是最侧重学生德育工作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时候,务必要做到从正面和反面的角度同时入手,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作用。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从正面角度引导学生,提高其对于生活和学习中事物的认知层次,更加清楚地分辨出其中的善与恶,明白自己和他人的一些行为是否是正确的,从而逐渐培养自身的良好素质。

四、开展体验式教学所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尽量把学生放在积极地位置。

上文中提到需要在体验式教学中开展正、反两面的教育工作,但是却需要把学生放在正面、积极地位置上,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活动中所出现的反面、丑恶的一面,从而产生反感,进而自我反思,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真正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因为尽管初中生自身的自我意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其心理和思想都还是较为幼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明确的价值观观念,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直接把学生摆在反面的位置,很容易导致出现抵制教学活动的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学习。

(二)初中思想品德的体验式教学不应当停留在形式和表面。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全程都需要开展实际探究活动。因为体验式教学没有形式的限制,所以其变化多样,作为教师,需要能够结合教学目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体验式教学。但是实际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为了能够生硬的为自己的教学套上“体验式”的帽子,所以对于课程的设置也都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忽略了对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效果的追求,使得学生自身思想素质水平并未得到提高。

五、总结

我认为在初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中,结合初中生的特点,体验式教学是最为适当的教学方式。在保证正确合理设置体验式教学的基A上,能够快速和深刻的规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及思想,确保在不干扰其正常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聚焦云雾,表现为六“差”:

--单一招生制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存在着“反差”;--学校德育的不变性与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存在着“落差”。

总之,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一日千里。我们教育的航船却慑于大潮冲击,蹒蹒跚跚前进,有的学校不思适应而遁入桃花园里,颇赞尝高打院墙。紧锁大门,有封闭式,所谓“桃花园里好教育”。

面对学校德育层层困惑,我们认为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与市场经济的潮汐共涌,与时代脉搏共振,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招生制度的德育考核,促进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升学考试是个“指挥棒”。现存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是凭文化考试成绩录取,至于德育素质却很少考虑。这种招生制度必须改革,增加德育考核成绩的录取比重,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1、可通过学生座谈,问卷了解,班主任的反映等途径,对考生进行品德考核,作为录取新生的第二大依据。

2、取消不切实际的“三好”生,“优干”生的优惠加分。

3、改革政治课考试办法,政治课成绩要与平时思想品德表现挂起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社会、家长都来关心德育。

二、面向改革时代,转变教育观,改革教育内容。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要确立符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点。这就要做到既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又必须剔除形式主义和“左”的影响;既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又必须借鉴外国的伦理道德教育;既要进行艰苦创业教育,也必须进行消费教育等。

2、要压缩超越当代少年思想接受能力的部分德育内容,增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的新知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学生是社会大环境中学生,脱离现实的德育,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3、要建设好一支有时代特点的德育队伍。搞好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团干部的培训。

三、走向社会,建立基地,变学校德育封闭式为开放式。

改革开放的年代,学校封闭式的德育当然是行不通的。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从而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

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要以市尝商店为基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观念教育,提高学生的商品意识,培养学生将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学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公安、文化和教育部门要共同整顿文化娱乐、书刊市场,清除“病菌”,净化育人大环境。

2、建立社会德育管理委员会。

可由当地政府、团组织、学校、家长等各界代表,吸收退休干部和教师组成。

3、建立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