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摘要:创新创业理念逐步融入高校日常教学活动。诸多高校在课程设定、创新拓展训练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也逐渐成为专业综合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理论对创新创业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行动系统

0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途径和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1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可采用标准化测量、功能层级量表及标的群体满意度等方式,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成果、影响与成就,关注整个评价过程在最初指标体系确立、执行等过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1.2成效及质量评价相结合

规律性的收集并公布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率、质量和效益讯息,效率强调建立有责信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高校创新创业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比例为最大值;质量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比例。

1.3评价与个性化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过程既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也需考虑不同层次、水平教育下创新创业教育优势、特色之间的差距与区别,考虑院校间的差别。

1.4科学性与可测量性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定,需遵从高等院校教育规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客观规律。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方式和使用方法应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囊括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部因素。对一些难以用具体评价指标表述的因素,要将其转化为可定性评价的显性指标,增强评价指标的可测性。

1.5多元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注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标准、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的多元性,同时注重不同标准、方式及工具之间要系统地有机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内的诸要素,也需系统性地排列与结合。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制定培养计划

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毕业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支撑程度;教学计划中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模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标准、实施效果。评价观测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契合度;毕业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程度,学时、学分占比;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支撑程度;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标准,是否建立保障创新创业措施实施的机制,通过学生参与各类省级、部级创新创业竞赛、自主创业情况评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情况。

2.2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实施

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实施环节是否全面、合理。评价观测点为学院是否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监控,是否有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的制度性文件;具体实施环节是否有相关部门进行监控和指导及完整的全过程材料。

2.3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教学

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课程性质、学时、学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情况。评价观测点为教师数量与学生比例是否合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情况;是否有企业家授课,是否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条件。

2.4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环节

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情况;考核结果能否验证教学效果。评价观测点为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是否嵌入相关课程中,是否有创新性举措;学生创业情况、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情况及获奖情况。

2.5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实践环节是否有平台进行大数据管理;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情况过程管理是否合理;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及创新拓展活动计划制定及实施是否合理。评价观测点为学院对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管理情况;是否能够按计划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拓展活动。

2.6多方评价

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者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观测点为学院、教师、专家、学生及企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行动系统理论构建

构建社会理论一般原则,要在最显著的特征上明确这种理论的解释物和被解释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显著的特征是其评价对象的实在性,其评价系统理论应建立在社会行动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帕森斯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体系。帕氏将早期美国本土的微观情景化行动研究提升到中观的一般行动系统的理论层次,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改变性社会行动基础性研究可参照的理论形式,是涵盖行动系统的一般结构和多种内在可能性的基础认知框架。

3.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系统二维结构构建

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中,将单位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最基本单位,在分析意义上具有如下性质:有行动者、有某种行动目的、有一定的行动情境、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本部分要回答的是“是什么”层面的问题,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系统的行动背景予以解释。单位行动系统中,可将目标和规范取向看作是评价性的维度,手段和条件看作是技术性的维度。帕森斯认为,单位行动中相互关联的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参照体系,能够对各种行动系统进行解释。在具体如何进行评价即“怎么做”的层面,要充分沿着目标与效率两个维度的行动脉络进行梳理。当行动者对目标的质和量进行预期评价时,要根据主客体的双向需求、自身工作能力及环境制约等因素综合考虑目标方案操作性。对方法、技术、策略及手段的选择与运用过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行动系统价值观的技术性评价维度,在结构上可分为3个层面,即方法论、策略技巧的艺术、设施装备和具体科学条件的技术。

3.2高校创新创业评价系统二维结构运用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管理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目的评价层面,以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健全由学院、教师、专家、学生及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技术性评价维度层面,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个性发展及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设定行业技能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及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为12分,占总学分比例8%,开设14~15门课程供学生选修,为学生日后从业需要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培训、专业技能类训练及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赛事提供支持。实践类课程模块,共29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9%。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环节,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建立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涵盖开课、课程执行、课程评价、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拓展活动的实践类课程及活动过程材料检查与管理。在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教学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吉林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多次获金、银、铜奖,指导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学生多次在吉林省“三创赛”等赛事中获奖。学生自主创办企业6家,经营状况良好。学院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讲授及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可享学院办公场地、设备及资金等支持及创业项目培育支持。在创新创业考核方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表现及获奖情况酌情纳入相关课程的平时表现中。系部组织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或竞赛,学生参与度高。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立体化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使用“校友邦”一体化管理平台,把好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质量关,教师通过平台进行线上指导和监控,实现实习实训过程化管理。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面,实现教学质量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反馈及全力整改的动态闭环评价模式。通过教学例会,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施领导干部、督导听课制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吸纳实习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建议及意见融入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结语

本文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评价指标建立原则及行动系统理论构建,结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竞赛及本科专业评价工作实践。以行动系统元理论作为构建创新创业评价行动的理论基础,无论从行动背景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完成理论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吴立全,李德丽,姜兴睿.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思考与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3):32-33.

[2]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J].江苏高教,2009(6):107-108.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平,周彦汐,袁城,等.构建社会工作一般基础理论的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1):1-28,175.

[5]蔡艳杰.孤居老人个案救助工作及其广义社会化的思考[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作者:蔡艳杰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