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管理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管理

[摘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多样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十分必要。积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本科层次的教育质量,适度控制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3-0034-04

ThinkingoftheRegulationoftheLevel-structure

ofChina''''sHigherEducation

WULi-qin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Thelevel-structureofhighereducationmustbeadaptedtotheneedof

thedevelopmentofeconomicsocietyanduniversitystudents''''diversity.

Itisverynecessarytoregulateandoptimizethelevel-structureofChina''''shighereducation.Withthechangesofsocialeconomicstructureandthemassificationofhighereducation,thefollowingarethemainmissionsforthelevel-structureregulationofChina''''shighereducation:Todeveloppositively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improveactivelytheeducationalqualityofundergraduateeducationandtocontrolmoderatelythepaceofpostgraduateeducation.

Keywords:thestructureofhighereducation;regulation

高等教育一般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其中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专科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明显加快,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有所优化。然而,在扩招过程中,上述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增量都达到4倍左右。因此,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积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毋庸置疑,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必然会有相应的扩展,但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大众化的主力,因此扩大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看,主要是依靠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如短期大学、社区学院、短期技术学院等等来满足大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主要不是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是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今后五年我国需要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1100万人。

众所周知,在现代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去开发、设计,而制造新产品也需要一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参与第一线的生产活动。统计表明,一个行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其余80%的属于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性操作人员。同样,在现代服务业中,80%的从业者是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早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大会通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21世纪的展望》的建议书就提出:“旨在培养合格的技术员和熟练、半熟练的劳动者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必须改革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使这种模式获得生命力,包括灵活性、创新和生产能力,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所需要的技能”;“必须提高技术职业教育在社会和媒体中的地位和声誉”。这些建议,应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因而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首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当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随时掌握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职业升级换代的动态,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前瞻性的分析,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的要求。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时收集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并作为调整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技术实训的依据。

其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当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放性办学,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和岗位群的需求相结合,根据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或者通过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实现培养与岗位的直接对接。二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除了通过企业和用人单位及时了解职业的变化和走向之外,还可以将企业和用人单位作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后,再深入企业作生产性的实习(顶岗实训)。三是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教学工作或指导实训,以此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三结合”方式,是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再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当合理定位,安心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创新精神的实用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它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不能像普通高校的课程那样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教学的研究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边学边训练,一般在毕业后就要求能直接进入职业岗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而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单纯着眼于专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的针对性,还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最后,创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尽管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性显而易见,但当前我国社会上还缺乏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在观念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一些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反对子女上高职。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存在误区,不愿招聘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致使每年高考中上了专科线的考生不愿填报高职院校而宁愿复读,甚至有些已收到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放弃入学机会。据统计,仅2005年全国就有20多万学生因此而放弃入学。所有这些现象,既影响了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的计划,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甚至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应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技能型岗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同时,要加快人事体制改革,强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力度,实行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准入制度,引导企业和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和规范聘用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层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学术型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提高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必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本科毕业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更为全面的素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造成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普通教育,包括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教育。通识教育除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外,还可以弥补专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多种素质和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结构,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由于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理想工作,目前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热心于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而忽视通识教育,仅将通识课程的学习目标定位于获得学分,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

另一方面,一种盲目模仿美国文理学院课程的倾向也不可取。例如,有的高等学校提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通才”教育;也有的高校实行“按院招生、按院管理,按专业大类培养,按需择业”。这些改革试验都有一定的根据,值得继续探索。但是,我国的本科教育与美国不同,由于美国高中阶段教育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上的要求普遍比我国要求低,因而美国文理学院和大学的从事通识教育的学院基本上是一种通识教育,而专业教育放在硕士研究生层次。我国的本科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所以我国的大学在强调本科教育拓宽基础、强化通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防止削弱或降低专业教育要求的倾向。因为不论工、农、医、师,还是政法、财经类院校,都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毕业生除了少量优秀者进入高一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深造外,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人才市场,通过双向选择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事实际的专业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科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本科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大多是让学生掌握某一行业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所以,问题不是要不要设置专业,而是专业划分不能过细,应本着宽专业、厚基础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培养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利于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通识教育”也是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高等学校要尽量地增加选修课,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使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能够做到文理工相通,人文和艺术学科相互渗透,并在政策上激励有条件的学生攻读双学位。

此外,本科教育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实验、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教学经费增长的速度和教学实验条件跟不上扩招的需要,教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训练有所削弱,实验室大班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毕业实习流于形式。与扩招前相比,近年来我国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所降低,这些问题高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科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只抓专业理论学习而忽视课程实验、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培养出理论宽厚、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合格毕业生的。对高校来说,会损害自身的声誉;对学生来说,会影响其就业能力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无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都应当通过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投入和实验设施投入,努力提高实验和实习教学的质量。

三、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呈宝塔型的,其中专科是塔基,本科是塔身,研究生是塔顶。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时,大学生数量很少,所有大学培养的都可视为精英;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精英已经上移到硕士研究生;当高等教育发展到普及化阶段后,精英则是博士生和博士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发展进程,精英也随之向上位移。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看,精英永远是少数,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也是少数。

建国初期,我国研究生数量很少。加上十年“”期间的教育断层,研究生就更为奇缺了。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生教育开始发展,90年代后增长速度加快,并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招生数量也相应地扩大了。1998年扩招之前,全国研究生总数不足20万人,2005年则达到97万多人,7年之间增长了近4倍,其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专科教育,其特点是进行个别性教育,无论是硕士生或博士生都需要导师的个别指导,而本、专科层次的教育则偏重于群体性的教学与学习活动。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成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科研活动,培养成为某一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由此可见,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教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并需要有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图书设备以及学术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它需要有较多的高学术水平师资投入和经费的投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能胜任研究生导师的专家、教授数量还有限,投入研究生教育的费用也极不充裕,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其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总数中已占31.75%,虽然比例不小,但由于基数低,高等教育的经费仍然不足,再分到研究生这一块,其经费不充裕就可以理解了。可以说,大规模招收研究生,在培养上的软硬件尚属不足。如果继续快速发展,必然降低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因此,应当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着重点放在发展本专科层次的教育,特别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当然研究生教育也要继续发展,但是应当稳步地、持续地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既要考虑需要,更要考虑可能,不能拔苗助长。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不可能也不必要大众化。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将承担创新知识、创造文明、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竞争的重任。巩固与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精英教育的路径,真正实现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战略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战略转变。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还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机构等,基本上形成了类型、层次、科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结构,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多种多样的专门人才群体,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样性需求,同时也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差异自主选择的多样性要求。在调整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科技进步、学科分化和经济结构的变迁状况,不断优化与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宏观发展上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A].上海: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5-238.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33.

[3]张力.我国中长期教育宏观战略和政策要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3-7.

[4]别敦荣.质量: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A].两岸大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30-140.

[5]袁颂西,杨深坑.现代科技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冲击[A].两岸大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5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