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摘要]:在当今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忽视了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一些语文教师更是将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忽视了情感教育。结果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使语文教学走向岐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语文教学在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下,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是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工具性

一、当前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法仍根深蒂固,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感情没有相互交流,缺乏理解,没有民主平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教师观念出现偏差,语文教学远离生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情感的培养不能凭一种纯理智的观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诱发、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发深情,才能收到育情的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些语文老师往往忽视情感教育,造成学生“感情饥饿”,致使不少学生长期忍受着“冷漠教育”的煎熬,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已深深困扰着中学的语文教育。另外,长期以来,许多陈旧的观念,特别是“左”的观念束缚着语文教育。教材选编与教学指导中往往仍带“左”的痕迹。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本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作品根本引不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2,教学方法繁琐化、试卷化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考试变得越来越烦琐,成了名词术语课,文字游戏测验,把一些专家也说不清的东西拿来考学生。烦琐分析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的美感,把文章肢解为一个个毫无意义的语言材料,这不仅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最终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而且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给做了“试卷化”处理,分割得支离破碎,一篇情感炽热的文章被“冷冻化处理”。看似全面落实了教学指导思想,但透过这层似是而非的迷雾,就可以认清其弊端:这种教学就是用语法分析代替形象感染,用抽象的说教代替崇尚美的鉴赏,用零敲碎打代替艺术整体的把握。这种教学模式偏重智力教育,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3、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这种载体同内容是不能分开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语言的魅力就荡然无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这样的学生,本应用自己的话表情达意却去照用或者搬取别人的语言来堆砌自己的作文,由此,往往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来应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匾乏,缺少与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共鸣。语言的积累甚少,更谈不上运用语言的成功与喜悦。导致学生精神的贫瘠主要是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4、语文教学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的特点,它不仅有知识的传承,最主要的还有师生间感情的交流,违背了这条规律就构不成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课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以及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因此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此外,由于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感受、理解、领悟也各有不同,教学效果、教学风格自然也因人而异。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无论哪一个教师,也无论教哪一篇课文,面对哪一些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教学方法格式化、固定化,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遑论情感教育。

二、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要素构成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三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也为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1、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

教材内容既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的一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情况。又是教材编写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要求编写的,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随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体验,而教育者在编写教材体现其意志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这都将导致某些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大量的情感因素。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2、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形成健康情感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都重视研究教师的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但对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却注意不够,而大多数课程的重点,越来越趋向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而只集中在认知上。其实,情感比认知更重要,情感是认知的内驱力,人的情感与基本社会需要相关,它既带有人类的某种天性,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较含蓄、较稳定的特点。作为一个教师,他的情绪和情感都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要善于支配自己的情感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学生必须热爱语文,热爱学习,首先对语文学科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材、通过老师的教学活动得到情感的陶冶。其次,学生自己的情感积淀。学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积淀,才能确保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一种新的情感世界。学生先期情感水平的高低,主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丰富程度和人生经历的多少有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适当的深入社会实际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学好语文、落实好语文课的情感教育目标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三、加强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探析

1、教学内容要体现情感教育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其次,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寓情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2、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

首先,教师的语言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也是长期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冷若冰霜,板着面孔,也不要凶神恶煞,怒容满面,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打击时,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动情,教师教学,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的积极情感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情绪关。教师语言中亲切、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的乐观、惊奇、神秘等语感都表达着某种情绪美的信息。从而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方面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3、教学过程要有层次性

情感这种心理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内化过程,所以情感教育切不可生搬硬套,不可一蹴而就,而必须从简单的感受体味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由感性到理性一步一步地进行。在制定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时,应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使情感教育目标层次化、系列化。我们在引导学生情感,提高思想时,强调的多是具有群体性的标准,如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等,这些情感的获得并不能仅从书本上抄背两个概念就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教育应先从学生自身情感入手,先教会他们什么是自尊、自爱、自信,让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关心自己,然后再由己推及他人,如此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情感。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情感教育目标,对情感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都有着重要意义。但以往的情感目标制定的情况对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的指导作用却不尽人意。我们应当针对以往的情感教育目标在内容表述和具体实施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补充,应正确处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归还情感教育应有的本质和地位。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目标,力求指向于情感内容的情感目标与指向于情感特征的情感目标的并重,并对情感目标采取有效的实施和评价方式。,

4、教学评价体系要正确合理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对学生不应该也不能强求一致,求全责备。教育就是允许存在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虽然学生在选择发展道路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有权决定学生应当怎样发展。教师应当正视学生合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要将自以为合理的统一的发展模式强加于学生身上,而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尝试,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中追求自我成功。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一把尺子,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在情感教育的评价标准方面,应摈弃传统的无标准的主观标准的弊病,找到真正能体现情感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3)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不应像过去那样,只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教师一人说了算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家长、同伴都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参考文献:

[1]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