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教学指导

语文教学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让他们掌握方法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系统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学习行为。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每学期伊始,我都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讲解和指导,并归纳出15条学习习惯,每项定为10分,要求学生自己先对照检查、对号打分,然后再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对照自律。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反复强化这一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要求其改正并做好。一般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均会有明显改善。

方法与习惯相辅相成,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还要做一些学法指导的专题讲座。如《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的专题讲解,期中或期末的学习方法交流会等,对学生掌握良好的学法起到促进作用。

为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我还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其主要内容包括:释字词——运用工具书查找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提出疑问——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某些地方的不同看法;写摘要,字数可因文而定;评析文章结构的特色——一般只将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即可,力求言简意赅。

二、鼓励质疑——促进自主学习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领悟问题,这是学习进步的重要阶梯。

(一)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学习鲁迅小说《药》时,我提出:在众多茶客中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人物——“二十多岁的青年”。这个人物思想性格怎样?作者在小说中安排这一人物有何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便会认识到:这个青年同其他茶客一样不理解革命,同样愚昧、落后;这一人物的安排表明当时国民愚昧落后的程度之严重,不但中老年如此,连青年也如此。还有在教学《孔乙己》中引导学生互相探讨,大胆提出“孔乙己为什么要留着长指甲?”“一群孩子为什么要哄笑?”等一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

(二)指导学生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矛盾式矛盾问题,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旋涡,再引导他们从这思维的旋涡中走出来,可以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和根据语境分析问题。例如在分析《阿Q正传》中“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一句时,提出既然“赢了”为何却是“不幸”,甚至“几乎失败”呢?同学们立刻引起争议:①他不该赢钱,所以“不幸”;②他赢了钱导致被打,因为人们都欺负他;③面对“不幸”,他的精神胜利法并没有让他“失败”。在学生们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和理由之后,指导他们再仔细研读课文,最后取得一致看法:“不幸”与“赢”是矛盾的,阿Q赢钱是幸运的,但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他倒几乎失败”,意味着阿Q这一次是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这句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失效,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在这一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的讨论中,学生不但解决了疑难,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根据语境、联系课文分析问题的阅读方法。

(三)指导学生领悟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文章里,不少语句内涵丰富、语意隐晦。对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其含义和作用。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原来如此……”、《药》一课小栓的“三次咳嗽”、结尾的乌鸦叫等,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思考分析其深刻含义和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根据语境和背景材料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课文为例——指导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他类似文章。”(《1963年1月书简》)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分别从“披文入情”——“通情入境”——“出文悟道”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披文入情,就是指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波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披文以入情”是读文章首要一步。要使学生“入情”,首先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吻合起来,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某段在全文中的逻辑地位,以及文章结构等。

通情入境,即在“披文入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沟通起来,进入作者创造的美妙境界之中,仔细体味其佳妙之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或朗读吟诵,或以问题激之,或和作者对话,或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或是课文中的人物等,从而使学生仔细体味作者创造意境的美妙,仔细分析这种特定环境中遣词造句的不可替代性和绝妙处,仔细探究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独创性。

出文悟道,即是指导学生走出课文,运用“披文入情”和“通情入境”的方法和技能,自己探索、自致其知、学以致用,并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在这一步中,我一般选一些自读课文或课外的“类似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悟其理;等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后,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以便取长补短、去伪存真;然后再让他们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笔记,以此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整体阅读方法之目的。

四、鼓励创新——发展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创新和求异。具体做法如下:

(一)拓展迁移,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失街亭》一课时,我就“马谡当不当斩?”“失街亭,谁之过?”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马谡罪不可赦,而且为定军心、严军法当斩。有的学生认为:马谡“今日不斩,他日必成大器”,何况大敌当前,兵将不足,应给马谡戴罪立功的机会,不当斩。还有学生认为: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虽然罪责难逃,但他勇挑重担的精神和其爱国之心,却是值得肯定的,而一味指责马谡的罪责,有失公允。对大家敢于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还适时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

(二)通过比较,指导求异思维的方法。人的思维常常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而被激活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就其内容和形式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可以深化阅读理解,提高学生探究、质疑、辨析、欣赏的能力。在比较阅读中,我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归纳。如通过比较《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的劝谏艺术,总结人物语言的特点和课文的主旨;对同一文体、不同人物如孔乙己与范进进行比较,重点认识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感受作者相同的豪放派、不同的怀古之情等。教师在课堂上作好适时的引导点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学生们学会了比较归纳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表达能力。

(三)鼓励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教学中我增强了仿写作文训练和想象作文训练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给课文续写结尾。例如,分别对《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孔乙己》等小说添加或改写结尾:于勒的命运亦真亦幻,玛蒂尔德的结局或悲或喜,孔乙己的前途沉浮不定。仿写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渠道之一。讲解《爱莲说》、《白杨礼赞》、《霞》时,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仿写“小草赞”“花赋”等短文。在这些写作活动中,学生文思涓涓而来,抒写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提高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