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德育课程与信息化教学融合路径

德育课程与信息化教学融合路径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德育课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在信息化发展的大潮和德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德育课程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师生平等

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主要体现在日常校园交往,以及校园德育工作的建设中,与传统理念中的“以师为首”不同,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关注德育教师的成长与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与需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师生合作、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构建互相信任、互相协调、互相进步的教学模式。

2.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一方面要求德育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高高在上主宰课堂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进而与学生保持良师益友的朋友关系;从另一方面说,尊重学生要求德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听学生意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和空间,遇到问题多调查、少说教。3.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体现在学校的校园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也表明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在新时期,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用爱心感化学生,用耐心教育学生,用真心帮助学生。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德育课程新型教学方式变革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德育课程新型师生关系的变化就意味着德育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相继发生变化。以本校为例,在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不仅仅是依赖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还借助了恰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摸清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的有关情况,本项目组对我院德育课教师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对本次问卷的调查分析,大多数的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使用云班课App、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我校德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一号教学楼和二号教学楼进行,两座教学楼共计107间教室,每一间教室都装有教学一体机设备。此设备能够帮助教师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资源并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我校于2018年采购并初步完成了VR教室的建设工作。VR教室主要包含了与教学功能相匹配的电脑、3D立体信号发射器、3D主动立体眼镜、虚拟现实桥接软件、异地多人协同虚拟现实引擎平台、虚拟现实全息台等设备。德育课程教师力图通过VR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互动体验式和游戏中快乐地学习,通过实践掌握、理解、深化相关的德育素养。该实训室的主要有中控台、三星电脑、投影机、图形工作站、数字图像融合机、视频矩阵切换机、专业会议音箱、专业功放等教学设施。本实训室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交互仿真的训练环境中完成实训课程,还为德育课程中的《礼仪》《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德育课程新型学习方式变革

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相对应,学生在德育课程的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也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对学生在信息化生存新环境中的认知工具、全面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的信息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有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信息素养是信息化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基础。这两者要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化学习方式就是教师必做的功课。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慕课、SPOC等在线课堂逐渐兴起,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日趋流行,我们认为学生在信息化背景下学习德育课程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

与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不同,新形势下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目标方面,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实践目标的实现。比如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大纲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更加明确奋斗目标,更加坚定行动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2.面向真实的体验学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论,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德育课程的知识要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必然的联系。目前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和实践机会。同学们应该将理论知识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参与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强调融通的跨学科学习

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德育课堂,也贯穿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之中。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工匠精神是恪守职责、心无旁骛的爱岗敬业,是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是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执着专注,是艺无止境、推陈出新的创新进取。把“工匠精神”贯穿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就业以后爱岗敬业,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不仅仅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职业学校对用人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4.创设联结的无边界学习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德育课程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超越校园的围墙,走向农场、工厂、企业等社会的大家庭中去,因此,学生在未来德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扩大学习的维度,创设无边界学习的机会,在任何可以学习的场所提高和涵养自己的德育素养。

四、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形势下德育课教师的核心教育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如何在教育内容方面对中职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德育课教师的重大责任。可以说,德育课教师自身应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也是更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邀请更多的优秀党员同志加入德育课程的教学,或者积极发展德育课的群众教师入党,为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引领工作。

五、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和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教学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学校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教师通过教室大屏打造互动课堂,在课堂形式的演变中激活课堂,使课堂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及课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通过布置作业、提问问题、考试等方式难以使教师全面掌控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情况,无法有效评估教学效果。而利用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基于大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为教学工作提供精确的指导方向,也为学生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创造了可能。虽然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教学的优势在于对过程的考核,也就是平时成绩的获得通过在线呈现,让学生看到差距,及时改进。但是由于使用这一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需要考验教师的控班能力,因此,根据教研会上德育课教师们的反馈,目前认为在班风、学风较好的班级运用起来效果会比较好。在本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匿名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线上评价,这样既使教师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授课质量和授课动态,也为学校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简便、全连通的活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水珍.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1):131-133.

[2]刘丽.论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9):3-4.

[3]陈晓星.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5):153-154.

[4]兰业腾.关于中职德育信息化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4):121+123.

[5]黄丹峻.浅谈信息化技术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促进[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160.

作者:胡娟 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