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期刊

德育教育期刊范文精选

德育教育期刊

德育教育期刊范文第1篇

1.市场低迷,现状不容乐观

1.1办刊缺乏新理念

自从教育部下达“减负”令之后,全国教育期刊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教辅期刊发行量日益下降,发行量在1万册以上的约占68%,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仅占6.4%,市场十分低迷,亏损面达60%。为了走出市场低谷,目前我们的教育期刊大多功利性非常强,因为除了少数学报有固定拨款之外,大多数教育期刊都得“找米下锅”,只能干些“吹糠见米”的事,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趋向和理想的追求,没有把握好教育期刊应该“三个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文化品味和商业品味并重)的特点。整个教育期刊界对出版规律的探索十分冷淡,而理论界对教育期刊的关注及兴趣也十分索然。从编辑层面来看,教育期刊编辑的整体素质不高,专门人才缺乏。如果单从编辑队伍的学历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3.9%,似乎文化素质也不低。但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与所办刊物不对路,半路出家的多,缺乏办刊的经验和理论。从教育期刊本身来看,充斥市场、占据读者心灵的绝大部分是教辅类刊物,这些读物对读者的知识修养的提升固然功不可没,但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可能让我们失去的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塑造。

1.2竞争的无序性

中国教育期刊至今还未走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竞争转向的过渡期。由于今天中国尚未形成强劲的期刊市场组织和管理力量,因此正在发展中的教育期刊市场,散滥现象突出,粗放型经营普遍存在,不可忽视其存在的不规范性、不成熟性和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垄断的介入。由于各地的教育期刊基本受地方保护,订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涉。如由教育部门列出准予进入学校的书刊,这种书刊准入制是十分典型的行政垄断,这种行政垄断是由政府行政权力直接产生,或由行政权力滥用而产生的,并受到行政权力支持和保护的一种市场力量及其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的结果是妨碍市场竞争,妨碍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二是不平等竞争。我国教育期刊的布局是一种条块分割的“诸候割据”局面,其发展基础是各地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这种存在的现实非常不合理,也不平等。

其三,没有规矩的竞争。全国尚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规范约束教育期刊市场的竞争,即使是有些相关法律来制裁教育期刊出版竞争的无序,其执行力度也很不够,其操作也有相当难度。

1.3定位不准,内容趋同

翻开各类教育期刊,我们就会发现,刊物定位宽泛,恨不得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囊括进去。结果内容千篇一律,栏目也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基本上是不断“克隆”。许多期刊是跟风运作,见到稍微好一些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选题就跟风,大家一哄而上,都往这方面挤。例如这几年的“素质教育”是个热点,不少期刊就把“素质教育当作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贩卖的还是题海战术那一套,让读者倒了味口。不同的教育期刊之间,往往栏目相互交叉,内容似曾相识。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杂志杂而全,似乎人人都可读,但也人人都可不读。

1.4缺乏市场营销理念

期刊市场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教育期刊过去对开展市场营销普遍不太重视。

首先是市场意识不强,对决定市场运转的游戏规则不甚了解;

其次是没有以市场为核心进行重组和调整,没有按现代企业运作的要求进行配置,往往是职责不分,激励措施不明;

三是编辑没有营销意识、策划意识、宣传意识,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期刊的商品属性,并充分按照市场规律来生产、销售这些刊物。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没有整体营销意识,在选题的落实中没有灌输市场因子,市场和读者的需求不能在刊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反映。刊物出版之后,编辑也好,发行人员也好,都不能迅速拿出与市场对接的宣传促销方案,不能有效地向市场推介。

四是刊物的市场针对性不强,大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对受众的喜恶及心理特点无法把握,没有与市场相对应的信息对接和反馈机制,因此,期刊社和编辑都无法全面而到位地从市场和读者中得到刊物的反馈信息,往往依据片面的信息想当然地编刊,这样编出来的期刊市场性非常弱。

2.精品,中国教育期刊的希望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教育期刊的出路何在?有的人认为必须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期刊大集团,资源共享,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走好市场之路,搞好市场经营的好办法。笔者认为这种意见对少数教育期刊社适合,对大多数教育期刊社来说也许还比较遥远。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期刊社的规模大小,同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一样,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从总体而言,它不可能突然扩大,也不可能突然消亡,期刊杜的大小必须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我们看问题只能从中国教育期刊当前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期刊发展模式,否则就会脱离实际,陷入空想。期刊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不顾及中国教育期刊的实际盲目求大,不要急于过早过快的搞集团化,与其用长官意志、行政命令搞一相情愿的“拉郎配”,不如走“小而优、小而特、小而精”之路,把期刊做强,做出品牌,做出特色。要想做到“优、特、精”,必须提升教育期刊的市场意识、精品意识和经营意识。

2.1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由于教育期刊内容趋同,读者定位宽泛,以综合性刊物居多,因此,要想在1600多种期刊中脱颖而出,刊物必须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走出雷同,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要注意与时俱进,研究读者的心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吸引读者,因为期刊的读者存在于市场,赢得读者就赢得了市场。面对“减负”,全国许多教育期刊都认为教辅市场从此要萎缩下去,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其实教辅读物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考试制度存在,配合教材的教辅期刊就不可少;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育期刊的需求的范围日益扩大,配合素质教育是教育期刊市场开发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虽未形成规模,但购买潜力巨大,它将与教育同步发展,只要加快开发力度,很快会形成气候。

与配合应试教育的“同步训练”“练习册”“复习题”之类教辅读物不同,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育期刊需要具有门类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育期刊的编辑树立大教育观,面向社会办教育,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育产品与构建相关的产业。在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过去流行的单一纸质期刊出版已经被打破,纸介质、光盘、网络出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一种立体的姿态占领市场已成必然。充分解放思想,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色选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期刊必须突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信息化、技能化。需要内容创新,选题创新,编辑出版发行创新。以丰富的品种推动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学生已习惯于用全部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对如何选购、阅读提高自身素质有益的刊物,缺乏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紧紧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密切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多推出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积极引导,大力宣传推荐,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从而培育市场,推动教辅期刊市场的形成和繁荣。

2.2实施精品战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品牌,谁就能占领市场成为赢家。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品战略,决非易事,需要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有特色的内容,创新的思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竞争力的定价,整体的营销措施,并在成功的运作中得到读者的认可。这种精品期刊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其中“可读性”是形成期刊市场竞争力的躯体,“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构成期刊市场的灵魂。当然,我们对“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要有一个辩证的理解,教育期刊既是配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读物,又能够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补充,它不能代替教材,更不能与考试要点划等号,那种认为只有必考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刊物的语言优美生动,内容有趣,符合学生口味,就会对读者产生磁性,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读性”;当然,这还只是低层次,只有达到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刊物的“可读性”才真正上了档次。再说“实用性”,我们往往把对读者的学习有帮助的文章才看作是“实用”的,或者可扩大读者知识面、增长见识的文章当作是“实用”的,其实,让读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和睦相处的文章同样是“实用”的。至于“创新性”,就是刊物要办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刊物要办得有特色、有个性、有亮点,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中,如果你不是“太阳”,那就应该是“月亮”;如果不是“月亮”,那也得是颗“星星”;如果不是“星星”,那至少应该是个“萤火虫”吧!

总之,刊物必须有亮点。刊物的创新:

一要关注热点话题,编辑应该有敏锐的嗅觉,捕捉读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审时度势,引导读者,不要板起面孔空洞说教,而是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读者明辨是非、明白事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二要了解受众的心理,贴近读者,理解读者,满足读者的最新需求,向读者提供有用的、重要的知识信息,不断推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栏目,办出刊物的个性和风格。

三要培养新的作者群,办刊物当然要注意名人效应,因为名人见多识广,多是某一学科的权威,他们往往站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前沿,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分量,对读者启迪性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新作者,培养新作者,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刊物创新才有保障,“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2.3营销方法的多元化

在期刊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到买方市场的今天,没有哪一家期刊社不重视发行工作,特别是在宣传造势、市场开发战略、渠道开发等营销方面,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①富有创意、独辟蹊径的宣传造势大有必要,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期刊的销售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期刊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在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时代,最好的产品也要宣传,因为过去那种仅凭邮发就能上来可观订数的日子毕竟已成为历史。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加大投入力度,还是非常值得的。

德育教育期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机短信高校德育研究态势

高等学校德育是指高等学校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影响,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互动,达到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目的的教育活动。众所周知,任何教育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实施的。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如何突破刻板的教育模式,让新的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最佳化运用成为关注面。同时,他们又找寻了“手机短信”这个点来做了相关研究和操作性的指导。本文拟对近年来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工作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探寻在信息时代下手机短信这种新兴媒介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展趋势和研究态势,进一步强化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研究力度、深度与广度。

笔者以1999年1月~2008年6月为时间界限,采用篇名词检索的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手机短信”,共搜到683篇有关手机短信的文献,其中就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工作有关研究有15篇,从这15篇文献分析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现状和原因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我国呈现出指数式上升趋势。2007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8622.8万户,达到54728.6万户,短信业务量5921.0亿条,同比2006年的4295.4亿条增长了37.8%。在这样庞大的数字下,手机在我国大学生中普及率如何?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情况如何?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是否青睐?青睐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研究。学者刘幼昕对重庆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75.55%的人使用手机,其中98.8%的人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谢小刚对江西省高校调查得出,100%被调查者都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56.3%的人认为自己频繁地使用短信功能。徐红波对江苏某大学调查结果显示,74.1%的人拥有手机,毕业年级手机拥有率高达94.2%,94.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收发短信,43.8%的学生每天发送手机短信10至20条,23.1%的学生发送短信在10条以下,发送短信在50至100条的占11.9%,有4.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每天发送超过100条短信。手机短信内容也可谓无所不包,五花八门,主要有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和与恋人的爱情短信、拿人开涮的幽默短信、节假日的祝福短信、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事务短信、偶尔在同性或恋人间传播的黄色短信和其他短信等。由此可见,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高,收发短信数量多,大学生们越来越青睐手机短信。对于青睐的原因,学者又做了全面的阐释。他们认为大学生青睐手机短信是基于手机短信突破时空限制,费用经济实惠、使用便捷,并且切合大学生交往需要的强烈性、情感交流私密性、表达的自由随意、满足了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和趋同心理等特点。

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手机短信使用率高以及手机短信备受大学生青睐的因素的研究,其出发点是对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实施的可能性做分析,使手机短信这种信息技术在德育工作运用的过程中更具实效性。

二、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利弊观剖析

手机短信在学者们的眼中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利有弊。学者在探讨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利弊时,从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个视角进行剖析,但主要以大学生为阐释点。

首先,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手机短信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各类会议通知、各种讲座信息、勤工助学信息、就业工作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大学生从手机短信幽默内容中获得快乐,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展德育工作,无疑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利用手机短信给大学生们发送生日或者节日祝福语,可以使学生更加认同和信任德育工作者,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其次,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学者们认为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积极效应表现在:(1)有效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大学生交往的所有隐私话题可以通过无声的短信来表达,对大学生的隐私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护。(2)使大学生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和谐。手机短信用隐蔽的特性,无声的文本,有效地解决了与所处环境发生的不和谐。(3)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自主的地盘和独立的空间。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受到约束和限制,手机短信为大学生建构了这样一个真实而又不可触摸的高度自主的地盘和独立的空间。(4)手机短信还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等。有学者认为,手机短信可以表达一些当面或电话里不好表述的轻松、幽默甚至“肉麻”的语言,从而促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并且手机短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缩短了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转变。另外,手机短信的充满智慧和创造快感的交流沟通方式,会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这必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学者们关注得最多的一个点,他们普遍认为,手机短信导致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焦虑、孤僻、逃避现实等不良反应;由于手机短信交流的隐蔽性导致黄色、欺骗、恐怖、反动言论等垃圾短信的肆虐,造成信息污染,并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侵蚀和危害,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手机短信更加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和作弊行为;手机短信还妨碍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些学生可以假装快乐或痛苦欺骗对方,造成不少恶作剧,用以获得一时的快乐和宣泄;手机短信在方便交流的同时却使情感交流进入了新的误区、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加剧了情感危机;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彰显个性表达,甚至成为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再加上大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从众,纷纷购机来发送短信,这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手机短信接发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下降,学习的有效时间大大减少,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业学习。

三、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和制衡对策

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可以打破高校德育工作者固有的教育套路,给德育工作带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途径。于是,学者们在调查、分析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现状和剖析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利弊的基础上,探索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契合点,让手机短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些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的运用策略。学者认为:(1)应该利用手机短信的即时性、私密性特点,使手机短信成为校园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并可以在院系两级建立负责任、高效的学生信息员队伍,要求学生信息员以手机短信为信息上报的主要手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将一些不良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2)应用手机短信受众面广、受众群特定的特点,使手机短信成为学生服务以及正确思想的宣传阵地。高校德工作者可以让手机短信与时事政治、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结合,开展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考试前夕,向每位同学发送“遵守考试纪律,严守诚信承诺”的警示短信,四、六级考试前提醒学生一些注意事项等,充分发挥手机短信作为宣传阵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短信,创作一些人生励志、心理疏导、节日问候、善意提醒等内容健康,文字隽永的手机短信,发送给特定的同学,以此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3)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以短信交流为平台,开设短信心理咨询、实施短信心理辅导,让学生在短信交流中敞开心扉,无所顾忌。(4)“短信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以短信创作为契机,构建高校健康的短信文化,提高校园短信的文化品位。

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又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趋利避害,对不良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制衡。学者认为,制衡的主要途径有:(1)抓思想,对大学生手机用户教育和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短信”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的短信行为,提高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积极开辟短信互动空间,编发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短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3)抓源头,净化短信的内容;用优秀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短信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现代校园文化氛围。(4)通过加强对手机运营商的管理、要求手机制造商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和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并且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和制定有效的学生手机短信使用及管理制度,从严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秦尚海.高效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2]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刘幼昕.手机短信挑战高校德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04).

[4]谢小刚,张莉娟.搭建高校管理新平台引领青年学习新时尚——关于“发挥手机短信在高校管理和青年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调查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3).

[5]徐红波.手机短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煤炭高等教育,2005,(05).

[6]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2004,(15).

[7]徐军伟.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八大功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8]任永辉.试析手机短信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9]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J].新闻界,2005,(06).

[10]吴喜涛.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在德育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

[11]钟铭金.手机短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教师,2007,(S2).

[12]王海.手机短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焦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13]李雅兴.手机短信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新视野,2007,(03).

[14]王燕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J].当代传播,2007,(02).

德育教育期刊范文第3篇

XXX,男,1971年9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XXX师范大学政经系,取得本科学历。现任XXX市第一中学政治组教研组长,高二(5)班班主任。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工作。2000年评定为中学政治一级教师。至今任现职已满7年,根据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高级政治教师资格。

毕业以来,我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动力,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关心爱护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优点,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际。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政治演讲活动”,如“成语故事辨析”、“哲理诗赏析”、“时事评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任现职期间,我所任班的政治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毕业会考成绩均超过本市平均水平,大大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2000届、2001届参加毕业会考学生的会考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2001-2002学年连续三年所任教班的高考政治成绩均获得学校一等奖,上自治区大专线均保持在50%-60%之间,超过了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2001届的刘洋和2005届的马林林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当年高考全市政治最高分。为X市一中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政治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组、备课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7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如何激活政治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政治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高三复习”;深入钻研高考,高考的研究专题有:“政治常识归类记忆法”、“哲理诗归类教学”、“主要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常识专题训练”、“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如何看待评价国际关系专题”、“高考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点研究”、“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6学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等论文。其中《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入选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论文集》(书号:ISBN7-80506-626-4/Z·95)一书中,并被评为优秀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一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战线》;《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一文,在03年中国教育学会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举办的思想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2003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05年被收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书号:ISBN7-5041-2190-8)一书中,属部级优秀论文。正因为勤于思考、总结,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在2006年全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

4、信息革新,多元发展。我深深懂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为此我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收集电脑课件素材,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努力,我在电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2000年12月参加了X林郭勒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2006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教师电脑高级考试;现在,可以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NextPage]5、扶持后辈,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问题,认真组织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几年来先后培养了我校李桂霞、王连蒂、白艳玲、丁旭涛等青年政治教师,为我校政治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德育教育工作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参加工作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在此期间,我几乎每晚都下班辅导,与学生谈心。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等等,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1998学年我所带的高一(9)班是一个很特殊的班,这个班是我校转制后招收择校生较多的一个班,整体素质普遍较差,学风懒散、成绩偏低、纪律涣散。接到这样的班,我并没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发掘同学的优点,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狠抓学风班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一班学生脱胎换骨,学风有了质的改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市红旗团支部。尽管基础很差,但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在自治区会考中最终成为学校合格率达到100%的班集体之一,会考优秀率也超自治区平均水平。三年后,这一班的同学在2001年全国普通高考中有了很大的突破,上自治区大专以上线有22人,成为全校上线率最高的班,为学校的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好一名老师,仅仅靠“嘴”和“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我还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撰写了《别忘了寂寞的一群--谈中等生的教育辅导》、《与后进生心连心》等文章,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在过去的七年,正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1997-1998、1999-2000、2003-2004、2005-2006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以上是我任现职以来在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成绩,但还存在工作不大胆,教学工作深度不够等不足的地方,那将是我今后要不断完善的方向。晋升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研究,在教学中进行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争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

2、努力钻研现代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学信息,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在信息化大潮中争当弄潮儿。

3、主动承担公开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高自己。

德育教育期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

在如今人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日益得以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并善于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中的有关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关论文从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与分歧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构想几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而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基本研究现状

(一)法制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自从80年代着手法制教育工作以来的30多年里,高校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与之相关的期刊论文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康树华的《大学生犯罪的智能型和大学法制教育的改善》,2002年版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郝雪玲的《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缓》,2000年版中国高校研究;范立楠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2009年长安大学等。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并且日益突出实证研究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并且随着法制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其中以调查问卷和数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庄惠龙的《谈对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1999年版的广西大学学报;陈逸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2007年版的华北煤炭学院学报等。

(三)开始提出并进行比较研究

如今学者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又引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交叉比较研究,一种是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析比较其优劣势,代表性著作有陈群辉的《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2002年版荆州师范学院学报;刘咏梅《中美高校法制教育及比较》,2004年前言等。另一种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比如张美琴、章淑兰的《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的思考》,2006年版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这种研究方法将法制教育放到其他学科的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分析,并试图在特定领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分歧

(一)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概念界定不清

在法制教育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较多的概念,比如说法制观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律素质教育、法律素养教育、法制教育等。一个概念是特定领域研究的基础,对于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会使得研究的基础不牢,从而极大的阻碍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所以,目前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法制教育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

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制教育”归属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也就是说在高校设置中,法制教育并没有其独立的地位,如今高校中这种将法制教育归入到德育教育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在极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就必须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社会地位,这也是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

(三)大学生法制建设实践环节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学者在分析大学生法制建设中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时,仅仅从理论层面进行说明和设想,而没有充分考虑措施的现实依据和制约条件,从而导致研究的结论被束之高阁,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表现出随机性和主观性以及形式化倾向,并没有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使得研究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三、未来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的发展构想

(一)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基本问题

要继续深入研究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就必须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义与地位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是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基本问题。确定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将其在高校教育设置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其在学生的学习结构中占有更高比重的份额,这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法制教育的这一名词的定义和地位的界定。

(二)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其他领域及学科的交叉和借鉴

众多学者在研究大学生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都将其引入到了其他的特定的领域内,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也为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的过程中,基予某一特定的区域或人群内,其研究也更有针对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更容易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

(三)创新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德育教育期刊范文第5篇

毕业以来,我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动力,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关心爱护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优点,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际。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政治演讲活动”,如“成语故事辨析”、“哲理诗赏析”、“时事评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任现职期间,我所任班的政治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毕业会考成绩均超过本市平均水平,大大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2000届、2001届参加毕业会考学生的会考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2001-2002学年连续三年所任教班的高考政治成绩均获得学校一等奖,上自治区大专线均保持在50%-60%之间,超过了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2001届的刘洋和2005届的马林林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当年高考全市政治最高分。为市一中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政治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组、备课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7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如何激活政治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政治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高三复习”;深入钻研高考,高考的研究专题有:“政治常识归类记忆法”、“哲理诗归类教学”、“主要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常识专题训练”、“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如何看待评价国际关系专题”、“高考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点研究”、“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6学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等论文。其中《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入选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论文集》(书号:ISBN7-80506-626-4/Z·95)一书中,并被评为优秀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一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战线》;《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一文,在03年中国教育学会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举办的思想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2003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05年被收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书号:ISBN7-5041-2190-8)一书中,属部级优秀论文。正因为勤于思考、总结,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在2006年全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

4、信息革新,多元发展。我深深懂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为此我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收集电脑课件素材,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努力,我在电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2000年12月参加了X林郭勒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2006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教师电脑高级考试;现在,可以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5、扶持后辈,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问题,认真组织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几年来先后培养了我校李桂霞、王连蒂、白艳玲、丁旭涛等青年政治教师,为我校政治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德育教育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