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需要克服消极倾向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坚强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投向、价值取向的培植等。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育人课题,关键点就是要同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认识自己、摆正位置、理顺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启迪学生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计献策,做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对此,笔者认为:

一、重要性的认识

人的一切正确思想都是来源于客观实际,来源于社会实践。对一事物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往往建立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才能获得。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在德育问题上,我们既有经验又有痛楚。建国初期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正规的,是成功的,是有经验的。其后是“”时期,德育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形而上学的,是以只抓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教育形式,放弃了对其它科目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抹煞了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其间的德育教育也是扭曲了的,既不反映人的正确思想,也不体现与教育规律的关系。再次是一手软一手硬时期,片面削弱了德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和标准去判断衡量一个人一个事物。理论上是非不明,实际操作中一边倒。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问题,德育课程被砍掉,机构被兼并,最终导致了一场动乱。同时也给全党全国人民吹响了警觉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德育教育。最后是动乱之后的德育教育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有为才有位,有绩才有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效应,这就要靠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的调节,实行科学的教育来加以弥补。培养四有新人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加大改进德育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二、系统性的构成

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对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整体规划,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德育教育有它的系统性,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有机地完整地结合体。教育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系统地讲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讲求实效。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灌输而且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讲授内容要接近大学生的要求,将真理、事实、要求融为一体。要处理好几门课之间的内容、学时、协调、互补、渗透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完善自我,更全面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同时要注意教材中基本理论的通用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及相对稳定性。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不同阶段的形势需要及时地补充调整内容。

形势政策课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专题。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立足于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每次课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能面面俱到,要紧贴实际生活,要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方法要注意启发,专题要注意系统,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可接受心理、国内国际的形势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内容上要形成一定的有序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掌握应用。

除了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外,教师队伍要健全,每门课都要有学科带头人,人人都有乐于从事这门课的心愿,不论形势如何变化,要有敬业精神。教师的思想要到位,立场要坚定,观点要明朗,教风要正派,队伍要稳定。以确保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三、心理性的互映

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价值观念和利益获得结构的冲击,而一些空头政治论教给学生造成一种较强的逆反心理。加之社会风气不正和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改革过程中不完善的空子,导致了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怀疑心理,心态上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矛盾——正确与错误对峙,希望与困惑交织,有序与无序同在,伴生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消极心理,出现了理想虚无,个人主义膨胀,道德价值观畸变和对优良传统的否定,这些消极的因素构成了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不接受心理,也使德育教育地位和效果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更加说明了德育教育承担的重任和必须加强的紧迫感。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真理的趋向心理还是普遍存在的,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度是可信的,对社会现实存在的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绝的,对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追求是执着的,富有风险意识,敢于挑战,想在大潮的风浪尖上拼搏一番。他们注重行为效果,不尚空谈,通常以客观效果和实际效益作为评价人和自我的尺度。要求社会为他们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机会。有的大学生也有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对知识的需求、择业的标准和人际关系都以能否带来实惠为基准。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对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淡漠,人际关系商品化。当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会感到惶惑不安,以至精神颓废,失去信心。德育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条件和心态要求,用真理去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还要通过自己人格的感召力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力。将自己的经历,对社会现象的体验溶进讲授的内容,使其接近社会、接近现实、接近学生。注重情理交融,培植互信心理,以情感人,以理化人。按照心理规律去把握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修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将大学生的心理受一些不正常的阴暗因素的影响而扭曲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心理上要有一个互通性,用实际行动与心理反映的一致性去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以沟通思想,产生共鸣的心理互映克服茫然、浮躁情绪,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使大学生走出心理“围城”,使他们的心理随着时代大潮的步调而波动起伏。

四、真理性的输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先进思想不可能自发产生,共产主义思想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能被学生接受掌握。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这块阵地无产阶级先进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就会去占领。向大学生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这块阵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是时代的需要。“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邓小平文选》第219页)。要向学生输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运用真理。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17页)。要让大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接受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输入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思想,采取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输入方式。在输入的过程中,要将真理性贯穿于全过程,将正确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要符合内容,内容要适合对象。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就理论谈理论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真理。输入真理的同时,要做好疏导工作,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堵塞言路,学生能说出心里话,就是认识提高的表现,不要横加指责,求全责备,要加以引导。在真理的输入上要讲原则性,在方法上要讲策略性,在具体工作上要讲引导性,在教育效果上要讲实效性。

五、实效性的追求

今天的德育教育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一些负效应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很现实地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由于每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主观能动性有差异,所以德育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感触点和效果就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把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稳定的平衡过程,在行动上有一个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能动性;在价值观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立意新颖,上层次上水平。列宁指出:“我们反对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列宁全集》第4卷363页)。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逐步形成课程教育的特色。同时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溶合,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紧密相联,不能就低随俗。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沃土,必须强调教育的层次性,从人生价值标准角度去探讨、设计、建构德育的科学性;在效应上,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环节,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结构和特色,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上要有形影俱在的效果。知识性要广,说理性要强,系统性要高,效应性要佳,真正体现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思想实践课,在要求上,注意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新时期德育教育的不适应状况。过去强调学生按照社会统一目标模式行事,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改造功能。在内容上,着重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社会理想化模式的建立,忽视了对社会两面性的认识和了解。方法上,着重强调课堂的灌输、说教,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在趋向上,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教育工作的渠道。德育教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规定,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全员育人格局。要加强和扩大各门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贴切性,不断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普及度和接受度,增强学生的自强、奋斗、奉献精神的真切感悟,是时代的必然,未来的呼唤。